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香港太古廣場的LV店悄然變身餐吧


【即時頭條】香港太古廣場的LV店悄然變身餐吧


......對於商場業主來說,豐富租戶種類可以幫助減少銷售下滑的衝擊,但仍然不太可能恢復以往的光輝歲月。
無論星巴克賣出多少杯冰咖啡,Nike賣出多少雙運動鞋,都無法彌補售價10000美元的手袋和閃閃發光的鑽石項鍊的銷售下滑帶來的影響。業主能從商家處拿到的銷售分成少了,同時還不得不給新的租戶開出更低的基本租金。
Wong表示,上半年太古的零售收入下跌了0.2%,希慎興業則減少了0.1%。而香港最大的零售業主九龍倉的銷售收入則增長了3%,這主要得益於其主力商場海港城對奢侈品的依賴較少。
太古稱如果不是做出了調整,情況會更糟。太古廣場總經理Fiona Shiu在電子郵件中稱,商場對招商策略的調整使得2017年形勢得以改善,特別是商場的銷售從2016年中開始好轉,即便是在零售市場非常具挑戰性的環境下。
太古廣場在2017年前兩個季度都實現了銷售增長。人流量表現也令人振奮,停車位的佔用也有提升。「我相信這種積極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Shiu說。
雖然Burberry、DVF和LV在太古廣場的店變小了,但它們並沒有撤出。Coach雖然已經不在太古廣場開店,但該公司稱仍在投資翻新香港的店面,並且仍將致力於發展香港市場。
「這就是個週期,奢侈品牌不會放棄香港,它們會減少店面數量,」戴維斯(Savills Plc)駐香港的董事總經理布拉德斯特里特(Nicholas Bradstreet)表示,「香港向來非常有韌性,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會恢復2013年的全盛時期。」撰文/Robert Williams、Sterling Wong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NIKE大砍零售商 3萬家剩40家


NIKE大砍零售商 3萬家剩40家

股價應聲漲 業界:擺脫通路庫存 將資源放在電商


大力整頓
【劉煥彥、林韋伶╱台北報導】全球零售業陷入成長困境,連全球最大運動品牌美國NIKE(耐吉)也無法倖免。為確保2022年全年營收達到500億美元(約1.51兆台幣)目標,並聚焦海外市場,NIKE大肆整頓全球零售業務,未來合作的零售夥伴數量將從目前約3萬家大砍至40家。
美國奧勒岡州媒體《Portland Business Journal》與彭博報導,NIKE執行長派克(Mark Parker)周三在全球總部宣布了諸多產品規劃與未來發展策略,重整零售通路是其中重要一環,而上述40家經過挑選的零售夥伴,必須建立NIKE店中店,並派駐由NIKE特別訓練的店員。 

零售夥伴須設店中店

這40家合作夥伴,在美國本土包括鞋類連鎖通路Foot Locker與高檔百貨公司Nordstrom,據了解也包含寶成(9904)旗下中國最大運動通路商「勝道YY Sports」,惟NIKE並未公布完整名單。
派克指出,海外市場與直營店業務將是業績成長主力,預期未來5年NIKE超過75%的營收成長,將來自美國以外。 ......

蘋論:堵毒品源頭而非抓小咖

蘋論:堵源頭而非抓小咖



......

加重刑罰能遏阻毒品氾濫嗎?不可能。菲律賓總統命令軍方見到毒犯格殺勿論,至今已死6千多人,有效嗎?表面上暫時遏止了毒犯的氣燄,但毒犯只不過暫時隱匿,等機會捲土重來,又是一條好漢。
事實上,台灣對毒品的製、販、運刑度已經夠嚴厲了。二級毒品是7年以上重罪;一級毒品甚至可判死刑。可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鄭子薇檢察官為文分析說,很多專家及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接近毒品,不外乎尋求同儕認同,或是遭到社會邊緣化而尋求慰藉。在監獄人滿為患、更生人難以成功復歸社會的現況下,增加罰則究竟是能夠減少毒品氾濫,還是把更多人貼上罪犯的標籤,在社會上更被邊緣化、再繼續沉淪在毒品中呢?」這段話道出了全球各國反毒的艱難和無奈。 

反毒加重刑罰沒用

定刑罰的寬緊必須符合比例原則。如果只是運送或吸食就判無期徒刑或死刑,嚴重違背比例原則。這是許多國家譴責菲律賓掃蕩毒品時格殺勿論的原因。
美國半世紀以來追求重罰,以致近30年來服刑人數及服刑時間成長2倍,14萬人被判無期徒刑。由於主張嚴刑峻罰可穩定獲得至少8成民眾的支持,所以政客無意改變「重刑文化」。台灣到2014年9月底為止,在監獄服刑的人數是5萬7814人,若加上強制工作、流氓感訓處分、感化處分、被管收、留置、勒戒等,共6萬3913人,整體超收比率是17.1%,有些監所超收比率更超過50%。煙毒販關進擁擠髒亂監獄,一點也不想戒毒癮。法學家羅伯佛格森因此悲觀地預言:「改造(人性)的說法已不可信。」
所以我們反對加重煙毒犯的刑罰,因為那沒有用,他們反而在獄中結交江湖好漢,互相學習各種違法的名堂,出獄後可大展身手。
要禁毒應從源頭入手。嚴查進口的貨櫃、搭機的行李以及走私的管道,而非去抓在國內進行運輸、販賣及購買的小咖。從源頭堵截才是不二法門。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一個複雜的政治腐化症


從1947到2017,從中國赤化到最近數年,處罰約135萬共產黨黨員......

