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社會企業;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Informing and Inspiring ...

www.ssireview.org/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is an award-winning magazine covering best strategies for nonprofits, foundations,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businesses.

Blog

Blog. The latest stories on social innovation, published each ...

The Re-Emerging Art of ...

The Re-Emerging Art of Funding Innovation. As the strategic ...

Article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The Social Labs Revolution: A New ...

Shaping Global Partnerships ...

Shaping Global Partnerships for a Post-2015 World.

About

We invite you to learn more about SSIR by browsing articles from ...

Spring 2014

The spring 2014 issue of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


社會企業是偽命題嗎?

更多濤聲中國的文章 »
張濤
些時候,一位商界的朋友打電話給我,希望對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個領域有更多的了解。朋友是個商業邏輯思維很強的人,所以在談話的過程當中不時對一些行業概念進行挑戰,社會企業尤其被他詬病,並稱之為偽命題。雖然這次談話比較艱難,但我事後想想,他的說法確實不無道理,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做個小結,希望做一個換位思考。

在闡述這位朋友的觀點之前,還是先普及一下關於社會企業的知識。雖然確切定義依然見仁見智,但大部分從業者在兩點上已有共識。首先,社會企業通過商業運營的手段以實現其以社會價值為取向的目標,企業需要盈利,但不單純追求股東或所有者的財務利益最大化,這是和傳統意義上依靠捐贈來維持的公益機構的最大不同之處;第二,社會企業的服務對象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公司使命也是在運營上滿足財政需求底線的前提下為此類群體提供改善生活和命運的機會。

我的朋友首先針對第一點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認為,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很難通過一個機構來同時完美實現,任何一個在商業價值上打折扣的所謂社會企業都很難有長遠的發展以及深度和廣度的擴張,公益的沉重使得這些社會企業別無選擇,理論上講也只有在商業價值和投入上做出犧牲才可能保証社會價值的實現,而這種情形下的社會價值也往往打了折扣。在他看來,雖然傳統的公益機構效率往往不是很高,但起碼使命比較單純,反而更容易產生影響力。

普通消費者群體是這位老兄對社會企業的前景比較悲觀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他在零售領域頗有涉及,可以說對消費者的心理非常了解。他覺得,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下,社會企業試圖佔據道德高地在市場上另辟蹊徑的行為純屬意淫,不管你的產品有多好的社會價值、環保理念,私益依然是大多數消費者掏腰包買單的終極原因。人心可被觸動,人性難以改變,人們可能會因為一時感動而購買來自弱勢群體的產品,但永恆的人性最終還是會和市場牽手。

關於對社會企業的第二點共識,即服務對象是低收入人群或弱勢群體,這位朋友也頗有異議。當我們聊到這裡時,他首先的反應就是這應該是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在目前中國“大政府”的語境下,社會企業試圖越俎代庖是不自量力,也是不識時務。這位老兄對中國的很多事情一向持批判態度,談話中對社會企業的火力攻擊同樣猛烈:“中國的不少事兒在政府層面本來就沒整明白,民間還老是有新名詞出來攪局,依我看社會企業就是來裹亂的。網上不是有句話,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我套用一下,如果社會企業有用的話,那還要政府幹嘛?”

談話當中,我提到目前中國很多所謂的社會企業實際上都有非政府組織(NGO)的背景,其中不少機構之所以走上企業之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因為作為本土?資助來源方面的重重困難,並非充分意識到企業式經營手段的可持續性而為之。聽到這裡,這位朋友的聲音幾乎高了八度,仿佛在武林高手的對決中瞬間發現了對方的命門,電話那邊開始發布“終審判決”:“那要是這樣的話,我就得插一句你可能不愛聽的話了。市場不買賬,自身定位錯亂,再加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從業者,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怎麼看都像個十足的偽命題啊!”

還好,我的朋友在談話最後還是留了些情面,沒有全盤否定我做的和公益有關的工作,起碼他覺得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還是件靠譜的事情,雖然他覺得投資對象更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好企業,而不是所謂的社會企業。他還特別舉了阿裡巴巴的例子,說任何投資機構如果投了這樣的企業,客觀上產生的影響力都不可限量,這既包括公司在運營和成長過程當中產生的工作機會和對行業的正面推動,也包括創始人馬雲後來從事公益所帶來的各種效應。

從我個人的角度說,這樣的對話無需去爭誰對誰錯,而且多多益善。除了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清思緒外,也確實從另外一個視角在行業層面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而今天的中國公益界,也早已應該走過了自身的青春期,做感覺正確(feel right)的事比感覺良好(feel good)更為重要。

(作者張濤目前是中國影響力基金(China Impact Fund)的聯合創始人和董事總經理,曾先後做過駐外記者、跨國公司經理人和影響力投資人,畢業於哈佛大學、Wake Forest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本欄目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