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柯P新政(待補):檢討形形色色的補貼等等




Dear 柯P:
都是你,莊女士不來了。第3位副市長務必是女姓,你知道,這是歐洲的法律趨勢。不過我知道你偏心,你不是說,找的主管,不應該年紀比你大嗎?你犯規了。不過,台灣女傑,除了跟你談牛頓定律的殷女士和某公司大中國副董之外,還是很多的。記得,找女副市長沒有時限,不要列入百日維新之政績......

交部擬討補助款 柯P:沒追究失職還討錢?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立刻拆除引發民怨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但交通部昨日表示,因中央曾補助地方發展公共運輸建設,若地方未執行或落實,甚至將設備拆除,將不排除「追回補助款」。對此,柯文哲今(31)日受訪時表示,交通部補助一個工程,蓋了8年沒有用,對這種浪費的工程有沒有考核、事後追究機制?柯文哲說「你今天竟然好意思跟我討錢,我都沒有追究你失職咧!」。

柯文哲昨日表示,限226戶違建又涉及公共安全的住戶自行在3月20以前自行處理,台北市都發局也在昨日下午火速公布違建住戶名單,經查違建面積第2大的是宏恩綜合醫院;對此柯文哲說「那也沒辦法,違建就是違建」,管他是醫院還是什麼,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柯文哲說違建有7萬多戶,但是如果涉及公共安全還是要先拆。

由於違反公共安全是以超過3個使用單元作為認定標準,媒體問若隔成2間要拆嗎?柯文哲坦言這就是法律漏洞,他說明年1月10號北市府會詳細公布細節,他個人非常信仰SOP(標準作業流程),因此做什麼動作、要怎麼做到時候會公布,另外對於弱勢的安置,1月10號公布細則後,會讓屋主有時間思考要怎麼處理。

交通部路政司昨日指出,地方政府若未能有完善的事前評估和執行配套,導致相關公共運輸項目事後有閒置、拆除情形發生,交通部將「不排除追回該項補助款」,並作為未來計畫補助款補助額度的考量依據。

對此,柯文哲上午被問到時有點動怒的說,交通部補助工程,擺了8年沒用,「你還好意思跟我討」,柯文哲也說比貪汙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決策錯誤,交通部補助一個工程,蓋了8年沒有用,對這種浪費的工程有沒有考核、事後追究機制?柯文哲說「你今天竟然好意思跟我討錢,我都沒有追究你失職咧!」

針對12年國教的問題,柯文哲昨日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勸馬總統聽一下民意,OK?選舉輸成這樣,連阿米巴(變形蟲)被電一下都會調整方向,(馬政府)你連阿米巴的能力都沒有,12年國教被K成這樣,簡直是勇氣可嘉。」

柯文哲上午也說,阿米巴被電到還會趕快改變方向,12年國教不是國民黨大敗原因嗎?他說12年國教是國民黨損失中間選票很大的原因,「都已經失敗一次了為什麼還要跟民意對幹?」媒體問會不會再跟吳思華面對面溝通?柯文哲說也不用他跟吳思華說,「他(指吳)每天看電視也知道」。
柯P專訪/楊實秋自爆遭黨處分 勸柯文哲檢討「買票式補貼

2014/12/31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全世界沒有像台灣這種補貼!」台北市長柯文哲昨(30)日上三立《新台灣加油》節目接受專訪時,前國民黨議員楊實秋指出,台北市有兩種不合理的補貼,一是每年固定25億元、油價大跌也沒減少的公車補貼經費,二是讓一年預算增加58億的路平專案,建議全面檢討這種「一概補貼」的政策。柯文哲聽完也認為「不分青紅皂白的補貼」是不對的,必須要管制。
其實很多假補貼之名,事實上進入了特定人士的口袋」擔任了將近20年台北市議員、被網友封為「國民黨清流」的楊實秋表示,當初公車票價的補貼,是根據140元油價所訂定,如今石油價格已經跌到60元(北海布蘭特原油),希望柯文哲想想「現在還要每年補貼25億嗎?」
另外當年台北市議會討論「路平專案」,楊實秋也因為阻擋此案預算,慘遭國民黨黨紀處分,他解釋「(當時)路平專案他從每平方米200塊錢變成910塊錢,不是1倍、不是2倍、不是3倍,是4.6倍,那一年的預算增加了58億!」

楊實秋更爆料,當時每平方米200元的路平專案,就有議員在裡面搞鬼了,北市議員跟北市府官員勾結,讓台北市議會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檢調搜索,現在每平方米910元利潤更引人遐想。他認為,假如每平方米從200元變400元,「每一年路平專案我們以60億來計算的話,你可以省掉40億!這40億就可以來做照顧弱勢的、照顧清寒的(人)」。
見過許多不合理的預算,楊實秋痛批「全世界沒有像台灣這種補貼,反正就是全面性的、不分貧富,這種事非常荒唐、買票式的補貼。」如今柯文哲當上市長,他希望能全面檢討這種「一概補貼」的政策。柯文哲也認為「不分青紅皂白的補貼」是不對的,必須要管制。

