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醫院電腦資訊系統 。慈濟還有四堂課(謝金河);慈濟作為盈利企業

事情總要經過才更清楚。
聽過電影"一代宗師"的宣傳,今天在公視播,看了後面的20分鐘,好像是年輕人初寫的愛情故事。
某宗教慈善團體說,他們的捐款查詢系統還未上線。2年多前,我有次去其醫院探望朋友,沒想到已出急診處,醫院頗大,一般病房就2~3層。於是只得查電腦資訊系統。很不巧,系統"暫時"失靈.....由於晚上,幾乎找不到人求助,只好回家。(後來知道朋友換了醫院了。)

蘋中信:慈濟還有四堂課(謝金河)


 
因為內湖開發案,柯文哲市長質疑保護區要開發「奇怪耶」的質疑,引來釋昭慧法師透過臉書強力質疑,終於掀起了一場慈濟大論戰。這一場戰火,引來各家電視台名嘴強烈質疑慈濟,整個慈濟的組織與運作,幾乎都被攤在陽光底下徹底檢驗。
現在大家激情逐漸沉澱,但慈濟給大家的這一課,仍要共同面對幾個大問題:第一個是社會善款的集中化問題。這幾年社會的捐款多數流向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等宗教團體,一些民間公益團體受到擠壓,都有募款不易的困窘。像去年受到矚目的漸凍人協會,若不是透過冰桶接力挑戰,恐怕要面臨資金枯竭的問題;史英先生主持的人本教育基金或黃越綏女士的單親家庭協會,經常要為經費的問題四處求助。
慈濟一年囊括了近百億元的社會善款,當然大家很羨慕,但是善款過度集中在四大宗教團體,也許壓縮了其他公益團體的行善空間,這也是慈濟壓力的源頭之一。
第二個問題是慈濟介入資源回收,擠壓窮苦人家的生計。去年戴勝通先生在臉書po了一篇文章,《請慈濟留一口飯給窮人吃!》這篇文章被瘋狂轉貼,似說出社會底層的心聲,不知慈濟領導上層注意到了沒? 

資產透明才能長久

慈濟介入資源回收,讓社會的廢棄物處理更有效率,但同時也壓縮了社會底層,有些窮苦人家靠撿寶特瓶,回收舊報紙雜誌,或收破銅爛鐵金屬為生的人的生計。這次想要變更地目的內湖園區就是資源回收場,當慈濟行善大軍開出,也影響更底層社會一群人的生計。戴勝通的文章得到很大共鳴,這也許也是慈濟要反思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第三個是企業與宗教團體的關係。這次慈濟幾乎被社會的怒火吞噬,其實與康師傅魏家的黑心油事件有關。魏家四兄弟中,味全前董事長魏應充與慈濟淵源最深,魏應充夫婦是十分資深的慈濟人,慈濟底下一些關係事業,魏應充也掛名董事。黑心油事件爆發,慈濟一時很難跟魏應充切割,但社會對慈濟的不平,已深隱其中。
這些年來,台灣的宗教團體都有大企業護持,像十幾年前,華泰董事長杜俊元、凌陽董事長洪洲杰,他們都捐出數量龐大的股票給慈濟。上櫃公司關中董事長洪文照,長期護持中台禪寺,長期以來,企業與宗教團體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生關係,但大企業一旦犯錯,難免會玷污了宗教團體的清譽,這也是慈濟在接受企業善款必須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內湖園區這塊地。佛宗經常要人放下,能捨,捨得!但是慈濟內湖這塊地引起社會上那麼大爭議,止謗的方式就是慈濟不如捐出這塊地,給台北市政府當作公園,但是善款來自民間的慈濟,看起來卻是十分捨不得,這跟佛家一向要人能捨,捨得實在有點背離。
最後一點是透明化已成社會共識,慈濟擁有那麼多資產,那麼龐大的組織,未來勢必更加透明化才能讓慈善的大道走得長久! 
財金文化董事長 
*****
「假救災、真宣傳」:推倒慈濟的最後一道防線
復興空難後,慈濟志工抵達事故現場祝禱。





作者:翁達瑞(北美知名商學院教授)

