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學而優則創 (張忠謀)

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學而優則創


主講人:張忠謀董事長

梅雨連日不止,臺北氣候正處在悶熱潮濕的季節,傍晚時分急促地來了一陣及
時雨,時大時小,博雅教學館風雨同舟,並沒有影響由政治系、經濟系、土木
系、工業工程所等四個系所共同舉辦的「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政治
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等四系所滿座的師生們懷著滿腔的熱情期待
主講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的到來。

演講準時開始,雖然大家對張董事長並不陌生,李校長還是十分鄭重的介紹張
董事長。一開場張董事長就先從「學而優則仕」這句老話談起,他指出這是兩
千多年以來中國農業社會以及科舉制度下的傳統觀念,時至今日仍深深影響臺
灣社會。張董事長說,隨著科學及時代的進步,每個人除了接受學校的正規教
育外,更必須要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同時順應時勢不斷創新,創造正向效
益,往「學而優則創」邁進。

所謂的「學」並不只是一般的正規教育。張董事長對「學」的定義是另有所指
的。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要能達成四大目標:第一、培養虛心的態度;第二、
養成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終生學習習慣 ;第三、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第四、在大學時能學得一計之長,用以謀生。

國人一般認為大學畢業就是學習結束,其實是錯誤的認知,事實上大學畢業典
禮在美國被稱為Commencement,也就是開始之意。大學畢業象徵學校教育的結
束,但也代表終生學習的開始,每個人依其人生階段的不同需要,訂定不同的
學習目標與學習計畫,然後有紀律地逐步完成。

張董事長自己的終身學習,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24歲的第一份工
作─半導體工程師開始到34歲擔任德州儀器部門總經理之前。因為在MIT就讀機
械系與機械所,所學與半導體無關,畢業時連電晶體(Transistor)都沒聽過。
但憑藉著優異的基本數理能力以及自我學習,進行有計畫的自修經典教科書
《半導體中的電子和電洞》,每天晚上有紀律地看書2~3小時,遇到問題就請教
資深同事。後來更積極參加學術會議以謀取新知,並進一步爭取機會發表論
文,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回顧那段自己進修學習,虛心請益受教的日子,讓
張董事長覺得對自己日後的事業智識著實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階段是從取得Stanford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到德州儀器擔任部門總經理開
始,由於要負責產品、行銷、人事、會計等工作,還要管理約3000人的部門,
因應這樣職涯的改變,開始鑽研業務行銷與經營管理,一方面藉由積極的拜訪
客戶,從實戰經驗中學習;另一方面則研讀經營管理的書籍,鑽研管理與策
略。

54歲以後到臺灣創辦台積電,人生的轉折也成為第三個學習階段。由於在美國
長住了30年,甚少使用中文,因此來臺後開始重拾中文,每天都要閱讀多份國
內報紙,以充分了解臺灣的政經情勢,而在經營管理之外,也努力閱讀中文書
籍、雜誌甚至是當代文學與古典文學名著,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書,都是
放在床頭時常閱讀的書籍。

張董事長對「創」的解釋也十分有創意,他說「創」是創新、創業、創造,更
重要的是要將其轉化為正向效益,無論是經濟的效益,或是政治、社會的各種
效益皆可。

創新不分大小,只要能做出改變極為創新。在韋伯字典中,「innovate」的意
思是「make changes」,不僅要真的動手去做,而且還要「do something in
a new way」,而知識經濟的報酬是留給有能力將創新轉為正向效益的人,如
Bill Gates與Steve Job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能把創新轉成極大的經濟效
益。

其實創新並不一定全都能創造正面效益,能創造正向效益的創新才是真正成功
的創新,例如幾年前的金融風暴也算得是金融界的一種創新,但這是一種負面
的創新。

分別談過了「學」與「創」之後,張董事長繼續說明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學」要有正面之效應才能用之為「創」。他舉「洞察力」金字塔四階段為
例,先有data(資料),再將data整理為information(資訊),然後徹底內化
整理成為個人的knowledge(知識),而insight(洞察力)則是在足夠的知識
基礎上,經過苦思而得。若能合縱連橫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並加以融會貫通,
就會產生「聯想」的能力,並且造就許多創新的可能。

張董事長同時表示,以價格作為競爭之手段不是一個好的策略,或想要將
production efficient來當做競爭力的主軸,也並不是一個高級的策略。事實
上,好的策略必須要有創新才能可長可久。

最後,張董事長再三強調高學歷並不代表高創業力,而大學畢業才是終身學習
的開始,並以此來勉勵「臺大人」要朝「學而優則創」的方向努力。

演講結束後的「問與答」時間,現場的老師與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張董事
長分別答覆如下:

問:台積電在吸收一流人才上有何創新做法?
答:我們與臺灣的一流大學如臺大、清大、交大建立產學合作關係,贊助他們
的研究專案,目的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才」。

問:張董事長自己如何堅持終生學習的熱忱?
答:我出生於1930年代,那是一個「大時代」,當時的青年對國家懷抱建國使
命感,對個人則自我期許要做出一番成就,「I want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I want to accomplish more.」這樣的心情化為我終生學習的動
力。2009年親上前線重任台積電CEO,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希望台積電更成
功,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

問: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臺灣的苦日子即將來臨,您有何看法?
答:不只臺灣,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會太好,但我對未來的態度是「Things are
not good, but life goes on. 」儘管世事無法盡如人意,但日子仍要好好過
下去。

問:如何看臺灣與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答:目前在全球供應鏈中,臺灣與大陸負責製造,而美國則扮演創新者及終端
行銷者(innovator & marketer)的角色,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分工型態並不
會改變,但因彼此的依賴度日益升高,使臺灣與大陸擁有較多的談判籌碼,利
潤不再集中於美國,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漸趨平等。

問:臺灣「綠海」產業策略為何?製造業外移的解決之道為何?
答:無論是「紅海」、「藍海」還是「綠海」,都只不過是一些時髦的語彙。
我心目中的策略是用來打造企業成功的要素,而非國家的產業政策。也許在
1960、1970年代,對一些國家如日本和臺灣來說,由國家來訂定產業政策有其
必要,但在目前的時空背景下已經失去意義。

此外,我國的製造業外移已是一個既成事實,唯一的解決之道是產業升級,而
產業升級與否,取決人才的升級。然而按照目前的國內現狀,教育並未成為帶
動人才升級的利器,這是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要一起承擔的責任,因為
人才不足已經限制了我們的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國家競爭力,其後果不容小
覷。

後記
披著一頭代表智慧、聰睿的銀髮,張董事長得到「臺大人」的尊敬與歡迎。出
現在臺大博雅教學館,講臺上的張董事長和平常出現在媒體螢幕一般,絲毫沒
有一些大企業家的架勢氣派。他說起話來,溫吞有禮、和藹感人,不用擺出威
嚴的神情,卻又有自動引人注目的力量,似乎有用之不盡的終身動力,源源不
斷堅定地流注,給「學而優則創」做了最貼切的現身說明,非常富有親和力與
說服力。

雖然張董事長在54歲才來臺服務,把台積電經營管理得頭頭是道、有聲有色,
非但是國內最佳企業之一,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領先群倫,深深受到國內
外各方人士的讚佩和敬重。這場十分難得的演講對「臺大人」而言,其實是身
教比言教要更能受益得多。

(文:黃家健)


(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政治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聯合主辦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嗣涔校長
時間:101年5月30日晚七時~九時
  地點:博雅教學館101教室、102教室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