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吃人的共犯結構】
聽聞壹傳媒創辦人,也是實際領導人黎智英先生,在香港占 中事件後頗感落寞。黎智英投入占中運動,個人與事業體承 受極大代價,他失落的原因據說是覺得運動光環並未落在他 身上。
他或許覺得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這是商人看待事情的角度 ,但事實上從事社會運動原本就是盡其在我,成就社會改革 並非成就個人,功也不必在個人。他放大個人在運動中的角 色,但不知有無想透未獲認同的根本因素。
黎智英是精明的商人,從無到有建立媒體王國,衝報份、點 閱率的經營手段可謂血腥狠辣。壹傳媒的內部管理,以高於 一般媒體薪資的行情聘雇記者、編輯,要求其高效率生產量 與品質,再以高淘汰率,內部通稱的「搖蘋果」做為事業體 人才換血,執行嚴厲不留情面,成為壹傳媒記者的緊箍咒。
由於紙媒市場嚴重萎縮,媒體文字、攝影記者的出路更窄, 資深人員能保住手上工作已屬萬幸,想要換媒體跑道幾乎不 可能。旺中集團許多新聞從業人員抱著忍辱態度埋頭做事, 笑罵由人,緣由於此。
壹傳媒長期走偏鋒,以壹週刊為例,文字、攝影記者為了達 成公司要求,屢屢做出了許多無人性、遑論專業倫理的聳動 報導,一切只是基於銷售考量。種種例子數不勝數,舉一例 ,陳進興的太太張素真從事色情業,壹週刊的記者扮嫖客以 針孔照相機偷拍,將其逼至無可容身之處。
而劉喬安事件,壹週刊設局由文字記者扮拉皮條,攝影記者 扮嫖客。近日又為了打官司,再次公布與劉喬安的LINE 紀錄,這樣的報導,說穿了也就是一條牛剝兩層皮,將劉喬 安視為屠體,再活剝一回。
壹週刊經營團隊的冷血是無可否認的。黎智英即使表面上辭 去集團總領導,他仍是該媒體幕後掌權者,須被究責。而壹 週刊社長裴偉、總編輯邱銘輝與執行的記者又該如何面對自 己先為人、後為媒體工作者的角色?
以劉喬安報導中扮嫖客的鄺姓記者為例,小鄺在壹週刊多年 ,而多年能在壹傳媒高淘汰率存活下來,他的認真賣力以及 工作能力絕對是一等一。我尚記得任職中時記者期,九二一 地震那年,採訪深陷大里塌陷大樓張小弟的龐大記者陣仗中 ,人人引頸守候,現場唯有小鄺帶了兩人高的鋁梯,他因而 可以站在梯上佔據好視角,這是專業且自我要求極高的攝影 記者有備而來之舉,我印象深刻並且折服。
小鄺與我熟識,雖不常往來,但屢次見到總會談起他的工作 。他有許多無奈與挫折,可是為了謀生只有繼續奮鬥(寫到 這裡,劉喬安不是也以她的方式為生活奮鬥嗎?)。看到他 涉入此事件,為了一份工作而如此不堪,我真是為他不值, 他是個優秀的記者,本應可以發揮正面長才,誰令他如斯, 而他個人的主體性判斷抉擇及內在衝突是如何交錯掙扎,很 值得去理解。
媒體有所為,但有許多普世認知的價值須守住,人權是基本 項目。剛剛所說壹週刊的編輯團隊,裴偉與邱銘輝身為領導 人,兩人是資深媒體人,裴偉過去在工商時報,頗受報人余 紀忠先生賞識,而邱銘輝從新新聞出身,受傳媒前輩王健壯 、南方朔、司馬文武薰陶過,兩人深知新聞倫理與報導的價 值真諦。
從社長、總編、主管到執行記者,以壹週刊專題報導製作過 程,團隊成員屢經討論,卻終歸一切以利為先,完全漠視新 聞對象是個活生生的,有感受的人,會因為一則坊間茶餘飯 後笑談的起底報導,個人世界為之碎裂,甚而走上絕路(蘋 果日報的新聞曾引發當事人自殺身亡。)
如此集體為惡的八卦媒體從業人員,都無法套上哲學家漢娜 ‧鄂蘭所提出「平庸的邪惡」的概念,漢娜‧鄂蘭受爭議的 理論是她觀察納粹頭子艾希曼受審,主觀接受艾希曼自我辯 護他只是「執行上級任務」,漢娜‧鄂蘭認為他不具有思辨 反省的判斷力。回到這群台灣新聞界的秀異之輩,他們豈不 自知報導與守門的界線,豈無思辨能力。
現今的壹週刊頑強與周刊起落生命週期奮戰,力圖一搏銷售 量,肯定會繼續製造羶色腥,與購買讀者共同造業,形成共 犯結構。而壹週刊的編輯、記者豈真毫無反思能力?毫無改 變壹週刊這份「媒體」報導風格的能動性?