2014年10月25日 ·
中國正害著嚴重複雜的政治病。一切社會的不安,人民的苦痛,都是這個病的癥候和結果。
最觸目易見的一個病態是貧富甘苦的極度不均。富者不只是"田連阡陌",甚至存款充於外國。貧者不祇是"地無立錐",甚至一日三餐難有把握。然而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失調症,而是一個複雜的政治腐化症。....... 蕭公權《中國的政治病》(1947)

Books 書海微瀾: 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迹園文存》/ 汪榮祖編/ 《蕭公權學記》
HCBOOKS.BLOGSPOT.COM




【#魏京生:#習思想 無新意 一黨專政無法實行現代化】 第一,與毛鄧思想不同的是主要矛盾,現在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這個等於是抄襲馬列主義教科書裡的話,我們從小看到馬列主義教科書就是這麼講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是基本的矛盾,沒有什麼新鮮的。還有一個說法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的媒體把它總結成第五個現代化。這不就是我好幾十年前說的。他饒了個圈那麼說的話,(沒有區別)。我覺得要么他就是乾脆說要搞民主,不搞民主的話,在一黨專政的體系裡轉來轉去沒有什麼新鮮的。不可能現代化。民主制度裡有政黨監督,政黨競爭,這些構成了現代的政治體系,是西方國家都在實行的政治體系。 完整視頻:https://youtu.be/Ii5bFVjgd6w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台積30歲



台積30歲 張忠謀:8年後臨挑戰

市值逾40兆半導體巨擘齊賀壽 論壇聚焦AI人工智慧


 


生日快樂
【蕭文康╱台北報導】台積電(2330)30歲了!台積電昨舉辦30周年慶,全球市值超過40兆的重量級半導體業巨擘齊聚一堂,對談半導體未來10年的發展,聚焦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國內企業龍頭包含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應邀出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電晶體密度增加可望持續到2030年,只是2025年恐將先面臨經濟可行性的挑戰。
台積電慶祝活動邀請2000多名台積電的供應商、客戶及政商名流,國際半導體大廠包括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亞德諾執行長Vincent Roche、安謀執行長Simon Segars、博通執行長Hock Tan、艾司摩爾執行長Peter Wennink及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其中蘋果和高通訴訟戰正打著火熱,卻應台積電之邀同台對談,可說給足面子。

晚宴奏貝多芬交響曲

台積電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舉足輕重,對台灣而言更是貢獻卓越。台積電今年營收預估逼近1兆元,員工人數達4.7萬人,在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達4%,外銷出口比重6.8%以上,佔台灣上市股權值19%,近幾年都是台灣企業納稅第1名,去年繳稅超過360億元,連台積寶寶都佔台灣新生兒出生數超過1%,對台灣重要性不可言喻。
昨晚宴上,總統蔡英文到場致詞,感謝台積電對台灣和產業的貢獻,晚上嘉賓則在國家音樂廳欣賞維也納室內管弦樂團演奏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及《第九號交響曲》。下午論壇中,張忠謀親自主持談對半導體產業未來10年發展,擦出不少火花。
張忠謀指出,台積電有4個成長平台,有行動裝置、高速運算、物聯網與智慧汽車。外界關心摩爾定律發展何時會到極限,張表示,摩爾定律是指電晶體密度每18至24個月會增加1倍,時間方面,摩爾定律早已失效。
張忠謀說,未來電晶體密度還是會增加,估計可望到2030年,但2025年就會看到經濟可行性的挑戰,還有8年時間。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表示,不用擔心半導體層面問題,不用擔心連到雲端的問題,只要讓運算能力增加,過程中透過台積提供平台,未來科技和今天有所不同,網路更有智慧和低耗能,未來10年是智慧連網時代。 

被讚能力可靠且透明

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則提出反思,「未來有沒有足夠的願景讓事情做更好?」他說,人類想兌現夢想但創新不會自動化,過去只有單色電視已很興奮,未來10年如果只會做會飛的汽車,那就沒意義,「如果只是比原來的更快是沒有意義,要進一步改變世界,蘋果對於未來願景的是懷抱很高期待。」
ASML執行長Peter Wennink表示,未來10年後半到2030年,需要夥伴深入合作,過去成功挑戰並克服包括EUV等生產問題。他強調,和台積電合作的4個基礎,包括能力、可靠、透明度及管理自我。

