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1929纽约金融风暴80周年
“您身后的这幢大楼就是昔日的雷曼兄弟银行总部,我们待会儿会详细介绍它的故事……”
——纽约曼哈顿的市中心阴雨绵绵:在金融区的建筑中,游客们手中的雨伞给灰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抹五彩的基调。2009年10月--为纪念1929年 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纽约的"金融博物馆"组织了一次环城游活动。这位年轻女教师对此感到十分兴奋:“我非常期待。我在之前已经对此作了一些相关 的了解。我们是跟着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一个投资管理学研修班来到这儿的,为的就是参观纽约的股票交易所和一些其他景点。当我们得知有这么一个环城游的活动 之后,就提前几天过来了。”
李察德·沃斯豪威尔和詹姆斯·卡普兰担任这种活动的向导已经有20多年了,李察德说,他们总是装备着扩音喇叭,并且风雨无阻:"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 就是让人们通过华尔街这个缩影,了解纽约金融、房地产、建筑和政治等方面的历史。今年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这也是股票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游客们直接在见证历史的地点--闻名全世界的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集合。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联邦大厦门前的台阶上,游客们撑着伞,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詹姆斯再现当年的历史。他谈起了黄金般的20年代--当时由于整 个欧洲都由于战争的毁灭而一蹶不振,美国则一跃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供货商。美国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纽约大学经济史学教授李察德·希拉这 样回忆道:"飞机、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子科技--20年代是一个令人乐观向上的时代。但似乎当形势发展得过于令人乐观的时候,就会出现失控的情况:人们 开始不惜冒巨大的风险,利用金钱进行投机倒把,把股票价格推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而每个人都是造成危机原因的一分子:只要钱不够花了,就去借--那个年代,贷款炒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1929年9月初,道琼斯股指攀上了381点的高峰,之后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股票一度轻微下跌。直到10月24日--那个黑色的星期四,股市刚一开盘就暴跌了两成。富有的投资商和银行家以闪电式的收购股票作为回应,希望能支撑住狂跌的股价。李察德·希拉接着回忆道:"
"在之后的星期五和星期六,股市的情况还算差强人意,但是到了星期一,也就是10月28日,股票再次暴跌了10%到11%。到星期二,10月29 日,股市再次下滑10%。也就是说,在两天之内,股票价格整整跌了21%到22%。所以人们常把这两天称作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而它们也就成为了那场 金融风暴的代名词。"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到30年代初,危机席卷全世界,德国当然也被波及
在那次崩盘之后,股市仍然显现出了一段时间的回升,并一直持续到1930年的4月。尽管很多银行家在经历了那场劫难之后就倾家荡产,一夜之间变得身 无分文,但是大多数民众直到若干年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到来:1932年,每四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失业,物价暴跌,经济生产总量缩水三分之一。数千家 银行倒闭--政府认为这是它们自作自受。
经济史学家李察德·希拉表示:""当经济大萧条刚来临的时候,政府基本上是袖手旁观,结果导致形势每况愈下,直到1932年,胡佛总统才采取了一些 类似干预的手段,因为那时候情况实在是太糟了。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政府才真正开始行动,而这些措施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应该实施了。"
在这一点上,2009年出现经济危机时,全球各国政府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了:它们都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危机。
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环城游结束了,讲解员李察德认为,1929年的金融风暴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也有相似之处。"每当股市暴涨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味 地相信这种形势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在股票上涨之后,它总是会下跌的。这是一个循环,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我们给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赋予 不同的名称,总结出不同的特点,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逃脱不了这个循环。"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是怎么看的呢?金融市场专家曼弗雷德·叶戈尔来自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他认为1929年金融危机和今天的全球经济危 机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都具有全球性,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或某一个领域的局部性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负债率过高。也就是说, 过多的人用借来的钱进行投资,因此投资一旦不成功,就会遇到资金瓶颈。由于人们没有资本偿还这些损失,就导致出现资金缺口,随后整个市场就开始螺旋下 滑。"
