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山剛送進通路的飲料新品「御奉天山雪蓮茶」為例,台灣哪裡來天山雪蓮呢?所以,茶的配方,由泰山自己做,但其中雪蓮精華,是由台灣第一新藥萃取培植後獨家授權,而泰山的配方,還要靠許多原料廠商才能製作完成;生產,則是委外茗源食品工業。
據估計,台灣食品有八成是外包。
這其中,包括由廠家提供配方給代工廠,代工廠根據配方和原料商、生產的OEM模式,或全由代工廠協助發展產品的ODM模式。
產品愈來愈多樣、愈創新,這個旅程就愈來愈長。「真的是過了幾層都不知道,」一位食品業者坦承,「看不到上游。」
特別是台灣市場規模小、產品多,一家食品廠一個夏天就要推高達上百種新產品。如果什麼都自己生產、從頭做到尾,不合經濟效益,不如專業生產某樣東西,在設備投資、物料採購比較合算。
而且,愈是大廠,愈要建立品牌。全家便利商店公共關係暨品牌促進室部長林翠娟也觀察,打品牌成本很高,企業有品牌就希望多些衍生產品,充分利用品牌效益。例如品牌機能飲料,衍生推出碇劑,但製作生產已經超越企業能力,必須外包。
製造、通路、品牌 愈來愈疏遠
也就難怪被稱做日本「食品添加物之神」的安部司在他《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書中指出,隨著社會發展、產業擴大,現在製造者、販賣者、食用者愈來愈疏遠。
製造原料的,不知道誰是終端消費者;品牌企業,看不見誰是某項材料的源頭廠商;而消費者,以為看見了品牌,但完全不知道產品有多少比例真正出自品牌企業的員工。三方都無法互相溝通、了解。
食品業變成「只要賣掉主義」,安部司指出,廠商即使製作出無添加物的食品,還是得不到消費者支持,於是就反過來忽視消費者,違法農業、違法添加物等不停出現。
食品廠一面需要掌握愈來愈複雜的供應商,另一方面,通路對利潤的要求愈來愈高,又使得食品廠很容易降低了對供應商的要求。
台灣通路為王,強勢通路不斷要求廠商擠出更多的利潤空間,要求上架費,一位食品業者透露,光上架費,就可能佔去產品行銷費用的一半,還要廠商吸收折扣來配合通路促銷、吸收通路廣告成本等,每個要求都墊高產品成本。如果銷售不如理想,有的新品不到一個月就得下架。
食品廠在成本的壓力下,有的就可能從原料減省,也讓便宜的添加物有機可乘進入供應鏈。
掛名就該負責
「掛我們的名字,我們要負起責任,」詹岳霖說。這是食品品牌廠應有的精神。但是要做到,則是複雜環境下的新挑戰,管理必須更上緊發條。
代工發展不容易逆轉,食品原料中出現工業原料的極端狀況,逼得食品廠重新檢視自己的源頭管理。
泰山這次沒有問題商品。過去,他們將代工比率控制在五○%,但是即使是代工生產的產品,也堅持自己採購原料。現在則更加強建立原料廠訪查制度。
食品龍頭統一的蘆筍汁、寶健運動飲料等產品,這次也中箭落馬。雖然統一過去有食品安全和品保系統,顯然必須重新審視系統到底哪個環節鬆脫、出了問題。
風暴發生後,統一全面清查原料供應來源。包括針對一千四百多種原物料送檢塑化劑並提出安全證明,工廠內並進行塑化劑抽檢;要求原物料供應者進行加工流程與原料成分的說明等。
他們也重新檢討供應商定期輔導評鑑辦法,修正評鑑的頻率,以及徹查塑膠容器或包材。
而量販巨頭大潤發則採原物料提證明、成品送檢雙管齊下的方式。
大潤發公關經理何默真指出,政府的角度是從上游抓下游,但以民眾的期待,是在賣場看到的每樣東西都要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步,大潤發先要求商品供應商與原料商提具檢驗證明。第二步,除了五大類管制品外,大潤發把自有品牌、烘焙自製品、生鮮自製品可能有風險的東西下架,合格的再上,以確保架上的都是安全的。
大潤發這次驗出含塑化劑的提拉米蘇,就是在五大類外的自製提拉米蘇送檢時發現的,但是提拉米蘇的哪部份含塑化劑,原因還在釐清中。何默真認為全面清查,雖然驗到塑化劑,但也會是發現問題的契機。
「現在有疑慮的東西我們全檢,就是要整個密密麻麻的網,避免任何漏網之魚,」何默真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