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康擔心鄭麗文什麼
既然曼達尼、古莫系出同門(都是民主黨背景),這場選舉自然不是左、右之爭。很顯然,曾是嘻哈歌手,僅有州議員資歷,年齡不滿35歲的曼達尼,受紐約人的偏愛還大過曾任州長,有豐富行政經歷的古莫。但這卻讓《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罕見表態不妥,主要則著眼紐約市已歷經前兩任能力不足的市長蹉跎,實在需要一個真正有治理經驗的人重新掌舵,再交給曼達尼這樣的市政新秀,前景很難樂觀。
不過對紐約人(民主黨支持者)而言,與其說他們偏好極左的曼達尼,毋寧這又是一次反建制情緒作祟。(民主黨內反建制派和同黨建制派常意見不一,共和黨則已是反建制派當道)
相較於左、右意識形態之爭,美國有一群政治觀察者,一直更側重選民的「建制」、「反建制」心理。2021年,市場調查公司IPSOS首次進行跨國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公民(不分派別),無不出現壓倒性「不滿傳統政治人物」的情緒,更有高達70%的人表示自己不信任「傳統政治菁英」,這股風潮且已從民主制度較弱的國家席捲至成熟民主國家。
上個月,位在倫敦的公共政策研究智庫IPPR 公布最新政治態度調查,就所謂「反建制指數」,除有半數英國選民不滿傳統政治治理外,選民投票意向也出現顯著變化,即20世紀70年代,僅有22%選民表示自己要不就是支持民粹政黨,要不就是不投票,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44%。
回到曼達尼,以他提出的「免費巴士」和「凍結房屋租金」政見,在紐約來說當然是超級民粹,但選民基本上對曼達尼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市長,想像其實很模糊,只是對照古莫,也就是那個在他們眼中一個熟稔討價還價政治文化的傳統政客,恐怕已難創造出什麼樣的新政治格局,因此他們寧可選擇「未知」,也不要選一個「了無新意」的人(古莫被控性騷、隱匿疫情等劣跡相對影響反而較小)。這就是反建制、反政治菁英情緒的典型反應。
反建制情緒的另一特徵還有格外放大了普通公民和政治菁英的矛盾,由此鄙視政治菁英以及他所代表的主流政黨,再因為鄙視主流政黨,連帶也直接鄙視政治。當全球許多民主國家都籠罩在一股反建制氣氛下,台灣身為民主陣營的一份子,我們會有多大的不同?
IPPR執行董事哈利對選民反建制情緒的觀察是:就現在政治氛圍看,有很大的可能性,只要主流政黨看起來、聽起來或行動上不像是一個「改革的推動者」,他們就很容易被其他激進民粹政客(政黨)取代──也就是當下民粹聲量尤其受到「反建制情緒」加乘,至於反建制的內在,無非寄望一個不一樣的人能在最快時間內就重塑政治格局。
就近日國民黨主席選舉,當選人鄭麗文過去的諸多言論,包括「中華民國的國民都是中國人,非常清楚,沒有疑慮…未來所有的台灣人,都會自豪自信的說,我是中國人,這才是國民黨要做的事,」以及護航中國的論述:「軍機繞台是在維護(台灣)安全,完全合乎國際法,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我(中共)今天圍台,我(中共)是派我的治安單位去保護台灣」等等,讓她被冠上「紅統」、「親中」標籤,但若以全球選舉氛圍借鑑(包括本次紐約市長選舉),鄭麗文似乎不見得是因為極端言論(至少不屬於台灣主流意見)才得到國民黨「積極黨員」(全台黨員總投票率僅39.46%)投票認可,而更像IPPR民調所示,在反建制情緒下,「有愈多人要不選擇不投票,要不寧可選擇民粹」。鄭麗文對上郝龍斌,背後確有國民黨黨員反建制、建制不同路的影子,最後竟連戰鬥藍趙少康都被劃入軟弱不具戰鬥性的一方。
以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看,鄭麗文訴求深藍黨員的「民粹」是一面,但以她選舉後期網路聲量暴漲內容,「討厭傳統國民黨」這種反建制情緒當是發揮了不小作用。
同理,順利贏得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親中論述」或在其次,極大化台灣「反建制情緒」將是她之後領導國民黨的真正利器。趙少康在鄭麗文當選後,隨即發文警告「台灣有一小部分人因為太討厭民進黨或獨派了,寧願共產黨來台灣收拾民進黨,這種想法太可怕,他完全不贊成。」如此,他對「鄭麗文們」接下來在「中國好棒棒、台灣好糟糕」的反建制情緒極端操作上,想必是看到了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