-----
謝金河新增了 10 張相片
這群大咖,背後代表11968.88億美元
昨天台積電30歲生日,場地選在君悅飯店的3樓,整個活動從張忠謀董事長親自主持的論壇開始,包括小英總統親臨致詞的盛大晚宴,到國家音樂廳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快樂頌」,整個格局調性都拉很高,展現國際一流企業的風範。
最難能可貴的是,86歲的張忠謀董事長當起Panelist Talk的主持人,討論半導體的下一個10年,這群在國際半導體產業叱咜風雲的大咖坐在一起,單看這個陣仗,實在十分嚇人,台灣常常感嘆走不出去,單看昨天這場盛會的論壇參與人,就知道這個場面有多大。
台積電歡渡30歲生日,也把市值推進到2139億美元,昨天最受歡迎的Nvidia黃仁勲,他的公司市值達1179.72億美元,最近被公平會罰重金的Qualcomm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代表背後公司770.65億美元,Analog Devices今年股價從40美元大漲到88.77美元,市值326.8億美元,ARM的執行長Simon Segars也來了,他代表軟體銀行968.1億美元的市值。
然後是完成併購的Avgo及Broadcom執行長Hock Tan,背後的公司市值996.57億美元,然後是合併漢微科的ASML,執行長Peter Wennink來,代表的公司市值768.3億美元,最後壓軸的Apple營運長Jeff Williams,Apple的市值8066.53億美元,這七家各據一方的半導體大咖,背後代表1兆1896億美元市值,再把TSMC加上去,超過1.4兆美元。

張忠謀把這些大咖聚在一起,大家暢談半導體下一個10年,一起吃飯喝酒,一起聼貝多芬,這個畫面十分珍貴。
昨天論壇的內容,各大媒體都有揭露,如果大家更有興趣,進一步追蹤這一次來台的7家公司大咖CEO,他們跟台積電背後的往來故事,一定更有趣!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Checklists are boring, but death is worse

內文有香港富豪為先人捐的名: the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此醫生的書,台灣書市有:老生常談的"外科醫生要常洗手"之紀律,還是很多人不喜歡.....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作者: 葛文德( atul gawande );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5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Checklists, smartphone apps, and other interventions could be penicillin-like in their life-saving potential.
Systems aren’t sexy, but they save lives, say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Professor and author Atul Gawande during HUBweek events in Boston.
NEWS.HARVARD.EDU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總經理也不懂的厚奶茶成功學(吳濬等)


都是義美!喝過厚奶茶他說超商版較好喝| 即時新聞| 20171007 | 蘋果日報

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1218369/
------
......連義美總經理高志明都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厚奶茶會這麼紅。厚奶茶的成功,必須從兩個關鍵來看。
表面上看來,好市多獨特的「限量」販售模式,是近年來在台灣市場屢屢奏效的飢餓行銷,不過,無論對行銷模式進行多麼頭頭是道的拆解,都不免淪為事後諸葛。厚奶茶成功的深層原因,歸根究柢還是義美在食安風暴中建立優良品牌形象,而義美在此基礎上乘勝追擊,做出加價收購決定,可望讓它打入鮮乳市佔率排行榜前四大,如此一來,義美又由食品業者往食農龍頭更往前進了一步。
2013年以來,台灣爆發連串食安風暴,劣油、混米、各種摻偽假冒的食品被逐一踢爆,讓原本不甚起眼的義美成為業界良心,義美鮮奶身價亦水漲船高,成為「安心鮮奶」代表。好市多在飽受抵制林鳳營運動所苦、不再與市佔率第二的味全合作時,之所以選擇市佔率第五名的義美,而非在其之前的統一、光泉、福樂,無非是看上義美在食安領域的優質形象。

漲價收購更有底氣

縱觀近年來的食安危機,油有假冒、米有摻偽,唯獨鮮乳是唯一一個從未出過問題的商品。雖經歷媒體烏龍爆料,指稱鮮乳有雌激素、添加物,甚至某品牌鮮乳其實是化學奶云云,最後都被證實是子虛烏有的指控。台灣酪農業與鮮乳收購的模式早已行之有年,就連價格都必須依《畜牧法》相關規定,由「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決定,無論消費者購買哪家的鮮乳,乳源差異都不大,頂多是加溫殺菌方式不同,造成口感些微差異而已。總體而言,台灣鮮奶長期都在政府嚴格管制下進行生產與銷售,產品要出包、要漲價其實不太容易,但業者的獲利空間也相對有限。
不過,義美在9月底宣布,未來對酪農的鮮乳收購價,將每噸一律按公告價格增加1元,預期將對原先保守的鮮乳市場帶來變化。近年來市場原本就是供不應求,如今義美加碼,同業被迫跟進的壓力不小,再者,厚奶茶產品成功,讓義美的「漲價收購」更有底氣。
連高志明都驚奇的「厚奶茶大成功」背後說明的或許是:即使此舉讓鮮乳市場重新洗牌,同時可能讓鮮乳零售價格略微上漲,但在民眾對「黑心食品」新聞早已見怪不怪、疲勞無感的此刻,以現在義美的品牌人氣,消費者說不定亦甘願埋單,讓義美含笑收穫「食安模範生」的紅利,為台灣食品安全事件簿寫下驚奇番外篇。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教育部聲請解除國語日報16位董事職務