慈濟內湖保護區開發案所引起的爭議,已演變成社會大眾對慈濟功德會的全面檢驗。儘管各界對慈濟財務的不透明與運作的財團化多所責難,但沒人質疑慈濟的救災貢獻。歷年來發生的各種天災人禍,最先到達現場的往往是慈濟的志工。救災貢獻已成為慈濟最後的一道防線。
問題是,慈濟的救災貢獻經得起檢驗嗎?在未經嚴格檢驗之前,慈濟功德會的整體運作,不也贏得社會廣泛的肯定嗎?然而經過這波的檢驗後,慈濟的運作卻是疑竇重重。如果把慈濟的救災行動攤在陽光下,會不會也是破綻百出?
就以發生在二月的復興空難為例,慈濟的志工也是率先到達墜機現場。經台北市府同意後,志工們立刻搭起印有慈濟標章的帳篷,再掛上慈濟基金會服務中心的招牌。身著藍衣白褲的志工,穿梭在空難現場,遞茶水,送食物,或撫慰陸續趕到的罹難者家屬。透過大愛電視台及慈濟臉書粉絲團,這些救災畫面立刻傳送到世界各地。
首先,大愛電視台以多則新聞重複救災的報導。其中一則影片呈現忙碌的志工,在掛有慈濟招牌的帳蓬前走動。另一則是救難人員圍在慈濟提供的氣化爐四周取暖,身上還披著毛毯。還有一則提到慈濟的行動廚房,為救難人員準備熱食。這些報導也提到,慈濟捐了三十二件防寒衣及數量不明的調溫空氣背心。
慈濟臉書粉絲團也貼了許多救災照片與影片。其中一段影片呈現數位慈濟志工,冒著綿綿細雨,手拿水壺與紙杯,在救災現場四處走動,詢問救難人員是否要喝熱薑汁湯。影片中除了現場的低聲交談外,還刻意搭配哀傷的男聲獨唱音樂。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慈濟臉書粉絲團的一張照片。這是一張團體照,有兩排超過五十名的志工,站在慈濟服務中心的前面。他們全部身著透明雨衣,裡面藍白相配的慈濟制服清晰可見,頭上的慈濟招牌在微風中輕輕擺動。
我要不客氣的說,上述的圖像不是「忠實」的新聞報導,而是經過「加工」的公關廣告,宣傳主題叫「溫暖」,表現手法包括二月的細雨,毛毯,防寒衣,保溫背心,氣化爐,行動廚房,熱食,加上薑汁湯。
我要質疑的是,在一場奪走數十條生命的災變中,慈濟為何有此心思,規劃出如此細緻的宣傳活動?在救災現場,誰在主導攝影機的移動,取得宣傳所需的影音圖像?當罹難者的家屬正在一旁哭泣時,慈濟志工為何還有心情拍攝這種「畢業紀念冊」式的照片,以供日後宣傳之用?
除了慈濟自行公開的圖像外,其他新聞媒體也有百則以上的報導,提到慈濟在此次空難的救災活動,當中有些畫面特別搶眼。如慈濟志工在殯儀館撫慰罹難者家屬,或從廈門一路陪同家屬飛到台灣。在廈門機場候機室,慈濟志工默默蹲在地上,雙手握住家屬。抵達台灣之後,慈濟志工則挽著家屬緩緩走出機場。
這些畫面印證了部分人對慈濟的批評,只要有攝影機的地方,就有慈濟的志工。任何空難發生之後,殯儀館必然是媒體守候的重點。外地家屬前來處理罹難者的後事時,媒體也不會放過他們抵達機場的畫面。巧合的是,慈濟志工都出現在這兩個場合。甚至慈濟自己的媒體也大力放送這些畫面,並稱之為「兩岸三地愛接力」。
在空難之後幾天,慈濟基金會公佈了一些數字,統計此次救災的具體貢獻。慈濟臉書粉絲團公佈的數字包括:709人次的志工,3700份熱食,加上330個便當。看到這些數字之後,我心中閃過下面幾個疑問:
第一,慈濟顯然有個完善的通報系統,紀錄各種統計數字,其精確度甚至到達個位數。就以志工為例,如果上面的數字沒有造假,慈濟內部必然有人手拿計數器,在現場清點人次。在混亂的救災過程,是什麼樣的慈善團體會這麼做?慈濟為何必須公佈這些數字?
第二,慈濟的救災以志工為主,物資為輔,也就是出力多於出錢。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估計,慈濟此次救災的支出應低於五十萬。以一個每年吸收百億善款的救濟團體,難免讓人有九牛一毛的廉價感。我的疑問是,慈濟選擇救災的項目與支出標準何在?
第三,慈濟的救災物資不僅價格低廉,且可以輕易在市場取得。既然如此,為何救災單位同意慈濟在現場設攤,提供政府本來就應該準備的應景式物資?其他救濟團體可否提出相同的要求?若是,那救災秩序要如何維持,現場跡證又如何保存?若否,救災單位為何獨厚慈濟?
當上述的救災活動被攤在陽光下檢驗時,我們發現慈濟有「假救災、真宣傳」的嫌疑。這次復興空難不是特例,而是慈濟的標準救災範本。慈濟的實際救災支出不過區區幾十萬,卻可帶來幾百萬廣告費都買不到的宣傳效果。這種「本小利多」的宣傳平台,是其他慈善團體求之不得的機會,而慈濟卻是得來完全不費功夫。
顯然的,慈濟這一道最後的防線也經不起檢驗。拿掉了救災貢獻,慈濟就是一家披著宗教和慈善外衣的盈利企業,販賣的商品是「溫暖和愛心」。但是抓雞也要蝕把米,慈濟的救災支出就是這把米,也就是一般企業的行銷成本。慈濟的救災貢獻感動的人越多,其產品就越暢銷,所吸收的善款也就越龐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