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習近平“民意谷底” 中國仍有“良知聲音”
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前往武漢。中國獨立政治學者吳強認為,這一舉動發出三個信號。
德國之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武漢考察,官方新華社稱抗疫"勝利曙光不遠"。有分析認為,習近平此行發出的信號是,北京相信疫情已處於控制之下。您有什麼評論?
吳強:我相信,習現在去武漢,跟公眾的期望相比是比較晚。2003年薩斯危機,胡溫第一時間到現場也是比較晚。從習在武漢今天所看到的畫面來看,似乎是表明疫情是處於一個"階段性勝利"--既然他用很多戰爭術語來形容--疫情處於一個可控的範圍內。我想這是他到達武漢最主要的一個信號,試圖來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從疫情中擺脫出來。
其次,他似乎是想表明疫情的可控,那就意味著,過去兩個多月以來他"親自領導、親自部署"的防疫,是有效、成功的。他在向中國公眾、向黨內外表明他成功地控制了新型冠狀病毒。我想這是他想要釋放出來的兩個主要信號。
更重要的,我相信他還在向國際社會釋放一個信號,因為國際社會畢竟目前處於一個新冠病毒大爆發的轉折點。那麼,國際社會恐慌當中,他似乎要向國際社會表明,他的領導、他的治理方式是有效的,以此來繼續展開過去八年以來一個重要的中國治理模式的競賽,以此試圖打造自我領導地位、領導形象。
您認為中國民眾怎麼看政府此次對疫情的應對處理?
這是一個民意的谷底。中國公眾從來沒有像過去兩個月這樣,這麼廣泛、這麼深度和這麼直接地對他的治理能力、治理模式產生懷疑。換句話說,他的到達武漢,跟民眾的距離、時間上比較晚,是一個遲來的信號,某種意義上也在表明他八年以來、特別是執政初期所建立起來的民粹主義政治基礎,其實已經坍塌了。他沒有在第一時間來響應民眾的一個希望最高領袖能到達現場視察、在現場進行領導和部署的形象。他是以民粹主義政治基礎來完成他對黨內的對手的整肅,對儒家技術官僚的反腐敗運動。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他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民粹主義政治基礎上。但是他在武漢爆發疫情兩個多月才到達武漢,這已經表明他在民粹主義這一塊,在他的政治合法性最基礎的一塊,已經喪失了,已經跟民眾的期望悖離很遠了。
您個人怎麼看政府對此次疫情的應對?
我個人認為,第一點,這八年以來,對公民社會、知識分子、人權律師、自由媒體的打壓,實際上是造成這次疫情爆發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原因。就是說,社會喪失了對這些公共危機的反應或者免疫能力。這才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瞞報、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大量問題,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治黨、治國模式是失敗的。包括我們看到很多官僚差強人意的表現等等。
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挑戰是什麼?是經濟上的嗎?
我想,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挑戰,當然在瘟疫之後會來自經濟的、社會的反彈--經濟的大蕭條,政治的由於兩會的中止所造成的一種不確定性。
他的黨內同僚會進行一種軟性的反抗。他現在面臨的黨內的壓力是巨大的。而且他的民望因為掉到八年來的最低點,那麼黨內同僚會利用這一點。這是一個對他最大的牽制。
這次疫情是否給中國社會與政治帶來一些改變?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看到比如說像許章潤、許志永,像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國內的良心仍然在發出聲音,這個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我們知道,政治永遠是良知和權力互相的鬥爭。那麼,良知這方面沒停止,而且實際上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沒有停止,那麼中國未來的改變仍然是可能的。這個是最主要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COM
- 日期 10.03.2020
- 作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