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嶋剛
書評:
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
東芝的衰敗,並不是來自外界經濟條件的變動或技術革新的落後、強大對手的出現。
虚栄。嫉妬。粉飾。逃避責任。
社員20万人的名門企業
作者聚焦於歷任社長的
權力執著,又無責任擔當、缺乏決断力。
二十多年前,有次我去愛丁堡開會,旁邊坐的人就是東芝的川西剛,那時候氣勢正旺,架子還非常大。西門子、華邦都跟他們轉移技術。後來東芝台北辦公室的人還送了一本川西剛的著作給我,裡面一句話後來我常講給別人聽:「半導體產業,是工程師的天堂,經營者的地獄。」
【読書・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 元会社の先輩の大鹿靖明「東芝の悲劇」を読了。まず同業者として学ぶところの多い本だった。大鹿さんは取材記録をものすごく丁寧に整理している。取材記録というのは記者の最大の宝。取材はすべて一期一会の覚悟で、内容はすべて記録しておきたい。だが、これは時間と労力がかなることなので、な
【日本now】東芝做假帳 正因核電走入死胡同
2015-09-23 21:00
[完整介紹]
劉黎兒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大歷史系,後進入台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書寫對於日本都會情愛和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
日本百年老舖企業,也是日本代表性企業東芝(Toshiba)因為把經營重心壓在核電上,結果一場311大震,搞得百年老店幾乎垮台(圖:chidorian@flickr)
日本百年老舖企業,也是日本代表性企業東芝(Toshiba)爆出1518億日圓做假帳醜聞,一次有三位社長(現任社長田中久雄、顧問西田厚聰、副會長佐佐木則夫的兩位前社長)以及8位董事同時辭職下台,田中久雄表示:「在這是東芝140年歷史來最傷形象的一次!」東芝所以會逼到不得不大量灌水,就是因為核電已經走路死胡同,而拼命作假就是為了要掩蓋這個不想面對的真實。
東芝在9月7日發表2015年3月期決算以及從2009年3月期起的訂正決算,這7年間的最終赤字合計高達2555億,實在太驚人了;而令人不解的是像過去活力門(Livedoor)只是粉飾決算50億,負責人堀江貴文必須去坐牢,但東芝粉飾金額高達1518億日圓,層峰卻只是下台了事?而且東芝假帳醜聞是組織性犯罪,還導致日本股市國際信用受損,罪責理應更大才對。
雖然日本國內外不斷東芝假帳跟日本企業文化有關等,但最近日本國內相繼出現大量的報導指出,東芝醜聞,其實就是核電醜聞,因為東芝是日本最大的核電廠商,是反應爐跟和店周邊機器的生產者,至今跟日本政府,尤其是經產省同心協力,化為一體來搞核電復興,大舉推進核電,但發生福島核災,因而告挫,原本是賺錢的搖錢樹的核電部門,陷於頻死狀態,才會拼命想對外國出口以求活路,連許多地震國都不放過。
日本許多刊物相繼以核電醜聞論斷東芝,如「
週刊金曜日」「
週刊朝日」、「
AERA」等都認為東芝是因為孤注一擲在核電才會導致如此嚴重的虧損,而又不能不掩飾這樣的慘狀,才會導致會計作假。
「週刊金曜日」、「週刊朝日」等刊物相繼以核電醜聞論斷東芝。
關鍵人物是下台的副會長佐佐木則夫,在他手裡把核電搞成東芝的主要事業,尤其在2005年當上常務董事,2006年時兼任電力系統社長,就出手一睹勝負,花了54億美元(當時6600億日圓)去併購了西屋公司,東芝自己生產沸水式反應爐,因此去買了生產不同型的加壓式輕水爐,即使現在東芝也還擁有西屋 87%的股票。
