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明镜"周刊

德中/欧中 | 2007.12.03

明镜周刊封面展被上海取消

本来,德国明镜周刊本周要在上海举办一个封面展。但被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临时取消,理由说是德中关系紧张。明镜因此而取消了它与歌德学院共同计划的一系列 中国活动。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明镜出版社发言人。除上述问题外,还谈到在德中国人抗议明镜周刊封面故事“黄色间谍”一事。作者们认为“他们写得是正确 的”。说那些中国人是“亲政府”的,也说是有依据的。

明镜出版社发言人汉斯-乌尔利希.施托 特(Hans-Ulrich Stoldt)告诉德国之声记者,上周四接到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通知,取消本周开始计划在那里举办的明镜周刊封面展。这个展览也曾经在纽约和加里宁格 勒等地展出过。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租场地是一年前就已经达成协议的”。


明镜周刊封面展是由歌德学院组织的明镜出版社在 中国的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本来的计划包括,在封面展一周期间,还要给中国大学生举办封面图片研讨会,要在上海的犹太教教堂对30年代的犹太移民展开讨论, 由明镜周刊驻中国的记者介绍明镜周刊上展示的中国形象。而这个名为“‘明镜’的艺术”的封面展是核心活动。


接到这个核心活动不能举办的通知后,明镜立即宣 布取消所有相应活动。明镜总编辑斯蒂凡.奥古斯特表态说:“我们不能让中国审查部门来告诉我们,哪些活动(对他们来说)是舒服的,哪些不舒服。”他还说, 在过去的几周内,“亲(中国)政府的中国人”在明镜出版社前举行了抗议示威。中国“副大使”也抗议明镜发表对台湾总统陈水扁的采访。


至于“黄色间谍”这个封面图是否本来也在展出的范围内。施托特说,当然,这是个封面,按理应该在封面展的范围内的。但至于是否让画家加工成封面展的图片了,他不太清楚。


中方“令人惊讶地忽然取消了展览”。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中方说是由于德中关系处于“冰封期”。这显然跟联邦总理默克尔会晤达赖喇嘛有关。他说,明镜周刊也采访了达赖喇嘛。


另外,日前明镜周刊还采访了台湾总统陈水扁。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也不喜欢。” 在采访发表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大使”来到明镜出版社,要求他们不要印刷这个采访。但他们“当然不会听”这样的“建议”,还是照样印了出来。据一般了 解,中国在德国并没有“副大使”一职。但施托特先生不记得这位中国高级外交官的名字了,只知道是在他们印刷那一期的三天前来的,要尽可能阻止这个采访录的 发表。

在德华人抗议明镜周刊封面故事“黄色间谍”一 事,施托特先生是知道的。他说,这事正在由明镜出版社的法律部处理,也许正在调查过程中,也许中国人已经提出了起诉,但具体进展情况他不知道。即使已经提 出起诉,是否会立案,他也不知道,这是应该由法院来决定的。至于中国人抗议明镜周刊把中国间谍这个概念扩大化普遍化,他表示,这些中国人有这个维护自己的 权力。但他认为这个专题报导不见得就是普遍化的,尽管封面图片可能会让人不愉快,有点尖锐化,有点讽刺性。“对于内容本身,由于不是我写的,我并不能具体 地说什么,但作者们认为,他们写的是正确的。”

至于明镜周刊新闻通报里为什么说那些到汉堡明镜出版社前示威的中国人是“亲政府的中国人”。施托特先生说,“有种种迹象表明是这么回事”。但具体是什么迹象,他却不愿意举例。


施托特先生还说,中国不能说是明镜周刊的重点。 但是,中国正在走向超级大国,当然会始终处于报导的焦点,对中国的报导甚至会越来越多,这是肯定的,许多事情,跟全球化相关的,都在中国身上看得最清楚 了。明镜周刊在中国有两名记者,一名在上海,一名在北京。就说明了明镜周刊对中国的高度重视。


明镜出版社希望这次取消的上海系列活动明年能够试着再捡起来。当然,这要看组织者歌德学院的态度了。施托特先生相信,在北京奥运会之前,那里的气氛会变得平和起来,“这种可能性我们绝不想排除。我们愿意在另一个时间再尝试一遍。”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平心)



“明镜先生”被扫地出门

德国著名老牌新闻杂志“明镜周刊”的高层人事布局发生变化,使它本身成为近日媒体聚焦的中心。施蒂凡•奥斯特是“明镜”创办人奥古斯泰因于1994年亲自指定的主编接任人。前不久,该出版社对外宣布,奥斯特的合同于明年年底到期后将不再续约。

提出“解雇”主编建议的始作俑者,是出版社的七百多名新闻编辑人员,也就是该出版社的大股东-所谓的“职工持股会”成员。导致奥斯特出局的原因,目前众说纷纭,但“明镜”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出版业市场上,始终维持着稳定且稍有增长的销售业绩,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长 期以来“明镜周刊”每期的销售量始终维持在100万份以上。相对于业绩的稳定,周刊主编奥斯特的地位显然已摇摇欲坠。明镜有关“主编宝座不稳”的传言早已 甚嚣尘上,现在出版社工作人员主动作出了解雇奥斯特的决定。“职工持股会”主席马勒仅发表简单声明指出:“明镜需要一股革新动力”。熟悉“明镜”出版社内 情,并曾出版“明镜春秋”一书的作家盖尔斯,对马勒声明的解读是:一位养尊处优,仅从豪华座车的真皮坐垫上,向外张望世界的主编,其编印的杂志照顾不到年 轻读者的需求,也就不足为奇。这本刊物真正需要的是一名现代化的新生代主编,正如“职工持股会”所说的,一名生活在当下和现实中的人。

一 些编辑们的不满和报怨显然已扩大到“怨声载道”的程度:他们对奥斯特的领导风格、封面故事的选择,以及杂志立场右倾的趋势等等都无法认同。但“职工持股 会”不愿对传言表态。研究奥斯特其人其事的专家及媒体工作者毕辛格,对“职工持股会”的简短声明极感意外,他说:“职工持股会在宣布决定时,没提出解雇奥 斯特的客观事实和专业原由。而最引人侧目的是它的直截了当和未经修饰的措词:他们没有对奥斯特说出一句肯定、尊重和感谢的话,真是不可思议!”

现 在已有人私下承认,发布消息的过程显得有些粗糙。据说,奥斯特是在亚洲度假时,获知“职工持股会”决定的。出版社方面的说法是,他们必须当即宣布这一决 定,因为许多可能的继任人选早已受到征询。然而至今尚未找到适合人选。毕辛格表示:“他们必须找到一名像奥斯特那样的全才人物:既能面向公众社会,受到各 方肯定,又具有选择主题故事的巧思,知道如何编排落实。这样的人才很难找。”

现 阶段已确定的是,明镜周刊的大股东-“职工持股会”,已展示了它掌握大权的实力,把人们口中的“明镜先生”奥斯特扫地出门。作家盖尔斯认为,事件的结果也 显示了明镜新任总经理弗兰克的胜利。他说:“弗兰克与奥斯特之间毫无交集,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是‘沉默’,最后演变成两人之间的暗中较劲和权力斗争。在此情 况下,职工持股会衡量情况,作出了选边站的决定。”

“明镜周刊”是一本新闻杂志,这次,它自己成了新闻事件的焦点。

Kai Kuestner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