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涉嫌行賄遭美國調查
《
華爾街日報》看到過的一份公司文件顯示﹐美國有關部門正在調查日本電子產品業巨頭松下電器產業公司(Panasonic Corp.)的一家子公司是否為攬到業務而在海外行賄。
松下電器在美國加州Lake Forest的子公司松下航空電子公司(Panasonic Avionics Corp.)的法務部已經指示該公司某些高管和員工保存可能與美國政府調查有關的文件。松下航空電子公司為航空公司生產飛機上使用的娛樂和通訊設備。
joe klama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松下航空電子公司專門從事飛機用音樂和視頻娛樂設備、飛機用購物、電話服務、電子郵件、視頻遊戲和GPS航班定位顯示設備的生產。
一份1月20日下發的通知告知收件人﹐要他們保留那些涉及松下電器或松下航空電子公司向航空公司雇員或政府官員提供福利、禮物或任何有價之物的文件。《華爾街日報》已看到了這份通知。
這一通知還要求﹐若有人報告存在傳言、擔憂或投訴松下電器或松下航空電子公司員工存在賄賂行為﹐收件人也要保留相關文件。
這份1月20日簽發的通知說﹐松下電器打算“全面配合”政府的調查﹐政府進行這一調查並不表明該公司違反了法律。
松下電器的發言人在上週五通過電子郵件發佈的一份聲明中說﹐不對政府調查進行評論是松下航空電子公司的政策。
松下電器一份簽發日期為3月25日的通知說﹐該公司當月早些時候已經收到了來自政府調查人員的傳票。
這份通知說﹐傳票要求松下方面提供松下航空電子公司與一些咨詢顧問和中間商之間溝通聯絡的記錄﹐以及與松下方面向這些第三方付款有關的文件。
這兩份通知是下發給松下在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數十名高管和員工的﹐兩份通知都提到了美國1977年通過的《反海外腐敗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這一法律禁止美國公司和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向外國政府官員行賄。
這一法律所制裁的行為既包括企業直接送錢和禮物給外國官員﹐也包括第三方代表企業向外國官員送錢和禮物。該法律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美國司法部聯合負責執行。這兩家機構在辦理相關案件時經常相互合作。
松下有關保留文件的通知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政府機構下達了傳票。
SEC和美國司法部的發言人上週五拒絕發表評論。
美國政府很少披露正調查案件的調查進展情況。
據格信律師事務所(Gibson, Dunn & Crutcher LLP)說﹐自2009年以來﹐美國司法部已經對108起涉嫌違反《反海外腐敗法》的案子展開調查﹐而SEC則對77起這類案子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共導致執法部門判處了逾20億美元的罰金。
松下電器未單獨公佈松下航空電子公司的銷售數據。松下電器在其2012年的年報中說﹐它在全球飛機用娛樂系統市場保住了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銷售額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松下航空電子公司專門從事飛機用音樂和視頻娛樂設備、飛機用購物、電話服務、電子郵件、視頻遊戲和GPS航班定位顯示設備的生產。
CHRISTOPHER M. MATTHEWS/JOE PALAZZOLO
2012.3.24
Panasonic Pins Hopes On Home Appliances
Bloomberg
A washing machine is displayed in Panasonic Corp.'s "eco ideas House," a model home to propose a lifestyle with virtually zero CO2 emissions throughout the entire home.
Struggling with deep losses from its flagship television set business, Panasonic is pinning its hopes on a less glamorous segment of consumer electronics: refrigerators and washing machine.
|
Bloomberg |
A washing machine is displayed in Panasonic Corp.'s "eco ideas House," a model home to propose a lifestyle with virtually zero CO2 emissions throughout the entire home. |
Struggling with deep losses from its flagship television set business, Panasonic is pinning its hopes on a less glamorous segment of consumer electronics: refrigerators and washing machine.
Panasonic axing 40,000 jobs
2011/04/29
Fumio Ohtsubo, president of Panasonic Corp., center, is flanked by Seiichiro Sano, Sanyo Electric Co.'s president, and Shusaku Nagae, president of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at a news conference in July 2010. (Asahi Shimbun file photo)
Panasonic Corp. plans to cut nearly 40,000 jobs worldwide by the end of March 2013, the largest ever downsizing by a Japanese manufacturer.
The program will mean a 10-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group's global work force and is expected to bite deepest into divisions and subsidiaries abroad.
The 40,000 figure, due to be announced on April 28 along with the group's fiscal 2011 management strategy, includes about 20,000 jobs sliced from the group's payroll through the sale of its Sanyo Electric Co. subsidiary's semiconductor business, which was announced in summer 2010.
That leaves a total global staff estimated at about 360,000 people at the end of March. The group is planning to cut that by about 20,000 within two years.