下台的副會長佐佐木則夫,在他手裡把核電搞成東芝的主要事業,大舉推動核電。
2005年到2006年,當時布希政府大舉擁核,推出各種優待核電政策,如政府還對核電業者提供債務保證、減稅等,甚至還說要增建數十爐,亦即所謂「核電復興」,但是政權輪替,歐巴馬上台,核電復興雲消霧散,加上頁岩瓦斯、頁岩油等開發大有進展,美國核電進入嚴冬時代;東芝去併購時,其他競爭對手都是日本業者如三菱重工等,自相殘殺,原本只值2、3000億日圓的西屋,東芝是以2倍以上的價錢得標。
2011年福島核災之前,東芝認為在日本國內外搞核電穩賺不賠,才會去買在美國已經夕陽化的核電廠家,佐佐木還大言不慚地宣言「2015年核電要達成1兆日圓目標」,福島核災,日本國內連1爐也不可能新建,東芝股票大跌,東芝的粉飾決算也從此時開始,雖然許多報導指東芝是在出售資材時的利潤灌水,但是上述各媒體及許多著名的評論家都指出,東芝粉飾決算的本質就是因為併購核電的價值暴跌,東芝擔心導致股票全盤暴跌,才會故意搞出大黑字的決算,也防止西屋評價額下跌。
不僅如此,東電第一個核電基地的福島核一廠的1號機組是GE(奇異)的,但是2號機組跟6號機組則是GE・東芝、3號機組跟5號機組則是東芝、4號機組則是日立的,因此對GE・東芝而言,福島核一廠原本是大本營,發生核災,損失難以計算。
核災發生後,佐佐木應日本政府及東電要請求,而派出一個750人的專家技術人員小組來處理核災,像是在人無法進入的高濃度福射的廠房裡,開發機器人進入,或開發要除去核種的ALPS設備等等,卻不斷出現失敗,讓人對東芝的技術有所懷疑;如ALPS每天處理300噸不斷增加高濃度福射汚染水,想要分離現在技術還很難除卻的氚(tritium)以外的62種類輻射物質,然後當作無害就把含氚超標10倍的水大量放到海裡去,許多専門家強烈警告「設計概念本身很有問題」而且未獲漁民等同意就放到海裡去;東芝製系統在試運轉時就不斷故障,至今沒有運轉,反而後起的日立製的比較管用些。
我在福島災後曾訪問了幾位核電工程師,如前東芝的核電燃料池設計師的小倉志郎等,東芝的工程師都自認比日立優秀,不屑跟日立並提;但是災後東芝的表現很差。
大舉推進核電的佐佐木都該算是福島核災的A級戰犯,但卻沒有受罰,還在安倍再度上台執政後,不斷升官,2013年成為安倍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成員,2014年轉任為「產業競爭力會議」的民間議員,藉此將重啟核電,以及出口核電列入安倍經濟學的「成長戰略」裡,佐佐木也是安倍相當親信的財界人士,甚至13年6月出任東芝副會長同時也當上日本財經界最高總本山的經團連副會長,差點沒當上下任的經團連會長,因此也有說法是佐佐木可能會搶了這個寶座,才會導致假帳醜聞一舉爆發。
東芝的破滅及佐佐木下台,對於安倍而言是很大的打擊,正如佐佐木美夢幻滅般,核電幫窮途末路,東芝當然也不可能再有人出任經團連會長;全球現在都在大舉減核,會增建的或許只有人命不值錢的中國,而中日交惡,安倍再想推銷核電,中國也不可能買,把命賭在核電的東芝永無翻身之地,如此窘境還可能持續下去,幾年後,百年老舖東芝是否還能安然無恙地存在,費人心思。
(圖: Jak/ Wikimedia Commons)
Toshiba said it overstated profits for the past 6 years
Toshiba chief executive to resign over scandal
The Japanese company overstated its profits for six years.
