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中國
腐敗下的增長:“曲線救國”?
《新蘇黎世報》和《法蘭克福匯報》近日都關注了中國腐敗問題。兩篇報導分別探討了習近平的反腐鬥爭,以及中國是如何在嚴重的腐敗之下實現多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良政'的理念認為,腐敗對於經濟發展有害,無法與有效的發展政策相結合。事實上,嚴重的腐敗在大部分可見案例中都對投資、生產力和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然而中國的發展似乎與上述判斷相悖",《法蘭克福匯報》1月18日經濟版的一篇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稱,"透明國際"數年來一直記錄著中國大規模、系統性的腐敗現象。近來中紀委也用露骨的事例證實了這一點。"在嚴重的腐敗之下,該如何對中國35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做出解釋呢?"
針對這一腐敗悖論,政治學者魏德安(Andrew Wedeman)在2012年做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分析。文章稱,魏德安認為, 腐敗制度平行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部分。……政治勢力定期要求獲得企業盈利的一部分,並以發展和促進穩定的行政措施作為交換。特別是在經濟擴張時期,這不一定會影響增長。
"權貴和商界的這種協議也在中國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起了決定性作用。在這些地區,政治勢力有強烈的動力,來實施一種有利於公司擴張的監管政策。中共權貴始終有權力阻止經濟變革和企業倡議。只有讓權貴們獲得致富和在物質上參與的機會……才能掃除(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社會上的官商共謀在老的國有製度外,給了經濟倡議更多的自由空間。"
"結果是中國在很多方面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大集市,其中系統性的用政治勢力換取經濟好處。權貴階層的政治勢力轉化成為了私有財產。中共政治精英也因此適應了發生改變的經濟環境,並產生了一種"權貴資本主義"--政治權力和資本緊密結合,推動經濟擴張。"
"習近平為自己而戰"
新年伊始, 習近平反腐鬥爭又有新發展:國安部副部長馬建落馬。《新蘇黎世報》1月19日國際版的一篇文章由此談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腐運動:在聖誕節前不久,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信令計劃落馬,由於令計劃屬於團派--團派是胡錦濤的政治勢力基礎,因此有擔心,包括總理李克強在內的整個團派都可能面臨危險。
文章寫道,薄熙來、徐才厚以及最近幾週落馬的周永康、令計劃和馬建都是習近平的敵手。"當他(習近平)廢掉他們(薄、徐、週、令、馬)和他們的人脈網絡,相比較是為了一個廉潔而值得信任的政府和執政管理,他更多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沒有獨立的司法,反腐鬥爭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只要合法和非法是由黨內高層的強權政治標準而決定,那麼任何反腐鬥爭都是無效的。"
在過去兩年,習近平展開反腐運動,以挽救受到腐敗威脅的黨形象。文章稱,根據中紀委信息,7萬名官員在過去一年中因腐敗問題受罰。 在官員中,害怕被紀委盯上的恐懼蔓延。據美國方面估計,官員們在購買奢侈品和房產時的克製表現已經對國內生產總值造成了負面影響。
"儘管如此,單獨地、不透明地由黨內權力圈子操縱的習近平反腐運動無法給人一種當局和政府對於民眾真正承擔起問責義務的改革印象。反腐鬥爭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毛澤東式的、為進行內部清算和加強自身權力的政治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