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地球,人間煉獄:疫情、戰爭、窮困 (332期):台灣的口罩禁令。處理Covid 方式:簡化下一輪的疫苗施打規定流感預防式疫苗。新冠風土化後......中國疫情曾這麼猛.....

 



專訪:中國政府應痛定思痛,盡快批准mRNA疫苗

在政府去年12月初陡然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人民經受了疫情海嘯。中疾控稱,感染人數和死亡病例數已於去年底、今年初達峰,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教授金冬雁指出,疫情這麼猛跟沒有在合適的季節逐步、有序開放以及疫苗不夠有效等有關。新冠風土化後仍需在三個硬件上做好準備。

#今日疫情重點【口罩禁令2月20日鬆綁,醫療院所、大眾交通運輸仍強制配戴;教育部延至3月6日再放寬校園口罩政策;張上淳:未來防疫政策將走向分眾化】


自2020年12月1日秋冬專案實施全面配戴口罩後,至今已經801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宣布第二階段口罩禁令鬆綁,除了特定場所之外,室內不需強制戴口罩,政策將於2月20日實施,根據場所分成「強制配戴」、「建議配戴」、「自主配戴」提供民眾參考。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之前預估秋冬過後是鬆綁時機,目前的群體免疫以及感染人數都在可控範圍內,因從專業角度建議鬆綁,除了口罩政策之外,接下來指揮中心與專家也持續針對通報定義、確診者是否需要強制隔離、病毒變異等問題討論中。


此外,由於中國入境來台旅客採檢的陽性率,已降至2%以下(2月6日為0.7%),指揮中心判斷對台疫情影響不大,已於2月7日起,取消自中國來台旅客入境機場/港口唾液PCR採檢政策。


■時隔801天,2月20日起僅醫療院所、大眾交通運輸需強制配戴口罩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說明,口罩政策將分成3級:強制配戴(若需飲食、拍照等特定情形可暫時拿下口罩)、建議配戴,以及自主配戴。


一、強制配戴:

●醫療照護機構:包括醫院、診所、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住宿式機構。

●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鐵路、捷運、纜車、客運、市區公車、計程車、海運、空運、救護車、復康巴士。


二、建議配戴:

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外出時、人潮聚集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場合、與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


三、自主配戴:

以上表列以外的室內空間場所,則由民眾自主決定。


王必勝強調,以上為通案性規定,各級主管機關、主辦單位,仍可針對各式活動場所,訂定更具體的防疫措施,例如演唱會等大型活動,主辦單位可要求民眾配戴口罩等。


張上淳表示,自去(2022)年底,指揮中心就與專家研議口罩政策,當時認為冬季會有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流行,以及COVID-19疫情可能因農曆春節連假而再起,建議在秋冬後、連假後實施鬆綁,而目前認為情況與推估相符。


他說明,決定放寬的理由有4項:

第一,自然感染比例已超過4成,加上三劑疫苗接種率76%,群體免疫高;

第二,病毒無特殊變異;

第三,雖然去(2022)年12月實施了口罩第一階段戶外鬆綁政策,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在戶外選擇自主配戴口罩。根據國內調查與國際經驗,許多民眾仍會自行判斷、自主配戴口罩。

最後則為國際情勢,歐美早已沒有口罩限制,亞太國家包括新加坡、韓國、紐西蘭也多走向開放,日本、香港正討論中。


■校園延至3月6日再實施口罩放寬政策


教育部主任祕書廖興國表示,大學以下開學時間為2月13日、大學則落在2月13日~20日之間,開學後又適逢228四天連假,期間學生、老師可能出入觀光景點,考量後希望能在開學之初維持防疫強度,作為校園的觀察準備期,因此校園內將延後至3月6日再實施口罩放寬政策。


此外,校園內部的健康中心、校車、接駁車、幼兒園娃娃車,則比照指揮中心的規定,仍需強制配戴口罩。


■2月7日起取消中國入境採檢,但小三通尚未全面復航


王必勝表示,台灣自2023年1月1日至2月6日,實施對中國入境旅客全面採檢的措施,入境總人數5萬4,461人,其中陽性個案數4,266人,整體陽性率為7.8%,不過在最後兩日,2月5日、6日的陽性率都已下降到1.5%與0.6%。


此外,針對中國病毒變異株的定序監測結果發現,一共定序318例,BA.5占最大宗61%、BF.7則為38.1%,另外0.6%為BQ.1、0.3%為BA.2.75。張上淳表示,此監測結果與國際狀況相符,此波中國疫情,並未出現新的變異株,對於疾病嚴重度也沒有威脅。


各項防疫措施逐漸解除之下,行政院也在2月4日同意,「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在2月6日期滿後,小三通可常態化復航,但考量金門防疫量能與民眾需求,仍未完全恢復,目前金廈航線維持每天至多1班、新增金泉航線每週至多2班,馬祖航線由每週至多2班,增加為每週至多4班。


■專家:等3月初疫情趨緩再放寬口罩更好,未來防疫因人、因地、因時而調整


對於今日的口罩鬆綁政策,台大臨床醫學教授、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口罩政策不需要準備工作,若可以等這波疫情到谷底,預估3月初再實行是更好的選擇。


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目前也正在分析次世代疫苗的施打效益,未來還會提供更多分析報告。


今日記者會中,針對各縣市各年齡層,對照分析春節期間新增感染率與近半年至少接種一劑追加劑的比例,初步發現施打追加劑確實與降低感染率相關。只是目前6個月內有接種一劑追加劑比例,整體約2成,75歲以上也僅26.52%,但若加上自然感染約6成,整體群體免疫可達86%。


然而,追加劑接種率低,是否會影響口罩政策鬆綁後的疫情走向?張上淳說明,更需關注感染後是否會造成重症及死亡,應以整體接種率來參考,接種率高,對重症死亡的預防好,而並非只看6個月內接種比例。


李建璋說,造成這波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原因可能有二,包括許多民眾已經感染過,就不認為需要再打疫苗;另外則是對mRNA次世代疫苗,尤其莫德納疫苗仍有疑慮。李建璋強調,COVID-19仍不能視為流感化,因為許多數據都認為,COVID-19可能造成慢性病惡化,也可能讓民眾產生新的慢性疾病,「這樣的自然病史和流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該用自然感染取代疫苗接種。


除了疫苗之外,許多國家都預計在5月將COVID-19降級,日本會在5月8日將COVID-19疾病等級降至與季節性流感相同;美國則預計在5月11日結束COVID-19的「國家緊急狀態」,王必勝也曾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5月也預計將COVID-19自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級到第4類。張上淳認為,未來防疫將走向分眾化,「一般民眾則不需要為了保護他們,而採取一致性的防疫作為。」


李建璋也認為,未來對於防疫開放政策,並非「全有全無」,而應該「因人、因地、因時」來做決定:「因人」是超過3個月以上未打疫苗,有高風險疾病或年長者,應盡可能接種疫苗;「因地」是因為疫情南北差異大,雙北、非六都縣市可有不同規範;最後「因時」則是在疫情下一波出現時,隨時調整政策。

(文/陳潔;攝影/陳曉威;圖表/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疫情3年7大關鍵數據解析——全台逾900萬人感染、1萬5千人死亡下該被看見的事】https://bit.ly/3wcaFgK

【看不見病毒的防疫進行式──長新冠、兒童腦炎、MIS-C的診治與解謎】https://bit.ly/3IWhwlP


#報導者 #口罩 #防疫 #次世代疫苗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