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馬多夫詐騙案的教訓

果你運氣夠好﹐從沒在這場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中有過投資﹐那麼恭喜你。這樣的一場投資詐騙有可能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一些全世界最精明的投資家不是也中招了嘛。這裡面有很多教訓值得記取﹐但未必是許多媒體大肆宣揚的那些。

眼 下﹐隨著馬多夫(Bernard Madoff)醜聞的塵埃逐漸落定﹐有些陣營里有一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他們認為受害人有過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這些說法認為﹐這些受害人應 該意識到﹐不論市場形勢是好是壞每年都能獲得10%左右的回報率﹐這是不可能的好事。他們應該對馬多夫就如何實現這麼高的回報所作的解釋感到懷疑。而且﹐ 就他對自己投資策略的解釋(包括同時買進股票、賣出期權合約)﹐他們應該注意到﹐那些期權交易的量不足以得出他所公佈的收益。

我想﹐這類 批評的意思是﹐我們都應該把自己變成法律會計師。有些投資者在這場騙局中損失了畢生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上面這類說法不僅荒謬﹐而且讓人反感。畢 竟﹐在各種市場形勢下獲得持續回報幾乎是所有共同基金的賣點。有很多基金報告的年回報率遠遠高於10%﹐也未見到有什麼人不相信。是的﹐馬多夫宣稱的回報 是挺高的﹐但那沒到讓人產生不應有的懷疑的程度。至於說他在解釋投資策略時含糊其辭﹐實際上﹐他並不比其他許多對沖基金經理甚至共同基金經理更含糊。

的 確﹐是有一些潛在投資人在仔細審視了馬多夫的業務後拒絕投資。但這種情況幾乎每家共同基金都存在。2006年﹐有一位潛在投資人懷疑馬多夫的基金實乃龐氏 騙局﹐並就此報告了證券交易委員會。證交會進行了調查﹐並在馬多夫糾正了一些小問題後就讓他過關了。為什麼會這樣?現在仍是整個事件中一個沒法回答的大問 題。然而﹐馬多夫的受害者信任這樣一個應該擔起監管責任的機構﹐當然可以原諒。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我們應該牢記在心的警示和教訓。

馬 多夫的帳目是由一家基本名不見經傳的會計公司審計的。因此﹐一個簡單但很關鍵的原則是﹐如果一家機構(不論是對沖基金、合伙制金融機構還是共同基金)的帳 目不是由公認的、富有聲望且有大量客戶的會計公司(最好是“四大行”之一)審計的﹐那麼千萬不要投資。你可以事先查問一下這家機構的審計方。如果對它不瞭 解﹐可以到網上搜索一下。

--投資多元化。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必要在此重復一下﹐因為這次事件中有許多個人和機構是將幾 乎全部身家托付給了馬多夫。雖然要減少看起來運作得非常出色的資產上的投資會特別困難﹐但這是調整平衡和多樣化的基本要求。畢竟﹐不是非要到欺詐案曝光才 能暴露將過多資產集中投資在一個地方的荒唐之處。一波劇烈的市場調整也會有同樣的破壞性效果。

--無論任何人對你說你能在承擔較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較高回報﹐你都不要相信。如果你要實現高回報﹐那麼你同時也要接受高風險。

-- 別依賴中間人。馬多夫的許多投資者是聽了顧問的建議後把投資轉過來的。隨著對沖基金和其他另類投資機會日益增多﹐這樣的中間人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人不願意對投資自己動腦子﹐但是﹐你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托付給別人。

--與此同時﹐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上 週我曾跟一位有良好聲譽的基金經理人交談過。那時她剛花了4個小時﹐在一位客戶面前為自己辯護。這位客戶說﹐在發生了馬多夫醜聞後﹐她再也不相信任何人 了。馬多夫的確是一個讓人非常震驚的案例﹐但他只是一個異常的個例。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是誠實、勤奮的專業人士﹐心中想著客戶的最大利益。金融體系是在信任 的基礎上、在監管的支持下運轉的。這兩點在馬多夫案中都是缺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是騙子。

James B. Stewart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