一種錯事,做的人多,人人有責時,相互分攤也就似乎沒有 人須承擔了。而做久了習以為常,也就麻痺了。嗜血跟拍在 壹週刊稱為媒體報導風格,銷售為王,其餘免談,因而冷血 報導可一做再做,繞過其中深沉的、有血有肉,可指名的人 的價值。劉喬安新聞事件已跳脫純粹報導,而是媒體犯罪設 局,如果壹週刊未受法律量刑,無疑是變相鼓勵用新聞做謀 殺人格圖暴利的不法手段。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黎智英先生寫專欄說自己長期失眠, 要服藥才能入睡。黎智英的財富有大半是建基於剝削名人, 從人性的不堪、脆危處取利。當每一分錢不是正正當當、取 之無愧時,午夜枕畔,面對個人良心「被自家屋內的粗棍擊 打」(良心的非洲部族詞意)難以入眠是可想像的。
黎智英在港台的社會評價,套句俗語是桌下打乒乓球,出手 不高,這源於他經營壹傳媒的手段可議。這或許也是他自認 扮演民主先鋒,卻未獲港人普遍尊敬認同的因素之一。
做報紙不是單純賣蘋果,不是像黎智英所標榜報紙好看,像 吃蘋果一樣好吃即可。況且壹傳媒雖見江河卻多挾泥沙而下 ,讓人吃不下、看不下,忍無可忍很久了。
蘋果日報近來公布將以一百萬重金徵求鼓勵讀者爆料,經營 階層面對日增的經營困境更往偏門鑽,壹傳媒工會也已發出 聲明反對。事業體的主體是人才,壹傳媒工作者歷經黎智英 「出賣」媒體給旺中集團的動盪,感受直如遭背叛。壹傳媒 從業人員的主體性在過去的抗爭與這次的聲明顯現了,也應 獲得更多的重視與支持。
黎智英個人已累積足夠的財富,取之於社會當思社會責任, 尤其是他的事業關乎公共性,是第四權。從他對占中運動萌 生的失落感,可見他也注重一生的令名。壹傳媒何去何從, 難道只有嗜血一途,將人做為牟利祭物,黎智英睡不著時該 多三思。
聽聞壹傳媒創辦人,也是實際領導人黎智英先生,在香港占
他或許覺得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這是商人看待事情的角度
黎智英是精明的商人,從無到有建立媒體王國,衝報份、點
由於紙媒市場嚴重萎縮,媒體文字、攝影記者的出路更窄,
壹傳媒長期走偏鋒,以壹週刊為例,文字、攝影記者為了達
而劉喬安事件,壹週刊設局由文字記者扮拉皮條,攝影記者
壹週刊經營團隊的冷血是無可否認的。黎智英即使表面上辭
以劉喬安報導中扮嫖客的鄺姓記者為例,小鄺在壹週刊多年
小鄺與我熟識,雖不常往來,但屢次見到總會談起他的工作
媒體有所為,但有許多普世認知的價值須守住,人權是基本
從社長、總編、主管到執行記者,以壹週刊專題報導製作過
如此集體為惡的八卦媒體從業人員,都無法套上哲學家漢娜
現今的壹週刊頑強與周刊起落生命週期奮戰,力圖一搏銷售
一種錯事,做的人多,人人有責時,相互分攤也就似乎沒有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黎智英先生寫專欄說自己長期失眠,
黎智英在港台的社會評價,套句俗語是桌下打乒乓球,出手
做報紙不是單純賣蘋果,不是像黎智英所標榜報紙好看,像
蘋果日報近來公布將以一百萬重金徵求鼓勵讀者爆料,經營
黎智英個人已累積足夠的財富,取之於社會當思社會責任,
Hanching Chung 楊索將余老闆的名字打錯了。我曾在90年代初,買些壹出版社的叢書給朋友,告訴他們香港出版品的質量。壹傳媒和黎肥很值得研究,顯然,香港的和台灣的營業手法有諸多不同。他對"顧客"的重視,對港台的青年革命的同情,也令人感激。
-----
【請廣傳】壹工會對巨額獎金計劃感憂慮
《蘋果》今日刊登廣告,以一百萬元作報酬,徵求讀者提供短片或照片。以現金報酬方式蒐集新聞,在新聞界行之已久,但工會憂慮,當酬金推高至遠超一般人的月入甚至年薪時,就會造成新聞工作者不願看見的現象。
1. 工會初步徵詢過同事意見,他們擔心,為了奪得巨額酬金,有人會不擇手段製造新聞,包括偽造新聞故事、偷拍或非法取得短片及相片,恐怕會引人犯罪,敗壞社會風氣,《蘋果》誤報假新聞的風險亦大大提高。
2. 工會發現,自每月「爆片爆相」二千至五千元獎金制度實行以來,已吸引大量讀者提供甚具新聞價值的短片及相片。在壹傳媒近年多次裁員及節流的情況下,工會不明白為何《蘋果》仍須大幅提高獎金金額,每年動用1,200萬元公開徵集新聞資料。
3. 同事亦向工會反映,若《蘋果》從此養成新聞需要用錢買的社會風氣,記者正常採訪工作將會越來越困難。
4. 《蘋果》即將踏入二十周年,經歷「陳健康事件」及付錢警察買料醜聞後,《蘋果》同事幾經努力才能重建報章形象。工會極度憂慮,巨額買新聞一旦再次帶來醜聞,《蘋果》將如何收拾補救?
工會懇請《蘋果》高層珍惜報章公信力,即時終止巨額獎金計劃。
壹傳媒工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