根据曼弗雷德·叶戈尔的观点,政府为了应对今年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显然政界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上世纪30年代出现大萧条后, 各国采取了带有浓重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滑坡,又更加剧了经济萧条。谢天谢地,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愿这种现状能维持下去。"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2009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后,美国等世界各国均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的形势看,受挫的国际贸易也许可以较为轻松地走出低谷,这在金融专家叶戈尔看来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两次金融危机的另外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政府 在货币政策上的反映不同。80年前,美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方法,这就相当于"抽走了资金流通的血液",叶戈尔说:"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政府采取了截 然相反的做法,它们向资金流通中注入了大量的额外血液,这就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专家叶戈尔认为,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存在真正的信贷紧缩困境。企业还是能得到所需的贷款。但是,假如未来一段时间资本的流动出现停滞,并 影响到经济增长,那么目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就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大萧条。叶戈尔说:"假如再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就可以将其称为经济萧条了。然而,我们认为这 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假如我们将之与日本此前经历的十年经济萧条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所真正面临的威胁是什么。因为日本正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之 后没能选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才导致它的经济发展被耽误了整整十年。"
现在,各国政府手中应对危机的唯一"良方"就是:通过谨慎温和的减税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不能使国家财政背上过重的包袱。这也许能使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得到一定缓解。
1929年的那个"黑色星期一"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在这80年中,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相似的金融风暴能够在21世纪再度席卷华尔街并波及全世界,恐怕是人们除了应对眼前的危机之外,最应该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作者:Miriam Braun/Klaus Ulrich/雨涵
责编:石涛
*****
【作者簡介】
【精彩內文】
——纽约曼哈顿的市中心阴雨绵绵:在金融区的建筑中,游客们手中的雨伞给灰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抹五彩的基调。2009年10月--为纪念1929年 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纽约的"金融博物馆"组织了一次环城游活动。这位年轻女教师对此感到十分兴奋:“我非常期待。我在之前已经对此作了一些相关 的了解。我们是跟着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一个投资管理学研修班来到这儿的,为的就是参观纽约的股票交易所和一些其他景点。当我们得知有这么一个环城游的活动 之后,就提前几天过来了。”
李察德·沃斯豪威尔和詹姆斯·卡普兰担任这种活动的向导已经有20多年了,李察德说,他们总是装备着扩音喇叭,并且风雨无阻:"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 就是让人们通过华尔街这个缩影,了解纽约金融、房地产、建筑和政治等方面的历史。今年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这也是股票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游客们直接在见证历史的地点--闻名全世界的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集合。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联邦大厦门前的台阶上,游客们撑着伞,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詹姆斯再现当年的历史。他谈起了黄金般的20年代--当时由于整 个欧洲都由于战争的毁灭而一蹶不振,美国则一跃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供货商。美国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纽约大学经济史学教授李察德·希拉这 样回忆道:"飞机、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子科技--20年代是一个令人乐观向上的时代。但似乎当形势发展得过于令人乐观的时候,就会出现失控的情况:人们 开始不惜冒巨大的风险,利用金钱进行投机倒把,把股票价格推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而每个人都是造成危机原因的一分子:只要钱不够花了,就去借--那个年代,贷款炒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1929年9月初,道琼斯股指攀上了381点的高峰,之后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股票一度轻微下跌。直到10月24日--那个黑色的星期四,股市刚一开盘就暴跌了两成。富有的投资商和银行家以闪电式的收购股票作为回应,希望能支撑住狂跌的股价。李察德·希拉接着回忆道:"
"在之后的星期五和星期六,股市的情况还算差强人意,但是到了星期一,也就是10月28日,股票再次暴跌了10%到11%。到星期二,10月29 日,股市再次下滑10%。也就是说,在两天之内,股票价格整整跌了21%到22%。所以人们常把这两天称作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而它们也就成为了那场 金融风暴的代名词。"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到30年代初,危机席卷全世界,德国当然也被波及
在那次崩盘之后,股市仍然显现出了一段时间的回升,并一直持续到1930年的4月。尽管很多银行家在经历了那场劫难之后就倾家荡产,一夜之间变得身 无分文,但是大多数民众直到若干年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到来:1932年,每四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失业,物价暴跌,经济生产总量缩水三分之一。数千家 银行倒闭--政府认为这是它们自作自受。