Further sales of group businesses and a voluntary retirement program will help slash the payroll.
Panasonic acquired a majority stake in Sanyo in 2009, and, on April 1, Sanyo and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became wholly owned subsidiaries of the group.
As of the end of March 2010, the group's work force consisted of about 220,000 Panasonic Corp. employees, about 100,000 Sanyo employees, and about 60,000 Panasonic Electric staff. About 20,000 of the Sanyo staff are leaving because of the sale of its semiconductor division.
The group will reorganize its corporate structure by whittling down its 16 business divisions to nine in January 2012.
Business divisions that the three group companies run separately--head office functions, white goods (e.g. washing machines) and overseas manufacturing--will be restructured and scaled back. The group will focus resources on TVs, white goods, and environment-related businesses.
The Panasonic group cut about 20,000 jobs in 2001 shortly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IT bubble economy. It slashed about 15,000 jobs in fiscal 2009 when it posted a deficit in the wake of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One of its competitors, Sony Corp., shed 16,000 jobs in 2008.
The program will mean a 10-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group's global work force and is expected to bite deepest into divisions and subsidiaries abroad.
The 40,000 figure, due to be announced on April 28 along with the group's fiscal 2011 management strategy, includes about 20,000 jobs sliced from the group's payroll through the sale of its Sanyo Electric Co. subsidiary's semiconductor business, which was announced in summer 2010.
That leaves a total global staff estimated at about 360,000 people at the end of March. The group is planning to cut that by about 20,000 within two years.
Further sales of group businesses and a voluntary retirement program will help slash the payroll.
Panasonic acquired a majority stake in Sanyo in 2009, and, on April 1, Sanyo and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became wholly owned subsidiaries of the group.
As of the end of March 2010, the group's work force consisted of about 220,000 Panasonic Corp. employees, about 100,000 Sanyo employees, and about 60,000 Panasonic Electric staff. About 20,000 of the Sanyo staff are leaving because of the sale of its semiconductor division.
The group will reorganize its corporate structure by whittling down its 16 business divisions to nine in January 2012.
Business divisions that the three group companies run separately--head office functions, white goods (e.g. washing machines) and overseas manufacturing--will be restructured and scaled back. The group will focus resources on TVs, white goods, and environment-related businesses.
The Panasonic group cut about 20,000 jobs in 2001 shortly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IT bubble economy. It slashed about 15,000 jobs in fiscal 2009 when it posted a deficit in the wake of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One of its competitors, Sony Corp., shed 16,000 jobs in 2008.
English
日本語
松下電器公司,亦稱Panasonic公司(日語: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日文原名「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為日本大型電器製造企業,總部設於日本大阪。
目錄[隐藏] |
[編輯] 概況
