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幕後解密:18位基層公務員,負責溝通14兆產業
最新更新時間:2013/07/30 08:17:00
兩岸服貿協議,為何激起民間反彈,連對岸談判代表,都認為台灣「沒有策略」?
《天下》深入追蹤發現,牽涉超過三分之二服務業就業人口、營業額逾十四兆的十八項產業,竟全部交由十八位基層公務員負責「溝通」。政府為何出現「溝通無效」、「談判失策」、「信心危機」三大問題?
《天下》還原重大現場,深入解讀這場影響深遠的風暴。
十八個倒霉的基層公務員,竟要負責十八項服務業、十四.六兆營業額、二八五萬從業人口的生計。這項不可承受之重,掀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業者反彈之謎。政府的輕忽,留下了巨大後遺症。
經濟部商業司,平常負責公司登記與法令解釋,共有十一科,正職加上約聘員工一百多人。服貿協議風暴中,抗議動作最大的美容美髮業者、自用小客車租賃業者,正是由商業司負責進行溝通。
過去半個月,《天下》記者深入追蹤,卻發現,台灣在服貿協議中開放的六十四項服務業,竟有超過四分之一、多達十八項,是由經濟部裡資源最少、聲音也最小的商業司負責溝通重任。連與商業司無法產生任何聯結的「航空器租賃」等項目,也都歸商業司負責。
更驚人的是,根據經濟部統計,服貿協議牽涉的四○七萬就業人口,這十八項就高達二八五萬人,已超過三分之二。
而商業司負責服貿協議溝通重任的正職加上約聘員工,正好是十八人。這十八位基層公務員,幾乎一肩扛起服貿協議溝通成敗重任。
《天下》記者進一步訪問政府談判團隊各級要員,發現商業司已成為人人口中的「倒霉鬼」、「非常可憐」。所有「沒人願意認領」的服務業,全都歸商業司負責;若干「其他部會推給經濟部」的服務業,也都由商業司吃下來。
簽約前,相關部會及經濟部各單位彼此推來推去,服貿協議風波愈演愈烈後,各級官員的口中卻只能吐出:「我們得到了很大教訓。」
政府部門終於了解事前溝通的重要性,這項「教訓」,著實讓負責與業者溝通的經濟部,上了一堂震撼教育。
一位不願具名的政府高層更透露:「權責機關很清楚的,溝通成效就愈好。例如金融業,這次得到很多,業者都高興在心裡。」相形之下,爺爺不疼、奶奶不愛的「三不管地帶」服務業,例如美容美髮業,則被認為是「犧牲者」。
原來,政府談判團隊遠比外界想像,更加掉以輕心。以下三個場景,可讓民眾了解,兩岸談判的特殊性,馬英九總統及談判團隊扮演的角色,以及台灣在此次兩岸談判中得到的「教訓」。
場景一:業者溝通──去年六月,政府「轉包」與業者電話溝通
由於人手不足,去年六月,經濟部商業司「轉包」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跟美容美髮、洗衣及染色、小客車租賃業、廢棄物清理業等四項服務業的業者溝通。
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因此打電話給台中市女子美容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游坤貴,詢問「對於開放陸資的意見」,沒多久電話結束,游坤貴繼續忙碌。
但今年七月三日,總統馬英九在台中永豐棧酒店舉行「服務貿易商機說明會」,企圖為服貿協議風暴「滅火」,游坤貴卻當場激動表示:「政府公然說謊,根本沒有人找我溝通過。」他強調,政府應加強輔導美容相關產業。還拿出一封陳情信,希望親手交給馬總統。
游坤貴發言結束後,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則從商業司副司長陳秘順手上接過資料,在馬總統面前指出:「中國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當初打電話給您時,您的回應如下……」。
業者確實有接到生產力中心的詢問電話,但卻完全「失憶」不記得這回事,為何如此?
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向《天下》記者表示,「我們那時候真的不知道問這些是為了服貿協議,」因此,「後來他(指游坤貴)對外說我們沒有溝通,也是沒辦法的事。」
也就是說,生產力中心與業者,都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溝通。生產力中心只是接受委託拿錢辦事,業者則根本不了解與服貿協議相關,雙方只是一通電話連繫,這種「事前溝通」怎麼可能會有效果?
而政府為何必須「轉包」?商業司長游瑞德強調,因為談判必須保密,不能大張旗鼓溝通,因此委託智庫進行。除了生產力中心,工研院服科中心負責影印業、翻譯業;中衛中心負責餐廳業。
更重要的是,政府與多少美容美髮業者溝通過?
六十個團體 問了三個
根據經濟部資料,台灣美容美髮業者有兩萬八千多家、從業人數約六萬人,全國性及各縣市美容美髮公會 達四十個,加上美容美髮協會、工會後,合計逾六十個行業團體。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坦承,因為商業司管的行業太多了,人力也有限,加上交代要保密,所以「只問 了三家公會的理事長。」
各級政府官員一致強調,大多數服務業並沒有主管機關,而且多是分散各地的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具有代表性的頭頭,」非常難以溝通、整合。實情確是如此,卻不應成為溝通不力的藉口。
「談判前最重要的是產業調查研究,政府若不了解產業現況及發展前景,也沒有研究中國市場,談判的目標當然不清楚。政府跟業者深入討論,形成談判策略,怎麼會有保密的問題?」長期研究談判策略的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張榮豐,認為服貿協議談判是「最佳負面教材」。
問題是,商業司十八個人要負責十八項產業的溝通,怎麼可能為這些產業爭取最有利談判策略?
政府各部門推卸責任,最倒霉的商業司「概括承受」,才是服貿協議背後「不能說的祕密」。
還原真相後,政府與部份業者不僅是「溝通不力」,而根本是「無效溝通」,這是政府在談判前出現的最大問題。(文/何榮幸、劉光瑩;圖/劉國泰)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2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