BBC.IN
日本製造業巨頭的東芝公司田中社長,在剛剛舉行的記者會上向社會和有關部門,為虛假財務問題表示道歉,並包括自己在內的歷任3位社長將辭去當前的職位。前些年爆發的奧林巴斯事件,再度浮現在人們眼裏。到底包括媒體在內的有關監督部門是否有啟動、工作呢?我們先複習一下奧林巴斯事件的問題所在。 奧林巴斯事件與日本媒體的責任|
http://www.nippon.com/hk/currents/d00013/
朝日新聞(The Asahi Shimbun)
東芝財報大灌水背後:莫大的績效壓力、311 地震的衝擊
作者
liu milo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7 月 16 日 | 分類
財經 ,
零組件
東芝財報被爆大灌水,事情愈演愈烈,現在傳出包含現任社長田中久雄在內的董事會高層也將被撤換,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風波可能的起源,而近年來這樣的重大財報醜聞東芝並不是頭一遭。
2015 年 3 月媒體揭露東芝有財報作假之情事,原先預估只有電力、基礎建設等部門發現財報不實問題,後來半導體部門也涉入,4 月日本監管單位對東芝財報在晶片、筆電與核反應爐等項目有灌水之嫌提出疑義,事情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東芝為此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6 月官方指出,公司 2009~2013 年財務報表獲利項目需調降 548 億日圓(約 4 億美元),然而,15 日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稱,金額可能擴大到 3,000~4,000 億日圓(24~32 億美元),意味著東芝財報灌水的金額可能更高於原本預估,東芝公司對此拒絕發表評論。
事件溯源--公司內部莫大的財務目標壓力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東芝財報爆出浮報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各事業部門承受高層極大壓力,東芝各個事業體都訂有嚴謹的績效考核,未通過將遭受嚴厲指責。在景氣不錯之時,組織採用負激勵也許行得通,但當景氣出現反轉,這樣的方式卻可能適得其反。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東芝遭受波及而有巨額虧損,2009 年佐佐木則夫走馬上任,將原先銷售手機與中小型面板的重心,轉移到核能發電與半導體業務,然而,2011 年卻發生東日本地震,變成核能業務的一大打擊,只好放眼新業務,在盈利目標的訂定變得激進、難以實現,成本低報與收入高算的行為開始被默許,其中最大的兩件為 2011 年 11 月高速高路電子收費系統,與 2013 年 9 月下世代電錶的案子。
據
日本產經新聞消息,獨立調查委員會主要的調查對象除了落在社長田中久雄、副董事長(前任社長)佐佐木則夫,而華爾街日報取得的訊息還包含前會長目前轉任顧問西田厚聰。有傳聞指稱包含田中久雄在內的數名董事會高層將為此下台,撤換的時機落在 9 月中,但東芝在稍早前已否認,並強調目前尚未做出任何人事決定。
回望過去-- Olympus 藏了二十年的虧損
日本爆發如此大的會計醜聞並非頭一遭,2011 年日本光學大廠 Olympus 也爆發相關財報作假事件,事情的起源與東芝會計疑雲時空背景相當類似,19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Olympus 為隱匿投資失利造成的虧損,公司持續用會計手法,並且透過高價併購浮報收購金額等方式填補虧損大洞,且做法長達 20 年之久,事情最後在 Olympus 史上第一位非日籍社長上任,因質疑公司帳目不清而被開除才爆發,據當時調查委員會數據,挪用金額高達 1,348 億日圓(約 10 億美元),醜聞傳出當時股價應聲下跌 30%,也失去了市場的信任。
而東芝會計浮報金額真擴大到 1,500 億日圓,甚至路透社所指出的 3000~4000 億日圓,將為近年來日本最大會計醜聞,東芝股價自醜聞傳出已下挫約 28%。調查結果預計在 7 月中發布,而原本 6 月預計公布的財報(截至 2015 年 3 月)將延至 8 月公布。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
- 大眾媒體履行監督職能了嗎?