经济史学家李察德·希拉表示:""当经济大萧条刚来临的时候,政府基本上是袖手旁观,结果导致形势每况愈下,直到1932年,胡佛总统才采取了一些 类似干预的手段,因为那时候情况实在是太糟了。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政府才真正开始行动,而这些措施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应该实施了。"
在这一点上,2009年出现经济危机时,全球各国政府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了:它们都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危机。
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环城游结束了,讲解员李察德认为,1929年的金融风暴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也有相似之处。"每当股市暴涨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味 地相信这种形势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在股票上涨之后,它总是会下跌的。这是一个循环,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我们给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赋予 不同的名称,总结出不同的特点,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逃脱不了这个循环。"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是怎么看的呢?金融市场专家曼弗雷德·叶戈尔来自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他认为1929年金融危机和今天的全球经济危 机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都具有全球性,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或某一个领域的局部性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负债率过高。也就是说, 过多的人用借来的钱进行投资,因此投资一旦不成功,就会遇到资金瓶颈。由于人们没有资本偿还这些损失,就导致出现资金缺口,随后整个市场就开始螺旋下 滑。"
根据曼弗雷德·叶戈尔的观点,政府为了应对今年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显然政界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上世纪30年代出现大萧条后, 各国采取了带有浓重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滑坡,又更加剧了经济萧条。谢天谢地,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愿这种现状能维持下去。"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2009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后,美国等世界各国均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的形势看,受挫的国际贸易也许可以较为轻松地走出低谷,这在金融专家叶戈尔看来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两次金融危机的另外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政府 在货币政策上的反映不同。80年前,美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方法,这就相当于"抽走了资金流通的血液",叶戈尔说:"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政府采取了截 然相反的做法,它们向资金流通中注入了大量的额外血液,这就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专家叶戈尔认为,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存在真正的信贷紧缩困境。企业还是能得到所需的贷款。但是,假如未来一段时间资本的流动出现停滞,并 影响到经济增长,那么目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就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大萧条。叶戈尔说:"假如再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就可以将其称为经济萧条了。然而,我们认为这 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假如我们将之与日本此前经历的十年经济萧条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所真正面临的威胁是什么。因为日本正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之 后没能选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才导致它的经济发展被耽误了整整十年。"
现在,各国政府手中应对危机的唯一"良方"就是:通过谨慎温和的减税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不能使国家财政背上过重的包袱。这也许能使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得到一定缓解。
1929年的那个"黑色星期一"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在这80年中,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相似的金融风暴能够在21世纪再度席卷华尔街并波及全世界,恐怕是人们除了应对眼前的危机之外,最应该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作者:Miriam Braun/Klaus Ulrich/雨涵
责编:石涛
*****
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 1908-2006)這本1954年出版,後來不斷重印,
本書有著下述意義:
(一)它是截至當時,
(二)人們現在已知道,高伯瑞寫作,一般都至少要五易其稿、
(三)對高伯瑞的著作與思想有理解的人都知道,
貪婪總是會付出代價的。1920年代是美國樂觀輕快、
而人類所犯的錯雖然不可能如原樣般重現,
|
今昔對比/詹姆士.高伯瑞 |
「沒有人會懷疑,美國人仍然很容易受到投機心理的影響,
1929年的大崩盤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似之處就在此。
|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讀這本書?!
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因此每個人都該了解這段歷史!
|
1929年大崩盤
作者: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定價350元 規格:硬殼精裝
目錄
序言 九0年代的觀點
第一章 「夢幻、無窮的希望與樂觀主義」
第二章 應該有所作為?