【國語日報爭議 教部聲請解除董事職務】
國語日報董事會期滿,至今還沒改選,教育部主張,國語日報是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以不遵從主管機關命令為由,向台北地院聲請解除全體16名董事職務。報社董事堅持,從創刊以來,從沒接受官方資助。


國語日報16位董事 教育部聲請解除職務

發稿時間:2017/10/12 17:37
最新更新:2017/10/12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2日電)教育部今天下午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聲請解除國語日報社全體董事職務,並請求指派臨時董事協助國語日報回復健全運作,過程預計需3到6個月。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黃月麗表示,教育部於9月初認定,國語日報屬於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隨即以法人主管機關角色,要求國語日報修正捐助章程、改選董事。

黃月麗說,根據9月25日國語日報董事會送到教育部的公文,並未同意修章,因此認定董事會不尊命令,且有重大違反法令規章的狀況,今天下午正式向法院請求解除全體董事職務。

黃月麗說,國語日報董事會長期支領車馬費,董事長「按月支領」新台幣3萬元,常務董事7000元,一般董事5000元,每年還多領一個月的年終獎金。教育部認定已嚴重違反教育事務財團法人董事無給職的精神,要求追繳董事溢領的總額515萬元費用。

黃月麗說,一般財團法人董事頂多是「按次支領」,出席一次2000、3000元,國語日報卻是「按月支領」還加發年終,在教育部主管的上百個財團法人中相當罕見。

黃月麗說,今天向法院聲請解除國語日報董事職務後,將尊重司法機制,後續盼依法推薦人選,經由法院指派臨時董事,協助修正章程及改選新一屆董事與監察人。

此外,黃月麗並強調,教育部今天的舉動,不會影響到國語日報員工的權益,更不致於導致裁員,目的是希望國語日報的運作早日步上軌道。1061012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荷蘭、以色列發展設施農業 帶給臺灣什麼啟發?

🔊荷蘭、以色列發展設施農業 帶給臺灣什麼啟發?
 
文/趙敏 圖片提供/林良懋
綜觀幾個設施農業發達的國家,荷蘭和以色列原本天然環境惡劣,卻能靠設施農業並善用高科技翻轉劣勢,成為農產品輸出大國。以荷蘭為例,荷蘭農業發展與農業投資銀行密不可分,農民貸款可借到7成,良好信譽的農民甚至可再融資營運資金,雖然利率高,但重點是借得到錢,使得近5年大量自動化設施和設備蓬勃發展,降低依賴勞動力。
另一個原因與能源利用有關,荷蘭鄰近北海油田,有歐洲便宜又乾淨的天然氣,荷蘭將農業生產結合能源,發展「汽電共生(熱電聯產)」系統。白天農場利用天然氣發電,把電賣到智慧電網,供給工業和民生使用,農場變成社區的發電廠,燃燒產生的熱再儲存起來,晚上用於加溫。(摘錄自《豐年》雜誌2017年9月號)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 東芝做假帳 正因核電走入死胡同; 東芝財報大灌水醜聞 Toshiba faces $3 bln in charges over accounting scandal 奧林巴斯事件與日本媒體的責任

野嶋剛
書評:
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
東芝的衰敗,並不是來自外界經濟條件的變動或技術革新的落後、強大對手的出現。
虚栄。嫉妬。粉飾。逃避責任。
社員20万人的名門企業
作者聚焦於歷任社長的
權力執著,又無責任擔當、缺乏決断力。
二十多年前,有次我去愛丁堡開會,旁邊坐的人就是東芝的川西剛,那時候氣勢正旺,架子還非常大。西門子、華邦都跟他們轉移技術。後來東芝台北辦公室的人還送了一本川西剛的著作給我,裡面一句話後來我常講給別人聽:「半導體產業,是工程師的天堂,經營者的地獄。」

【読書・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  元会社の先輩の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を読了。まず同業者として学ぶところの多い本だった。大鹿さんは取材記録をものすごく丁寧に整理している。取材記録というのは記者の最大の宝。取材はすべて一期一会の覚悟で、内容はすべて記録しておきたい。だが、これは時間と労力がかなることなので、な
NOJIMATSUYOSHI.COM

【日本now】東芝做假帳 正因核電走入死胡同
2015-09-23 21:00

[完整介紹]
劉黎兒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大歷史系,後進入台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書寫對於日本都會情愛和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

日本百年老舖企業,也是日本代表性企業東芝(Toshiba)因為把經營重心壓在核電上,結果一場311大震,搞得百年老店幾乎垮台(圖:chidorian@flickr)


日本百年老舖企業,也是日本代表性企業東芝(Toshiba)爆出1518億日圓做假帳醜聞,一次有三位社長(現任社長田中久雄、顧問西田厚聰、副會長佐佐木則夫的兩位前社長)以及8位董事同時辭職下台,田中久雄表示:「在這是東芝140年歷史來最傷形象的一次!」東芝所以會逼到不得不大量灌水,就是因為核電已經走路死胡同,而拼命作假就是為了要掩蓋這個不想面對的真實。

