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美國製造業的貢獻和限制


製造業 (如半導體業等)究竟留在美國國境內,還是境外為之,哪個比較好?
這議題,美國討論了近30年....



【觀點】特朗普式的微笑曲線
在去年11月份的大選結束後不久,蘋果公司(Apple Inc.)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接到特朗普打來的一通電話。這位當選總統在電話中喋喋不休地談論他最得意的經濟主題:工廠。他催促庫克在美國本土製造iPhone和其他蘋果設備,而不是外包給中國製造商。特朗普透露說,他告訴庫克:「要是我說服蘋果在美國建造一座或者許多座大型工廠,對我來說,那將是真正的成就之一。」
這番話概括了特朗普政府的經濟願景。總統和他的顧問相信,更多的工廠有助於解決貿易赤字、經濟增長乏力,以及(想像中的)失業等一系列困擾美國經濟的頑疾。特朗普已經發誓要把大批離開美國,遷移至中國和墨西哥這類低成本國家的工廠吸引回來,並且揚言要制裁那些膽敢離開的公司。他聲稱,此舉將為美國帶來巨額投資,從而振興一大批陷入沉淪的社區,讓美國經濟重現活力。他在就職典禮中信誓旦旦地承諾,「我們將帶回我們的工作機會,我們將帶回我們的夢想。」
但總統錯得離譜。工廠不會恢復美國夢。那是因為它們對整體經濟的貢獻不再像昔日那麼巨大,儘管政客們整天為此大驚小怪的。用一些旨在支撐製造業的政策追逐這些工廠,不僅不能帶來特朗普所承諾的好處,也可能傷害到這些政策旨在幫助的中產階級家庭。
許多美國人仍然篤信,製造業強則經濟強。有些工人覺得,製造鋼鐵或汽車,是一份比在Gap零售店整理貨架更體面的工作。特朗普政府欣然認同這一觀點。總統在4月下旬宣稱,鋼鐵「對於我們的經濟和軍隊至關重要,」並簽署了一項很可能將遏制進口以保護美國鋼廠的行政命令。白宮首席經濟政策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從國外帶回工廠有助於鞏固美國的經濟增長和安全。他最近表示,「特朗普政府的一大目標是,重新獲得所有的供應鏈和製造能力。事實上,倘若競爭環境是公平的,美國原本就擁有這些東西。」
這項策略的思維存在嚴重缺陷。製造業對於美國經濟的意義,肯定不像以前那樣重要。2016年,該部門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佔比下降至12%以下,遠低於50年前的26%。但那種認為美國製造業已死的觀點——用特朗普本人的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什麼都不製造」——則是徹頭徹尾的謬誤。美國仍然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生產大國,佔全球製造業近19%的比重,落後於中國(25%),但仍然高於德國和日本所佔份額的合計值。就許多高科技和很難複製的產品而言,比如波音公司(Boeing Co.)的飛機,美國製造商仍然極具競爭力。即使一些工廠搬遷到國外,美國經濟仍然非常強勁。許多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創新巨頭,比如Facebook和Tesla,都是美國公司。此外,美國的失業率僅為4.3%,還不到歐元區的一半。
特朗普不理解的是,製造某件產品的真正價值,不再蘊含於製造環節。各大公司很久以前就懂得,它們可以通過專注於產品設計、研發、品牌和售後服務來捕獲最大的價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宏碁公司(Acer Inc.)創辦人施振榮用一個形象的「微笑曲線」揭示了這一現象:處於微笑嘴型中間位置的製造環節附加值最低;兩端的價值最高——最初的研發和最終的客戶服務。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