第三章 我們信賴的高盛
第四章 幻想的暮光
第五章 大崩盤
第六章 越來越嚴峻的情勢
第七章 後果
第八章 後果(二)
因與果
|
歷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
★美國《財富》雜誌、《紐約時報》、《聖路易郵報》、《
★作者高伯瑞之子,著名的經濟學家詹姆士‧高伯瑞專文推薦!
★國內專家學者沈雲驄、南方朔、劉憶如專業推薦!
【內容簡介】
《1929年大崩盤》這本書最早於1954年出版,此後在195
猖獗的投機。創紀錄的交易量。人們大肆購買資產,
1929年的大崩盤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似之處在於,
而不願再被歷史的愚昧所左右的你我,該是時候停止猜測,
開卷嚴選:1929年大崩盤
http://blog.chinatimes.com/ 1929年大崩盤精彩PPT檔 http://addons.books.com.tw/G/
【各界讚譽】
‧ 美國《財富》雜誌將《1929年大崩盤》列為其推薦的75本必讀
‧ 《聖路易郵報》認為《1929年大崩盤》是經濟學大師「
‧ 《大西洋月刊評論》則評論說:「
‧ 《紐約時報》盛讚:「作者以其精湛、引人入勝的筆觸,
|
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
美國二十世紀經濟學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學華伯格(Paul M. Warburg)經濟學講座名譽教授,擔任美國藝文學會(Ame
1941~1943年:擔任美國物價管理局副局長。
1946年:杜魯門總統頒發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
1961~1963年:任美國駐印度大使。
1972年被選為美國經濟協會主席。
1997年獲得加拿大的羅伯特肯尼迪圖書獎的終身成就。
2000年8月:柯林頓總統頒發自由勳章。
2001年:獲頒Padma Vibhushan獎(印度第二高榮譽的公民獎),
高伯瑞生前共有31本著作,包括《不確定的年代》、《
|
第9章 因與果
在股市大崩盤之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持續了10年之久, 嚴重的程度各有不同。到了1933年,國民生產毛額( 經濟總產量)比1929年下降近30%。 直到1937年實際的生產量才回復到1929年的水平, 然後經濟又快速地回落。直到1941年, 製造業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準。 在1930年到1940年之間, 只有1937年這一年的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人。 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 幾乎每四個勞工有一人失業。 到1938年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人數失業。
在這個讓人沮喪的時代,1929年就像神話般的美好。 當某些產業或城市的經濟情況好轉到幾乎和1929年一樣的時候, 人們期待國家也能夠回到1929年的狀況; 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在某些正式的場合曾說過,「 1929年是美國人曾經有過的好光景。」
整體來說,股市大崩盤比隨後發生的經濟蕭條更容易解釋。 而且在評估造成蕭條所牽涉的問題中, 沒有比決定股市大崩盤應負的責任更為棘手的事情。 經濟學對於這些問題仍然無法提供最終的答案。但是, 我們仍然可以討論一些崩盤的原因。
1. 所得分配不均。
在1929年,富人確實是有錢人。 相關的數據並不能完全讓人滿意,但是可以確定, 該年度占全美人口5%的最高收入族群, 其收入大約佔所有個人所得的三分之一。個人收到的利息、 股利和租金等形式的所得比例,廣泛地說, 小康人家的所得大約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年的兩倍。