東芝在9月7日發表2015年3月期決算以及從2009年3月期起的訂正決算,這7年間的最終赤字合計高達2555億,實在太驚人了;而令人不解的是像過去活力門(Livedoor)只是粉飾決算50億,負責人堀江貴文必須去坐牢,但東芝粉飾金額高達1518億日圓,層峰卻只是下台了事?而且東芝假帳醜聞是組織性犯罪,還導致日本股市國際信用受損,罪責理應更大才對。

雖然日本國內外不斷東芝假帳跟日本企業文化有關等,但最近日本國內相繼出現大量的報導指出,東芝醜聞,其實就是核電醜聞,因為東芝是日本最大的核電廠商,是反應爐跟和店周邊機器的生產者,至今跟日本政府,尤其是經產省同心協力,化為一體來搞核電復興,大舉推進核電,但發生福島核災,因而告挫,原本是賺錢的搖錢樹的核電部門,陷於頻死狀態,才會拼命想對外國出口以求活路,連許多地震國都不放過。

日本許多刊物相繼以核電醜聞論斷東芝,如「週刊金曜日」「週刊朝日」、「AERA」等都認為東芝是因為孤注一擲在核電才會導致如此嚴重的虧損,而又不能不掩飾這樣的慘狀,才會導致會計作假。



「週刊金曜日」、「週刊朝日」等刊物相繼以核電醜聞論斷東芝。



關鍵人物是下台的副會長佐佐木則夫,在他手裡把核電搞成東芝的主要事業,尤其在2005年當上常務董事,2006年時兼任電力系統社長,就出手一睹勝負,花了54億美元(當時6600億日圓)去併購了西屋公司,東芝自己生產沸水式反應爐,因此去買了生產不同型的加壓式輕水爐,即使現在東芝也還擁有西屋 87%的股票。



下台的副會長佐佐木則夫,在他手裡把核電搞成東芝的主要事業,大舉推動核電。



2005年到2006年,當時布希政府大舉擁核,推出各種優待核電政策,如政府還對核電業者提供債務保證、減稅等,甚至還說要增建數十爐,亦即所謂「核電復興」,但是政權輪替,歐巴馬上台,核電復興雲消霧散,加上頁岩瓦斯、頁岩油等開發大有進展,美國核電進入嚴冬時代;東芝去併購時,其他競爭對手都是日本業者如三菱重工等,自相殘殺,原本只值2、3000億日圓的西屋,東芝是以2倍以上的價錢得標。

2011年福島核災之前,東芝認為在日本國內外搞核電穩賺不賠,才會去買在美國已經夕陽化的核電廠家,佐佐木還大言不慚地宣言「2015年核電要達成1兆日圓目標」,福島核災,日本國內連1爐也不可能新建,東芝股票大跌,東芝的粉飾決算也從此時開始,雖然許多報導指東芝是在出售資材時的利潤灌水,但是上述各媒體及許多著名的評論家都指出,東芝粉飾決算的本質就是因為併購核電的價值暴跌,東芝擔心導致股票全盤暴跌,才會故意搞出大黑字的決算,也防止西屋評價額下跌。

不僅如此,東電第一個核電基地的福島核一廠的1號機組是GE(奇異)的,但是2號機組跟6號機組則是GE・東芝、3號機組跟5號機組則是東芝、4號機組則是日立的,因此對GE・東芝而言,福島核一廠原本是大本營,發生核災,損失難以計算。

核災發生後,佐佐木應日本政府及東電要請求,而派出一個750人的專家技術人員小組來處理核災,像是在人無法進入的高濃度福射的廠房裡,開發機器人進入,或開發要除去核種的ALPS設備等等,卻不斷出現失敗,讓人對東芝的技術有所懷疑;如ALPS每天處理300噸不斷增加高濃度福射汚染水,想要分離現在技術還很難除卻的氚(tritium)以外的62種類輻射物質,然後當作無害就把含氚超標10倍的水大量放到海裡去,許多専門家強烈警告「設計概念本身很有問題」而且未獲漁民等同意就放到海裡去;東芝製系統在試運轉時就不斷故障,至今沒有運轉,反而後起的日立製的比較管用些。

我在福島災後曾訪問了幾位核電工程師,如前東芝的核電燃料池設計師的小倉志郎等,東芝的工程師都自認比日立優秀,不屑跟日立並提;但是災後東芝的表現很差。

大舉推進核電的佐佐木都該算是福島核災的A級戰犯,但卻沒有受罰,還在安倍再度上台執政後,不斷升官,2013年成為安倍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成員,2014年轉任為「產業競爭力會議」的民間議員,藉此將重啟核電,以及出口核電列入安倍經濟學的「成長戰略」裡,佐佐木也是安倍相當親信的財界人士,甚至13年6月出任東芝副會長同時也當上日本財經界最高總本山的經團連副會長,差點沒當上下任的經團連會長,因此也有說法是佐佐木可能會搶了這個寶座,才會導致假帳醜聞一舉爆發。

