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化及零星化——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的危險信號 (金恒鑣) /可能 危害國土的環境資源部與農業部組織改造工程
瓜分化及零星化——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的危險信號
瓜分化及零星化——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的危險信號
作者: 詹嘉紋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4年1月11日 上午5:00
本文就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的行政隷屬問題,重申森林資源不宜歸屬農業部管轄。我們強烈主張以下三點:
一、森林資源的管理與研究完全與農業部脫勾;
二、林務局、林試所與特生中心三個單位皆整個納入環境資源部;
三、農業部不設任何森林資源管理單位。
森林資源管理與研究完全與農業部脫勾
就第一個主張而言,台灣的森林資源無法生產具市場競爭力的商用木材原料,亦即不具備生產大量低成本、高價值之木材的條件。台灣的造林生產事業沒有營利的利基,主要是受限於天然條件(山多、坡陡、平地缺),及人力成本。
以生產木材而言,台灣林業,正如產糖的台糖農業,已是經濟作物的明日黃花,不再有出路。從全球化物流與貿易的現實來看,台灣的森林資源應該 服從環境資源的概念,乃是沛然不可擋的趨勢。目前台灣的木材相關產品,幾乎全為進口,一如蔗糖之仰賴進口。因此,台灣的森林不能作為生產資本,而必須作為 環境與生命資源,那是更重要的資本,所以絕對應該隸屬於環境資源部。 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 納入環境資源部
就第二個主張而言,森林資源的管理策略,必須根據多領域之科學數據,來周延、全面制定,才能有效而且長遠有效。森林生物學、集水區經營學、 生物多樣性學,是林試所與特生中心的專業與職責。惟有整合林務局、林試所與特生中心,悉數納入環境資源部,方可讓國人放心由國家的機器管理台灣全民生存的 命脈,也就是森林資源。
更何況森林資源的管理與水、土等環境資源管理密不可分,惟有將相關管理單位集中隷屬於同一個機構,始能以最高效率管理共同焦點下的資源。政府組織再造要合併性質相近與功能互補的單位,不可瓜分一個原應是整體的單位為數個零星單位,並將之分設在不相隷屬的平行機關。 農業部不設任何森林資源管理單位
就第三個主張而言,農業部要新設一個林業司單位來執行平地造林業務,是與台灣天然環境特性與市場經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思維。
不論是天然林或人工林,必須應用並整合水文、氣象、地質等監測數據,藉助尖端科技與先進新知識,採用動態的調適管理法則,才能見效。若只靠 農業部的林業單位單打獨鬥,沒有林試所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之新成果、特生中心之生物多樣性變動評估,及環境資源部其他水文與氣象等環境數據,夷然負起管 理全國森林的重任,其後果令人不寒而慄!
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絕不能重蹈過去失誤的覆轍,必須藉政府組織再造的機會,重啟森林資源管理的契機。要發揮森林資源的全方位功能與價值,改善環境與加強保育生態,這是環境資源部的責任,非農業部所能負起的職責。
森林資源管理所需的專業,已非傳統森林學知識所能涵蓋。森林資源管理的範圍是地景(生態學);必須納入非生物因素(環境科學);對象是生命(生命科學);責任是社會大眾(社會科學),其價值是普世的(倫理學),切勿窄化成林業的圈內事,為明日的台灣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患。
此時再次鄭重呼籲:切勿將森林資源的掌管權交給以農業生產為職掌的農業機關。
※ 編按:本文為作者原文無刪版,簡版載於2014-1-10中國時報。
錯誤組改危害國土(楊國禎、李根政)
最近,環境保育的課題因《看見台灣》而獲得很大的關注,而攸關環境保育最重要的環境資源部與農業部組織改造工程,正在立法院進行審議,卻鮮少獲得媒體及國人關注。
經營林業時空錯亂
原
本因應台灣各種天災地變日益嚴重,歷來的組改都朝向「水、土、林」部門的整合,將原有在農委會的林務局、林試所,以及內政部的國家公園整併到環境資源部。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在部分林業官員的遊說之下,行政院已走回頭路,要在農業部設置「林業司」,林試所也打算續留農業部,目前正進入最後的朝野協商階段。
從日治至國府時代的伐木事業,摧毀台灣近8成的原始森林,是造成今日土石橫流的根本原因,1996年賀伯颱風至今,林業單位推出的造林政策,結果 竟演變為全島「砍大樹、種小樹」的可怕後果。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台灣「森林」,不論是國有、公有、私有林,都不應當成一種農作物來經營管理,而 應在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前提下,進行經營管理。此時堅持在農業部搞經濟營林,實在是時空錯亂,因而,我們堅決反對林業司的設置。
再者,林試所續留農業部更是不合理。林試所目前轄有標本館與國家植物園、國家林木種源庫,其業務與環境資源、植物學、生態學研究教育關聯性高,與 林產相關性不高。而既有6個分所、9000多公頃的試驗林中,福山植物園與福山分所已移撥入環資部,但同樣是做基礎生態學與動態研究的基地,如南投魚池鄉 的蓮花池試驗林,其中25公頃森林動態樣區,是與美國史密斯桑尼亞熱帶中心簽約合作的研究場所,嘉義中埔的植物園、雲林四湖鄉的海岸防風林試驗研究基地、 高雄六龜的試驗林、墾丁的熱帶植物園、恆春試驗林及太麻里的試驗林等,卻都留在農業部,完全不符合組改目的。同時,以恆春試驗林為例,將來會變成土地所屬 歸農業部,管理機關為環資部的亂象。
1989年政府宣布禁伐檜木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台灣結束伐木事業已20多年。過去實驗林場以林產研究為主,已逐漸轉為森林生態研究為主,甚至轉型為環境教育場所,不應在此次組改走回頭路,回復成林產開發研究目的的單位。
從日治至國府時代的伐木事業,摧毀台灣近8成的原始森林,是造成今日土石橫流的根本原因,1996年賀伯颱風至今,林業單位推出的造林政策,結果 竟演變為全島「砍大樹、種小樹」的可怕後果。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台灣「森林」,不論是國有、公有、私有林,都不應當成一種農作物來經營管理,而 應在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前提下,進行經營管理。此時堅持在農業部搞經濟營林,實在是時空錯亂,因而,我們堅決反對林業司的設置。
再者,林試所續留農業部更是不合理。林試所目前轄有標本館與國家植物園、國家林木種源庫,其業務與環境資源、植物學、生態學研究教育關聯性高,與 林產相關性不高。而既有6個分所、9000多公頃的試驗林中,福山植物園與福山分所已移撥入環資部,但同樣是做基礎生態學與動態研究的基地,如南投魚池鄉 的蓮花池試驗林,其中25公頃森林動態樣區,是與美國史密斯桑尼亞熱帶中心簽約合作的研究場所,嘉義中埔的植物園、雲林四湖鄉的海岸防風林試驗研究基地、 高雄六龜的試驗林、墾丁的熱帶植物園、恆春試驗林及太麻里的試驗林等,卻都留在農業部,完全不符合組改目的。同時,以恆春試驗林為例,將來會變成土地所屬 歸農業部,管理機關為環資部的亂象。
1989年政府宣布禁伐檜木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台灣結束伐木事業已20多年。過去實驗林場以林產研究為主,已逐漸轉為森林生態研究為主,甚至轉型為環境教育場所,不應在此次組改走回頭路,回復成林產開發研究目的的單位。
應要能「改變台灣」
水、土、林併入環資部,代表國家新世紀山林政策與價值,籲請執政黨及在野黨不要只有「看見台灣」,應要能「改變台灣」,不應再為了少數林業人員之私,而毀壞組改的理想。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