1918年3月7日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創立松下電器製作所,創業時做的是電燈燈座。1927年製作自行車用的車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企業的有些工廠被軍隊徵用,松下製造了日本海軍的一些飛機和船隻。二戰結束後,盟軍將參與軍事生產的企業關閉,松下公司的資金被凍結,松下幸之助被迫離開公司。1947年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歲男承擔了松下公司為戰爭出力的責任而辭職後,松下幸之助重回企業[1]。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國,打開了松下電器在美國的市場,最初的產品是電視機,他與飛利浦簽定了技術合作合約,將西方的技術帶到日本。因此讓松下電器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突破成長。
松下電器的產品線極廣,除了家電以外,還生產數位電子產品,如DVD播放機、DV數位攝影機、MP3播放機、數位相機、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等。還擴展到電子零件、電工零件(如插座蓋板)、半導體等,間接與直接轉投資公司有數百家。
2008年末,松下電器與日本另一電器大廠三洋電機傳出併購消息[2]。2008年12月19日,松下電器以每股131日圓斥資8067億日圓折合美金90億美元收購三洋電機大股東高盛(Goldman Sachs)、大和證券及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共同持有的4.3億張三洋電機特別股,換算後為70.5%三洋電機股權。併購三洋電機後的松下電器,成為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電機廠商(僅次於奇異)。
[編輯] 日文名稱更名
由於松下電器內部長期發現松下「一公司多品牌」的情況已經對該集團之產品之全球市場品牌佔有率造成影響,為求品牌的一致性及認同感,及全球市場佈局方面的考量,日本總部於2008年1月10日加開臨時董事會後決定,2008年10月起,公司日文簡稱由「松下電器」更名為假名「パナソニック」(Panasonic)[3],公司日文全名亦從「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更名為「パナソニック株式會社」。同時尚在日本國內使用的「ナショナル」(National)商標在2009年漸進性廢止,屆時全球(大中華區除外)統一使用「Panasonic」品牌及商標。由於此一決策具有「去松下化」的成份存在,故此一決策在草擬時,社長大坪文雄曾徵詢過董事會裡松下家族代表的意見,而松下家族代表回應不反對此一決策。由於松下電器早於2003年起於日本以及大中華區以外的所有商品統一以「Panasonic」品牌出售,尚於北美低價視聽設備市場使用的Quasar品牌已經處於自然淘汰狀態,而在公司更名後尚在日本國境內使用的「National」亦已經於2009年起停用,至於KDK、Technics、Rasonic、Lumix等品牌的存續與否等問題,日本總部當時並未提出相關措施及做出任何回應。
於2008年10月1日,公司日文名稱正式由松下電器產業更名為「パナソニック」(Panasonic)。同時「ナショナル」(National)商標在2009年廢止,統一使用「Panasonic」[4]。
但是,松下電器公司表示由於其在大中華區的公司名稱不能使用外文登記,且「松下電器」已經深入人心,因此作為全球市場唯一的例外,松下在大中華區將繼續沿用「松下電器」做為公司名稱[5]。雖公司名稱不變,但在大多數廣告文宣及網站中,往往僅出現「Panasonic」,而很少使用「松下」或「松下電器」。
[編輯] 旗下品牌
- National(台灣譯名:國際牌,香港譯名:樂聲牌):1922年起創立品牌,寓意「國民的」,為松下電器公司使用最久及亞洲地區最知名品牌,在2003年日本境外品牌統一政策施行後,僅日本境內白色家電產品繼續使用此品牌,於2009年全面停止使用,但在日本國內不少小型家電公司把National字樣貼在一些原本是貼著Panasonic字樣的白色家電出售。
- Panasonic(中文名:松下電器,香港譯名與National相若):1955年起創立品牌。松下電器進軍美國時,原有的National品牌在美國已經有公司註冊,因此創立此品牌。現今為松下電器公司的主要品牌,在日本境外品牌統一前,此品牌以視聽設備製品為主力。
- Quasar:1974年松下電器購併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家用電子部門時所繼承的品牌,僅在北美洲的電子視聽產品使用,在2003年世界統一使用Panasonic品牌後即呈自然淘汰狀態。
- Technics/RAMSA:現為松下電器公司DJ混音設備、電子琴專用品牌(原包含音響,現音響設備已併入松下電器Panasonic品牌)。
- M:為松下出品的電子零件(電容器等)因細小而無法打上品牌全名時所使用的替代標章。
- KDK:為松下電器公司出品的空氣流動電器(電風扇、抽氣扇等),其產品和National一樣,每有新KDK產品推出,National都一定有同功能、同樣式產品推出,這是由於Panasonic以兩個品牌但不同市場定位去佔有兩個不同市場:KDK以電工材料公司為目標,而National以家庭為主。
- Rasonic(樂信牌):原為松下電器港澳總代理的香港信興集團旗下子公司信興電工工程有限公司自行開發品牌。於1990年,松下和信興成立合資公司松下信興機電有限公司,自此Rasonic成了松下電器品牌。
- JVC (香港曾譯為星牌)(台灣譯名:勝利牌):JVC (Japan Victor Company)成立於1927年,是當時美國的留聲機及黑膠唱片的領導者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子公司。1930年,JVC生產留聲機及黑膠唱片。1932年,JVC開始生產收音機。1939年,展出日本第一臺電視機。二戰期間,日本公司與外國的合作夥伴斷絶關係。1929年,JVC的大部份所有權轉移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與勝利音產的合資公司RCA-Victor。直到1953年,JVC KENWOOD由松下電器所有。現在松下電器公司擁有JVC KENWOOD 24.41%股權。
- Sanyo(三洋):2009年12月21日,Panasonic取得50.27%三洋股權,三洋成為松下電器子公司。
[編輯] 數位相機
- 松下電器旗下的數位相機系列為「Lumix」。
[編輯] 參考文獻
- ^ 我們在燃燒 (美)鮑勃·約翰斯通 華夏出版社 2004年 ISBN7-5080-3534-8
- ^ 張芳明. PANASONIC朝併購三洋為子公司開始雙邊協議. 中央通訊社. 2008年11月7日 [2008年11月12日].
- ^ 松下電器、社名「パナソニック」に…10月變更(日文)
-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會社」に社名變更 (日文)
- ^ 松下電器總裁談公司更名與中國定位
[編輯] 外部連結
- Panasonic Global (英文)
- Panasonic(日文)
- Panasonic(日文)
- Panasonic(日文)
- Panasonic(香港)(繁體中文)
- 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正體中文)
-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簡體中文)
- 松下空調(簡體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