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出差期間讀這本很有感
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因著川普 MAGA (讓美國再次偉大)大方向,要把工作機會引回美國本土,不久之後鴻海就宣佈投資美國威斯康辛州。2018年親自出席工廠動土儀式的美國總統川普,更大讚這是「世界第8大奇景」。整個事情發展下來到現在已經四年多,結果跟雙方的期待與承諾有極大的落差。
這本書看起來像是要講到被投資方如何「被鴻海」,而且看來因為當時大量報導讓當地人對於整個事件非常感冒。但故事不是針對鴻海,而是美國政府在各州經濟發展結構上的問題,讓貧富差距更加嚴重。
當各地政府可以用納稅人的錢,名正言順成立經濟發展部門,就開始用大量補貼吸引企業前往投資。立意原本是為了創造工作機會,但在各地政府極力「搶親」競標下,其實取得成本很容易不符合投資報酬率,而且「整理預備」的過程要舉債做基礎建設(又是納稅人的錢!),想辦法讓當地人撤離(好聽一點是用由於市場價格買下,但對於居住好多年的社區,很多事情不能用錢衡量)。最後拉動土地價格增加,沈默成本讓事情只能硬做下去(不然無法償還之前舉債的利息)。至於說好的大量就業機會呢?那就不一定了。整個過程就是變相的把納稅人的錢,轉移到企業或市政府顧問的手中。
每個章節的開始,作者會講述一小段歷史。有些是當地產業的,有些是各州發展史,而更多是採訪這些要被撤離的小人物的故事。從他們祖父母輩如何在當立生根,有些是歐洲移民,也有很多是南方剛剛被解放的黑奴。雖然窮,而且有強烈的種族歧視,但是藍領工作者努力打拼,往往也可以撐起一個家庭,晉升中產階級。但這些「好工作」早在多年前開始逐年的消失了,也是世界經濟發真實的一個縮影。國際化的開放讓企業與勞工必需與其他國家競爭,以當時人力密集的製造業來說,便宜的人力自然是投資碱廠的理想地點,許多美國藍領階級的工作早就外移到墨西哥或是亞洲了。有一些企業堅持要善待當地員工,最後往往抵不過全球競爭,不是被收購就是破產了。而近年來勞工更是碰到一大勁敵 — 那就是自動化的機器。理想中是讓員工做在職訓練提升技能,事實上是非常難以執行。2019年Netflix上有一個紀錄片叫做「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就深刻的描述了文化差異和自動化的衝擊。書中提到鴻海美國的華人主管把這個紀錄片播放給美國員工看,造成許多人為倉皇想要離職。或許華人主管想要表達的是警惕,但是在美國員工眼裡看來,就是這裡不宜久留。
作者也分析了經濟發展和獎勵企業投資的結構問題。首先是各州的經濟發展局的成立和很多不受限制的缺失,再來是分析這些龐大投資項目的會計師事務所酬勞,基本上也跟當地長遠發展脫鉤,許多非常樂觀的假設也沒有人會特別的挑戰或是核檢,甚至顧問使用的投資報酬分析工具竟然是預測短期專用的,拿來預測3年甚至更長時間完全同不適用。但層層外包下,沒有誰真的需要負責。分析者與決策者的利益與當地長期利益脫鉤,即便用意良善卻也很容易忽略機會成本和隱藏的成本(對環境和社區不可逆的破壞)。很諷刺的是,就算創造13000個藍領工作機會,用30億美金的代價和其他無形代價划算嗎?想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是引進的是一個主戰場並不在美國的外國企業,似乎也跟初衷不太一樣了?
而談判過程中的文化差異,讓雙方期待都落空也是個很大的因素。作者分析了鴻海熟稔的政府關係作法,在中國非常吃得開,也很能夠彈性調整且戰且走,所以在美國用一樣的方式也不足為奇。他指出鴻海在這個項目上,很多參與決策的人即使是華人,也是在美國成長或是受教育的,對於跟美國人打交道有做過功課。但反觀威斯康辛州負責的許多人,完全沒有跟美國人以外的文化打交道,不了解華人文化,還有很多也對於鴻海只有膚淺的了解,從未深入去研究這家企業的核心和投資過往,然後分析是否跟自己的期望一致。跨文化談判一個重要的動作是要雇用你談判對象同文化的人給予意見(”Enlist an advisor from your counterparts culture” ),沒有知己知彼的合作,後來感覺期望落空也只是剛好而已。
回歸到事情的本質,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 「難道沒有各州優惠補貼,這些企業就不會投資了嗎?」不只是鴻海這個項目,之前為了亞馬遜在哪裡設立第二總部,各州瘋狂競標的結果也讓得標者騎虎難下。可是如果企業必須補貼才能經營,那這樣本來就沒有長期經營的健康本質。各國政府都說他們要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矽谷」,但其實矽谷從來就不是由上而下「創造」出來的。當然政府適時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但前提已是成長發展的種子必須已經存在了(良好教育程度,適合的生活條件和基礎建設,健康的社群,鼓勵嘗試與失敗的文化,等等),這樣任何補助才能錦上添花。作者也提到歐洲國家在企業補助有嚴格的上限,讓補助維持在它應當扮演的位子,而不是喧賓奪主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角。
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公平與普及的教育機會,以及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是孕育任何社會發展的條件,也是民主制度下用選票投出來的。教育是一個必須刻意投入而且願意等待長期結果的投資,只看短期利益絕對是扼殺教育也是扼殺人發展的原因。已經在職場中的人何嘗不是如此?自己要拿起學習的主權和責任。科技會重新定義許多工作的價值,所以還是老話一句「終身學習不是一個美德,而是未來必備的生存條件」
全文與眼神閱讀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foxconned/
📚延伸閱讀📚
📕”Evicted” 中文版:「下一個家在何方」
https://dushuyizhi.net/wp-admin/post.php?post=1707&action=edit
作者在移動車廂居住數個月,認識被迫離開住屋的人民,深入探討那些因素造成美國貧窮線邊緣掙扎的人們,為何居住正義是這麼的遙遠。
📒”Capital and ideology” 中文版;「資本與意識形態」
https://dushuyizhi.net/capital-and-ideology/
另一種觀點:貧富不均並不是科技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由意識形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所造成的,而按照過去的歷史,意識型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是可以被改變的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中文版:「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https://dushuyizhi.net/the-changing-world-order/
研究世界個主要帝國與強權,強盛與衰退的模式。可以看見重視教育與科技,並且長年的投入,都是日後強盛的重要關鍵
#Foxconned #MAGA #鴻海 #威斯康辛
2017
提供對比給朋友參考:起碼台灣製鞋大廠在越南、印尼等國,成績不惡,他們耕耘了數十年了。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在中國,富士康依靠政府的巨額補貼建立了很多工廠。它僱用了大批年輕的裝配線工人,他們常常每週辛苦地工作60個小時,時薪約為2.5美元。中國工人的抗議很少見,或者會被很快平息。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很難在其他國家複製。在巴西、印度和越南,它的建廠計劃先後夭折,郭台銘曾經許下的承諾遙不可及。
富士康承諾在美國投資建廠、創造就業,但該公司此前在巴西的類似項目近乎流產。這種依靠政府巨額補貼、使用廉價勞動力的模式被證明很難用於其他國家。
CN.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