東芝的破滅及佐佐木下台,對於安倍而言是很大的打擊,正如佐佐木美夢幻滅般,核電幫窮途末路,東芝當然也不可能再有人出任經團連會長;全球現在都在大舉減核,會增建的或許只有人命不值錢的中國,而中日交惡,安倍再想推銷核電,中國也不可能買,把命賭在核電的東芝永無翻身之地,如此窘境還可能持續下去,幾年後,百年老舖東芝是否還能安然無恙地存在,費人心思。

                                                                                                          (圖: Jak/ Wikimedia Commons)


Toshiba said it overstated profits for the past 6 years


Toshiba chief executive to resign over scandal
The Japanese company overstated its profits for six years.
BBC.IN







日本製造業巨頭的東芝公司田中社長,在剛剛舉行的記者會上向社會和有關部門,為虛假財務問題表示道歉,並包括自己在內的歷任3位社長將辭去當前的職位。前些年爆發的奧林巴斯事件,再度浮現在人們眼裏。到底包括媒體在內的有關監督部門是否有啟動、工作呢?我們先複習一下奧林巴斯事件的問題所在。 奧林巴斯事件與日本媒體的責任|http://www.nippon.com/hk/currents/d00013/




朝日新聞(The Asahi Shimbun)
東芝の利益水増し問題で、第三者委員会が報告書をまとめました。経営トップの関与を認定しています。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7N4DL5H7NULFA00F.html


東芝財報大灌水背後:莫大的績效壓力、311 地震的衝擊
作者 liu milo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7 月 16 日 | 分類 財經 , 零組件
下載自路透
東芝財報被爆大灌水,事情愈演愈烈,現在傳出包含現任社長田中久雄在內的董事會高層也將被撤換,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風波可能的起源,而近年來這樣的重大財報醜聞東芝並不是頭一遭。
2015 年 3 月媒體揭露東芝有財報作假之情事,原先預估只有電力、基礎建設等部門發現財報不實問題,後來半導體部門也涉入,4 月日本監管單位對東芝財報在晶片、筆電與核反應爐等項目有灌水之嫌提出疑義,事情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東芝為此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6 月官方指出,公司 2009~2013 年財務報表獲利項目需調降 548 億日圓(約 4 億美元),然而,15 日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稱,金額可能擴大到 3,000~4,000 億日圓(24~32 億美元),意味著東芝財報灌水的金額可能更高於原本預估,東芝公司對此拒絕發表評論。

事件溯源--公司內部莫大的財務目標壓力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東芝財報爆出浮報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各事業部門承受高層極大壓力,東芝各個事業體都訂有嚴謹的績效考核,未通過將遭受嚴厲指責。在景氣不錯之時,組織採用負激勵也許行得通,但當景氣出現反轉,這樣的方式卻可能適得其反。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東芝遭受波及而有巨額虧損,2009 年佐佐木則夫走馬上任,將原先銷售手機與中小型面板的重心,轉移到核能發電與半導體業務,然而,2011 年卻發生東日本地震,變成核能業務的一大打擊,只好放眼新業務,在盈利目標的訂定變得激進、難以實現,成本低報與收入高算的行為開始被默許,其中最大的兩件為 2011 年 11 月高速高路電子收費系統,與 2013 年 9 月下世代電錶的案子。
日本產經新聞消息,獨立調查委員會主要的調查對象除了落在社長田中久雄、副董事長(前任社長)佐佐木則夫,而華爾街日報取得的訊息還包含前會長目前轉任顧問西田厚聰。有傳聞指稱包含田中久雄在內的數名董事會高層將為此下台,撤換的時機落在 9 月中,但東芝在稍早前已否認,並強調目前尚未做出任何人事決定。

回望過去-- Olympus 藏了二十年的虧損

日本爆發如此大的會計醜聞並非頭一遭,2011 年日本光學大廠 Olympus 也爆發相關財報作假事件,事情的起源與東芝會計疑雲時空背景相當類似,19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Olympus 為隱匿投資失利造成的虧損,公司持續用會計手法,並且透過高價併購浮報收購金額等方式填補虧損大洞,且做法長達 20 年之久,事情最後在 Olympus 史上第一位非日籍社長上任,因質疑公司帳目不清而被開除才爆發,據當時調查委員會數據,挪用金額高達 1,348 億日圓(約 10 億美元),醜聞傳出當時股價應聲下跌 30%,也失去了市場的信任。
而東芝會計浮報金額真擴大到 1,500 億日圓,甚至路透社所指出的  3000~4000 億日圓,將為近年來日本最大會計醜聞,東芝股價自醜聞傳出已下挫約 28%。調查結果預計在 7 月中發布,而原本 6 月預計公布的財報(截至 2015 年 3 月)將延至 8 月公布。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