這種極不平等的所得分配, 意謂經濟必須依賴高額投資或高級奢侈品的消費,或者依賴兩者。 有錢人無法購買大量麵包等基本生活品,如果他們要處理收入所得, 則必須購買奢侈品或投資新的工廠和新的計畫。 投資費用和奢侈品的花費, 必然比週薪25美元的工人需要支出的食物和房租, 受到更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及呈現較大的波動。我們可以假定, 在1929年10月, 這種高層級的消費支出和投資尤其容易受到來自股市重大消息的影響 。
在股市大崩盤之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持續了10年之久,
在這個讓人沮喪的時代,1929年就像神話般的美好。
整體來說,股市大崩盤比隨後發生的經濟蕭條更容易解釋。
1. 所得分配不均。
在1929年,富人確實是有錢人。
這種極不平等的所得分配,
2. 不良的企業結構。
在1929年11月,股市大崩盤之後數個星期, 哈佛經濟學會提出不需要擔心經濟蕭條的主要理由, 它的合理判斷是「 大多數的企業一向秉持的是穩重和保守的經營原則。」 實際情況則是,美國企業在二○年代,對於眾多的煽動者、貪污者、 騙子、冒名頂替者和詐欺者竟張開熱情的雙手擁抱他們。 在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造成洪水猛獸般侵占企業資產的風潮。
企業最嚴重的弱點源自於控股公司和投資信託公司的龐大架構。 控股公司控制了絕大部分的公用事業、鐵路公司和娛樂企業。 由於投資信託公司的存在,持續對經濟形成反槓桿操作的危險。 尤其是,營運公司必須以股利支付上游控股公司發行公司債的利息。 如果公司無法分發股利,就意謂公司違約無法支付公司債利息、 破產,以及控股架構的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 削減對營運公司的投資,以繼續分發股利的誘因顯然很大。 這樣會增加通貨緊縮的壓力。其次,通貨緊縮造成收益降低, 並且幫助企業簡化金字塔的結構。在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 就無法避免進一步裁減開支。收入必須指定用來償還債務, 再舉債籌資進行新的投資便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很難想像如何設計出更好的企業體制, 能夠繼續營運和衝出通貨緊縮的漩渦困境。
3. 不良的銀行體系。
從三○年代早期以來,這個新世代的美國人在聽到有關二○ 年代晚期銀行業的做法時,真是感到又好氣又好笑, 還不時義憤填膺。事實上, 大部分銀行的這些做法只是因為經濟蕭條而讓人覺得荒唐可笑。 原本債信非常良好的貸款,但是因為借款人的產品價格崩跌、 產品市場萎縮或者申貸的抵押品跌價,而成為非常荒謬的情況。 最有責任感的銀行業者, 在看到貸款人面對遠超過他們所能控制的惡劣環境, 而苦思如何幫助這些受害者時,卻往往被視為最差的銀行業者。 像其他人一樣,銀行業者不得不屈從於當時輕率、 樂觀和不道德的心態,但是很可能也就是如此而已。1929~ 1932年的經濟蕭條一開始就像以上所描述的情況, 但是也損害到許多當時被認為無懈可擊的銀行聲譽。
然而,雖然1929年的銀行業者並不是特別的愚蠢, 但是銀行業的架構仍然有其先天上的缺陷, 這些缺陷原本就存在於大量的獨立銀行機構。如果有一家銀行倒閉, 則其他銀行的資產也會遭到凍結, 而其他銀行的存款人則會競相到銀行提領他們的存款。如此一來, 一家銀行的破產會導致其他銀行的破產,而形成骨牌效應。 甚至在景氣最好的年代, 地區性的災難或個別的管理失誤就可能啟動這樣的連鎖反應。( 在1929年的前6個月,全國各地有346家銀行倒閉, 這些銀行的總存款餘額接近1億1,500萬美元。)當所得、 就業和物價因為經濟蕭條而下跌時, 銀行的破產與倒閉很快就會蔓延開來。 這種情形就發生在1929年, 很難想像會有比這種情況更能擴大恐懼的效應。 這種恐懼不只摧毀心智薄弱的人,也會削弱心智強健人的信心。 任何富人和窮人都會因為他們的儲蓄遭到侵蝕, 而感覺到災難來臨了。
在1929年11月,股市大崩盤之後數個星期,
企業最嚴重的弱點源自於控股公司和投資信託公司的龐大架構。
3. 不良的銀行體系。
從三○年代早期以來,這個新世代的美國人在聽到有關二○
然而,雖然1929年的銀行業者並不是特別的愚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