-
- [2012.02.13]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隱瞞了20餘年虛假財務醜聞曝光,以奧林巴斯的這一事件為契機,日本的公司治理再次引起爭議。可是應該受到追究的僅僅是企業的責任嗎?在《FACTA》雜誌上最先報道這一事件的經濟記者對此作了分析。
奧林巴斯的前社長伍德福特(Michael Woodford)在10月14日突遭解職後,筆者接受了來自國內外傳媒的眾多采訪。這是因為筆者在月刊《FACTA》第8期上撰文指出的奧林巴斯不透明的M&A(企業的合併與收購)問題,通過伍德福特之口公之於眾,從而引起了一連串的風波。
那時,我聽海外傳媒記者說,「奧林巴斯事件」在歐美連日被作為頭條新聞、有時甚至還用快報形式報道,感到甚為吃驚。雖是日本企業的新聞,海外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日本,特別是歐洲,儘管自身正處於信用危機之中。
報道計劃被主要期刊忽視
實際上,筆者在《FACTA》月刊上披露這一問題後,曾向經濟雜誌、一般週刊雜誌、報社下屬週刊雜誌等幾家國內主要期刊提出撰寫有關奧林巴斯的文章的要求。因為《FACTA》的主編阿部重夫向我建議說:「如此重大的問題如果不為廣大傳媒追究,它就有可能逍遙法外。你還應該在《FACTA》以外的雜誌上也撰文報道。」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雖然在寄給各家雜誌社的報道計劃中都匯集了各種證據材料,並明確指出此事早晚會發展成重大的經濟事件,但是沒有引起任何雜誌社的重視,而且大部分雜誌社甚至連「計劃不予採納」的連絡都沒有。
如此毫無責任所造成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以至於伍德福特發出「可怕的是日本的主要傳媒無心想對奧林巴斯進行報道」的感嘆。其後,一見到伍德福特在日本傳媒面前也一視同仁地接受採訪的情形,至今也會情不自禁地去想像他的內心感受。
事件擴大後來日的前社長伍德福特的身邊總是簇擁著記者。積極配合採訪的伍德福特,內心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圖片:產經新聞社)
傳媒與偵查機關的行動都落後於海外
由於各家傳媒的版面內容全憑編輯做出判斷,所以不予刊載的理由無從知曉,但推測起來是很容易的。因為偵查機關如果沒有將問題正式作為事件出面展開搜查,那麼就有被提起訴訟的風險。前社長伍德福特被解職後,馬上離開了日本,身在何處難以確定;對傳媒來說,奧林巴斯還是闊綽的廣告客戶,這或許也有一定的影響。
日本新聞機構的動作徹底落後了。這與英國的著名電視臺特意設立採訪小組並派赴日本的舉措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偵查機關的介入也晚於英美。因此,大多依賴於政府及偵查機關透露消息的日本傳媒也就無從得到任何資訊,採訪很快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僵局。即便在11月以後這一事件在國內已大量報道,又有2-3家國內主要傳媒暗自打來移動電話,向筆者詢問「採訪進行不下去,有什麼消息嗎?」、「我們可以交換一下資訊嗎?」等等。
深入採訪才是傳媒的風險管理手段
不管是什麼行業,每個領域的行家都是自己承擔風險,並努力謀求減少風險。在傳媒這一行業中,所謂的減少風險並不是「故意閉上眼睛,不做報道」,而是必須進行「即使被告上法庭也能勝訴的徹底深入的採訪」活動。
在這樁財務醜聞事件中,如果指責容忍了公司高層管理者舞弊行為的奧林巴斯的董事以及外部董事、監事,「沒能履行監督職責」的話,那麼,不對事件進行調查、沒有試圖從正面弄清問題真相的日本傳媒,也同樣應該受到未能發揮監督職能的指責。
能否不辜負胸懷大志者
筆者無意自誇。如果稍微透露一點內幕,筆者認為,之所以能寫出有關奧林巴斯問題的報道,只不過是有幸接觸到了幾位勇敢的消息提供者。他們相互之間素不相識,卻異口同聲地向筆者表示「希望奧林巴斯更好」、「這樣下去這個公司10年也維持不了」。他們是有著良知卓識的「個體」,向筆者提供消息並非能得到任何好處。即使筆者提出「一起吃頓飯以示謝意」,他們也會說「那怎麼可以!」而堅決拒絕。
當然,消息提供者們也有應該守護的生活和家人。將內部消息透露給新聞工作者,就有很大可能危及自身的地位。毋庸置疑,這種不安是十分強烈的。有的消息提供者甚至在深夜2、3點鐘給筆者的移動電話發來信件,說「一看到家人熟睡的面孔,就會陷入對將來的不安之中」。
如今,主導了奧林巴斯假賬醜聞的原高層管理人士們全都被迫辭職,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勝利。但不能說這是「筆桿的勝利」,而是「個個有志者們的勝利」。
現在的傳媒是否能夠為有志者代言並不辜負他們的志向呢?工作在新聞報道第一線的記者們是否也懷有這樣的志向呢?奧林巴斯事件向我們呈現出諸多的問題。
(201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