大眾媒體履行監督職能了嗎?
山口義正 [作者簡介]
[2012.02.13]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隱瞞了20餘年虛假財務醜聞曝光,以奧林巴斯的這一事件為契機,日本的公司治理再次引起爭議。可是應該受到追究的僅僅是企業的責任嗎?在《FACTA》雜誌上最先報道這一事件的經濟記者對此作了分析。
奧林巴斯的前社長伍德福特(Michael Woodford)在10月14日突遭解職後,筆者接受了來自國內外傳媒的眾多采訪。這是因為筆者在月刊《FACTA》第8期上撰文指出的奧林巴斯不透明的M&A(企業的合併與收購)問題,通過伍德福特之口公之於眾,從而引起了一連串的風波。
那時,我聽海外傳媒記者說,「奧林巴斯事件」在歐美連日被作為頭條新聞、有時甚至還用快報形式報道,感到甚為吃驚。雖是日本企業的新聞,海外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日本,特別是歐洲,儘管自身正處於信用危機之中。

報道計劃被主要期刊忽視

實際上,筆者在《FACTA》月刊上披露這一問題後,曾向經濟雜誌、一般週刊雜誌、報社下屬週刊雜誌等幾家國內主要期刊提出撰寫有關奧林巴斯的文章的要求。因為《FACTA》的主編阿部重夫向我建議說:「如此重大的問題如果不為廣大傳媒追究,它就有可能逍遙法外。你還應該在《FACTA》以外的雜誌上也撰文報道。」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雖然在寄給各家雜誌社的報道計劃中都匯集了各種證據材料,並明確指出此事早晚會發展成重大的經濟事件,但是沒有引起任何雜誌社的重視,而且大部分雜誌社甚至連「計劃不予採納」的連絡都沒有。
如此毫無責任所造成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以至於伍德福特發出「可怕的是日本的主要傳媒無心想對奧林巴斯進行報道」的感嘆。其後,一見到伍德福特在日本傳媒面前也一視同仁地接受採訪的情形,至今也會情不自禁地去想像他的內心感受。
事件擴大後來日的前社長伍德福特的身邊總是簇擁著記者。積極配合採訪的伍德福特,內心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圖片:產經新聞社)

傳媒與偵查機關的行動都落後於海外

由於各家傳媒的版面內容全憑編輯做出判斷,所以不予刊載的理由無從知曉,但推測起來是很容易的。因為偵查機關如果沒有將問題正式作為事件出面展開搜查,那麼就有被提起訴訟的風險。前社長伍德福特被解職後,馬上離開了日本,身在何處難以確定;對傳媒來說,奧林巴斯還是闊綽的廣告客戶,這或許也有一定的影響。
日本新聞機構的動作徹底落後了。這與英國的著名電視臺特意設立採訪小組並派赴日本的舉措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偵查機關的介入也晚於英美。因此,大多依賴於政府及偵查機關透露消息的日本傳媒也就無從得到任何資訊,採訪很快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僵局。即便在11月以後這一事件在國內已大量報道,又有2-3家國內主要傳媒暗自打來移動電話,向筆者詢問「採訪進行不下去,有什麼消息嗎?」、「我們可以交換一下資訊嗎?」等等。

深入採訪才是傳媒的風險管理手段

不管是什麼行業,每個領域的行家都是自己承擔風險,並努力謀求減少風險。在傳媒這一行業中,所謂的減少風險並不是「故意閉上眼睛,不做報道」,而是必須進行「即使被告上法庭也能勝訴的徹底深入的採訪」活動。
在這樁財務醜聞事件中,如果指責容忍了公司高層管理者舞弊行為的奧林巴斯的董事以及外部董事、監事,「沒能履行監督職責」的話,那麼,不對事件進行調查、沒有試圖從正面弄清問題真相的日本傳媒,也同樣應該受到未能發揮監督職能的指責。

能否不辜負胸懷大志者

筆者無意自誇。如果稍微透露一點內幕,筆者認為,之所以能寫出有關奧林巴斯問題的報道,只不過是有幸接觸到了幾位勇敢的消息提供者。他們相互之間素不相識,卻異口同聲地向筆者表示「希望奧林巴斯更好」、「這樣下去這個公司10年也維持不了」。他們是有著良知卓識的「個體」,向筆者提供消息並非能得到任何好處。即使筆者提出「一起吃頓飯以示謝意」,他們也會說「那怎麼可以!」而堅決拒絕。
當然,消息提供者們也有應該守護的生活和家人。將內部消息透露給新聞工作者,就有很大可能危及自身的地位。毋庸置疑,這種不安是十分強烈的。有的消息提供者甚至在深夜2、3點鐘給筆者的移動電話發來信件,說「一看到家人熟睡的面孔,就會陷入對將來的不安之中」。
如今,主導了奧林巴斯假賬醜聞的原高層管理人士們全都被迫辭職,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勝利。但不能說這是「筆桿的勝利」,而是「個個有志者們的勝利」。
現在的傳媒是否能夠為有志者代言並不辜負他們的志向呢?工作在新聞報道第一線的記者們是否也懷有這樣的志向呢?奧林巴斯事件向我們呈現出諸多的問題。
(2011年12月16日)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黎智英:成敗樂一笑:守業是永恆的創業

