廣告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書評:谷歌如何工作? "How Google Works", 員工最重要,要以團隊方式招人


© Kim Kulish/Corbis

書評:谷歌如何工作


STEVEN SINOFSKY

大多數的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用戶都會多多少少地接觸到谷歌(Google)。可以說,這是一家有點自相矛盾的公司。從一開始,谷歌就將自己界定為行善的力量,使用的企業座右銘是“不作惡”,但該公司越過了隱私的界線。谷歌以招募聰明而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而著稱,但有時候會制造不夠聰明或跟風式的產品。谷歌一向推崇開放性,但卻嚴密捍衛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盡管如此,谷歌已成為創新、成功和科技領先的象征。

在《谷歌如何工作》(How Google Works)這本書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與喬納森•羅森堡(Jonathan Rosenberg)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講述了他們以及核心團隊如何以運算式的精準應對往往是復雜的挑戰,從而創建了谷歌早期的管理技巧。

施密特于2001年加入谷歌,此前先后作為Sun電子計算機公司(Sun Microsystems Inc., 又名:昇陽電腦)和網威公司(Novell Inc.)的領導者已取得突出的成績。他經常被外界稱讚為將“成年人的管理”帶給一家充滿智慧但在產品研發和管理上缺乏傳統方式的年輕公司。羅森堡在施密特之后不久加入谷歌,他在任職期間創立并運營谷歌的“產品團隊”。在硅谷的術語中,這意味著他想出了谷歌做什么以及為什么做。羅森堡目前仍是谷歌首席執行長佩奇(Larry Page)的顧問,而施密特仍是谷歌的執行董事長。

這本書帶我們考察了這家公司從后期創業階段成熟為運行良好的超級企業的歷程。書中的一些章節考察了“文化”、“策略”、“人才”、“決策”、“溝通”和“創新”。“決策”部分的洞見尤其有價值,因為在谷歌崛起之初,其獨特的管理模式(由施密特、佩奇和聯合創始人布林(Sergey Brin)三人組成的最高管理委員會)引發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甚至還引起了一些擔憂。然而這種模式顯然效果很好,后來也非常順利地實現了向由單人擔任首席執行長過渡。

在“策略”部分,我們了解到谷歌認為產品不需要策略(或是華麗的幻燈片以其他具有MBA思維的宣傳品)。相反,突破性的產品需要一種“技術洞見”,應能實現“應用科技或設計的新途徑,要么極大地降低成本,要么大大增強產品的功能和可用性”。這種元算法被用來解釋為何一些產品取得了成功(如Gmail),而另一些產品則未能存活(如“谷歌個人主頁(iGoogle)、谷歌桌面(Desktop)、谷歌筆記本(Notebook)、谷歌網頁注解Sidewiki、大眾百科平台谷奧(Knol)、健康信息平台Health,甚至還有人氣很高的谷歌閱讀器(Reader)”)。雖然谷歌的規模及其品牌效應讓每個新產品都獲得了一定的推動,但數據顯示,缺乏增長的產品也缺乏技術洞見。不過如何定義技術洞見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谷歌視頻聊天平台“環聊”(Hangouts)的創作者說,該產品在視頻編碼/解碼方面具有創新性。但很多業內人士對此抱以懷疑。

《谷歌如何工作》花了很大篇幅詳細講述的一個戰略內容是“開放,而非封閉”平台的重要性。谷歌是以支持開放標準、全行業共享、開源軟件——尤其是大獲成功的、運行于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統——而著稱的。但是本書作者解釋道,有些情況下開放平台并不有利于用戶和創新。也許并不令人意外的是,核心的谷歌搜索產品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招聘,幾乎所有管理類書籍都指導你雇用最出色的人才,并且宣傳企業依靠這樣做而獲得成功。Rosenberg則在谷歌開創了一個獨特的招聘機制。關于面試應該持續30分鐘,而且總面試輪數不應超過四次的規定,就鮮明展示了他的算法。此外,我們了解到,增加的成本不能把決策準確性提高超過1%。作者甚至根據面試官人數為變量提供了“增加面試評分準確性”圖表,意在顯示派出五位面試官效果最好。

本書的讀者可能會獲得這樣一個印象,即除了偶爾出現的“艱難決策”,谷歌的決策層是依照數據和按照某種算法運作的。不過,那句有名的“不作惡”毫無疑問不是一個依照數據做出的規定,而且本書用很大篇幅來表明,在這句話所體現的精神受到考驗時(當時谷歌與中國政府因審查問題爆發沖突,最終,該公司2010年決定退出中國市場),公司的創始人及其管理團隊是怎樣度過的。作者對於導致google.cn(谷歌在中國大陸的產品)關閉的決策過程提供了時間和內容方面的描述,不過幾乎沒有增加有關中國黑客對谷歌進行攻擊的新細節。這次黑客攻擊是一項復雜的行動,意在竊取谷歌的知識產權,并侵入某些特定個人的電子郵件賬戶,包括中國的異見人士。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該公司的“管理算法”如何會得出互相矛盾的答案。如果算法依照“有利于中國用戶”(這些人已經對谷歌的服務產生依賴)的規則做決策,那么讓該網站繼續運營可能是最佳的。而如果算法依照“不作惡”的規則做決策,那么在審查問題上與中國政府對抗這一策略就會勝出。或者也可能是,關閉網站比允許審查對讀者更有利。

在這場嚴峻的考驗中,沒有關于決策可能帶來的未來影響的數據(雖說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數據,這一點在討論谷歌依靠數據做決策時卻常常不被提到)。谷歌離開中國大陸的決定所帶來的后果目前還不完全明了。這個決定是谷歌領導層在廣泛參考各種意見后達成的共識。如今,谷歌在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受到隔離,但它也看到了其安卓操作系統在中國得到了廣泛使用——但并不包括谷歌最重要的服務,比如搜索或地圖。

任何技術主導型團隊的管理者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不過并非所有的教訓都能脫離谷歌獨特的公司文化或或很多決策做出時的時代(有些決策是10年前做出的)。某些決策的做出無疑因為谷歌爆炸式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容易,得益于搜索廣告業務的支持。如果你認為谷歌眼中的世界是由0和1組成的,并以這樣的理念進行管理,那么這本書應該會讓你認識到試圖以編程的眼光看待決策過程的管理層所面臨的潛在挑戰。你將發現的是一個由才華出眾的工程師構成的系統,支撐它的是對數據永不滿足的需求,它的一套行事原則有時并不像“聰明的創意者”可能喜歡的那樣是二進制的。

(本文作者Steven Sinofsky曾擔任微軟高管,現為Andreessen Horowitz的董事會合伙人,曾與人合寫《一種戰略:組織、規劃及決策》(One Strategy: Organization,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ir new book, "How Google Works", Eric Schmidt and Jonathan Rosenberg decrypt the firm's methods for other business leaders to learn from. The core of Google's method is the empowering of employees. Among the authors' best pieces of advice is that companies should ape academe and form hiring committees to vet candidates and make offers http://econ.st/1CsiLyt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