黎智英:成敗樂一笑:守業是永恆的創業 1008


......我們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千真萬確,因為現在根本沒有了守業這回事。事業在巿場瞬息萬變衝擊下,不斷處於被取代的危機,解決這危機只好不斷創新找出路,因此我們永遠在不斷創業。現在傳媒的處境尤其是這樣,我是做傳媒的,親身體驗手機出現後驚惶幻變漩渦中的困擾和焦慮,不變只會執笠收場,變就是重新創業。紙媒退役了,壹傳媒的挑戰是怎樣在手機的領域裏創造新的媒體。
最初創辦《壹週刊》身輕如燕,毫無負擔,從零開始嘗試失敗中靈活變通,跟住再創辦《蘋果日報》,我們慢慢將壹傳媒建築起來。現在的壹傳媒霎時間變成了過時的機構,肩負著這過時的沉重包袱,我們卻要重新創業,猶如大笨象要跳舞,行動要是緩慢,變通不靈,我們將血流如河,壓在時代巨輪之下粉身碎骨。沉重包袱的重壓下重新創業當然不易,但是最艱難我們也必須做,面對死亡頭腦特別清醒,生存是唯一選擇。
這沉重的包袱不僅是我們過時的機構,做報紙根深蒂固的成見更是我們的包袱。過去的新聞概念,做事的習慣和「信念」,這些成見都是我們重新創業的障礙。思想改變最難,因為不僅是習慣,有些更是我們對新聞和它做法直覺的反應,不知不覺間將報紙的做法和想法用到手機傳媒去,這樣我們就連錯了也懵然不知了。我們便迷失了。 

手機傳媒新的開始

幸好,我們不是現在才重新創業,早在十二年前2005年我看到紙媒衰落,而且,對於在看電視、卡通和電玩中成長,習慣了圖像和影像的下一代,文字已逐漸成為他們吸收資訊,新聞和故事的障礙。我認為最少,作為大眾媒體文字已不再是有效媒介,我們開始研發《動新聞》。2007年蘋果iPhone手機的出現,《動新聞》適逢其會手機影像的需求,增強了我們推動《動新聞》成為我們重新創業主軸的信心和動力。到了今天我們在香港和台灣手機平台每天的點擊hit rate總共已達一億之數,誠然已是兩地最大的手機媒體。但是,這只是個開始,因為這也是手機傳媒的開始,重新創業的前路崎嶇漫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賴香吟 "有版稅的永久約"個案







賴香吟



【說明】

我的著作《島》,係於2000年與聯合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聯文),以定價10%為版稅的永久約。

我於2015年11月12日,主動去信聯文,以「這本書斷版多年,不僅書市無書,出版社也無庫存(三年前我想向貴社買書,答曰已無庫存)」的理由,請求解約。


當時到任聯文兩年的總編輯李進文先生,以「發行人很明確的跟我說『永久約不得解約』」為回覆,提出替代方案:「考慮重新包裝上市,妳可以重新修潤或加點新序。」

我回信詢問:「這種狀況,是屬於舊約運作,還是另外簽新版約呢?」

很可惜,回覆仍是「永久約」,李總編說:「這點真沒法更動。」

新版時程初步安排在一年後,但幾經考慮,我於2016年3月9日,再度去信李總編,表明:「既然我認為永久約不合理,那麼,就應該是拒絕這個約,而不是(為了想要繼續有書而)屈服於這樣的做法,當年簽一次可以歸於時代因素,但今再簽一次就是我自己的問題了。」

李總編覆信表示理解,於是,我們之間取消了出新版的提案。

至此,我對《島》從永久約解套,全文面世已不抱希望。2017年完成幾篇新作,由印刻出版小說集《翻譯者》,其中,基於主題關聯,選錄《島》書部分舊作,又,另篇〈翻譯者〉(原收於《散步到他方》,該書並非永久約)曾於1995年獲聯合文學新人獎,出版過程,印刻與我疏忽了當年得獎作品出版權永久授與的規定,因此,聯文主張印刻出版社與我對該社之出版權與發行權造成侵害。

上述事項日前已依聯文所提要求達成和解:公開道歉,賠償,下架銷毀。

我感謝印刻出版社承擔並代為處理相關事務,也理解李進文先生基於職責有其不得不的立場。更感謝朋友與讀者關心,給予意見。個人事小,盼各界討論回歸大環境,就事不就人,同心修繕制度瑕疵,營造一個尊重創作的文化產業。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Western Digital’s battle for Toshiba: A tale of threats and culture clashes



鴻海270億美元的競標,為何輸給160億美元的Bain等公司.....
Western Digital 想靠打官司來贏得Toshiba 的Flash 半導體事業部,為何激怒Toshiba......



Western Digital’s battle for Toshiba: A tale of threats and culture clashes


BY  AND 
BLOOMBER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17/10/02/business/corporate-business/western-digitals-battle-toshiba-tale-threats-culture-clashes/#.WdKX1WiCzx4

G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