****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首度接受電視節目專訪,選擇了三立《新台灣加油》節目,暢談上任6天以來的點點滴滴,現場來賓也依照自身專業給予建議。被網友封為「國民黨清流」的前台北市議員楊實秋,就提醒柯文哲未來要注意「土地徵收」,因為這些案件利潤都飆破上億,成為兩黨最愛關說的事情之一,但徵收在法律上卻「找不到瑕疵」。楊實秋,新台灣加油
↑國民黨市議員楊實秋。
楊實秋擔任過5屆、將近20年的台北市議員,任內也積極追查美河市、雙子星等弊案,今年卻意外連任失利。楊實秋指出,例如高灘地、整治河川等名目的土地徵收,根據大法官會議第400號解釋完全合法,從公平性來卻看並不公平;但因為利潤高達上億,兩黨都在搞,他從民國89年開始擋這個案子,擋到103年他連任失利都擋不住。
因此楊實秋提醒柯文哲,將來編列預算時,可以聽聽看工務局新工處的意見和看法,他們常常接觸這些案子,兩黨都想要關說,「土地這一塊是讓你法律上找不到瑕疵」,特別拜託柯文哲一定要注意。


----


國民黨是這樣治國的,不同流合污的就被祭以黨紀,難怪國民黨的人這麼團結,轉貼自ppt

「全世界沒有像台灣這種補貼!」台北市長柯文哲昨(30)日上三立 《新台灣加油》節目接受專訪時,前國民黨議員楊實秋指出,台北市有兩種 不合理的補貼,一是每年固定25億元、油價大跌也沒減少的公車補貼經費, 二是讓一年預算增加58億的路平專案,建議全面檢討這種「一概補貼」的政策 。柯文哲聽完也認為「不分青紅皂白的補貼」是不對的,必須要管制。 柯P專訪Live線上直播網址:http://www.setn.com/Online.aspx?URN=yY9qNh5Gyuw 楊實秋勸柯文哲 「其實很多假補貼之名,事實上進入了特定人士的口袋」擔任了將近20年台北市 議員、被網友封為「國民黨清流」的楊實秋表示,當初公車票價的補貼,是根據 140元油價所訂定,如今石油價格已經跌到60元(北海布蘭特原油),希望柯文哲 想想「現在還要每年補貼25億嗎?」 另外當年台北市議會討論「路平專案」,楊實秋也因為阻擋此案預算,慘遭國民黨 黨紀處分,他解釋「(當時)路平專案他從每平方米200塊錢變成910塊錢,不是1倍 、不是2倍、不是3倍,是4.6倍,那一年的預算增加了58億!」 楊實秋勸柯文哲 楊實秋更爆料,當時每平方米200元的路平專案,就有議員在裡面搞鬼了,北市議 員跟北市府官員勾結,讓台北市議會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檢調搜索,現在每平方米 910元利潤更引人遐想。他認為,假如每平方米從200元變400元,「每一年路平專案 我們以60億來計算的話,你可以省掉40億!這40億就可以來做照顧弱勢的、照顧 清寒的(人)」。 見過許多不合理的預算,楊實秋痛批「全世界沒有像台灣這種補貼,反正就是全面 性的、不分貧富,這種事非常荒唐、買票式的補貼。」如今柯文哲當上市長,他希 望能全面檢討這種「一概補貼」的政策。柯文哲也認為「不分青紅皂白的補貼」是 不對的,必須要管制。

----


柯文哲今(31)日下午視察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聽取簡報後,對缺額高達24%直呼不可思議,很難理解在這麼離譜的缺額下要怎麼運作,另外,救護車也有濫用、收費標準不明確的狀況,他說政府要勇敢的講出SOP、對與錯,而不是模糊的勸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視察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聽取10分鐘的簡報,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消防局的人員缺額竟高達24%,正式的編制是2063人,目前編制只有1580人,實編人數76%,很難理解一個單位缺額24%怎麼運作,「我滿驚訝的」。

柯文哲接著指出,還有排班制度問題,排班表應有效運作,而不是只作表面功夫,人員可以更有彈性的使用,他說警察局也有缺額,但沒有消防局這麼離譜,這麼辛苦的工作,大家不是很想做,所以警消缺額都很多,這不是單靠台北市政府就可以解決的,警政署及消防署要對此問題好好思考。

有關救護車的收費標準,柯文哲查了過去5年救護車的使用量,有明顯的上升,但台北人口沒有增加,表示救護車有濫用的情形,而政府不敢勇敢的跟民眾說不可以濫用,使用標準很模糊,都是用勸導的,他認為這要很明確,若有緊急事故,使用救護車很合理,但把救護車當計程車用,當然要收費,所以收費標準要訂清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叫救護車、要不要收費,這些都要加以宣導,政府要勇敢的講出SOP、對與錯,而不是模糊的勸導,這樣不是辦法。

how the auto industry has recalled more cars than ever before and is intensely focused on neglected safety issues

Today’s New York Times’ lead story focuses on how the auto industry has recalled more cars than ever before and is intensely focused on neglected safety issues. But the article fails to mention the biggest reason why: class action lawsuits, including one against General Motors demanding more than $10 billion for ignition-switch defects that have claimed at least 29 lives. Why didn't the Times acknowledge thi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publican-controlled Congress is committed to making it harder to file such class actions in the future?

蘋論:再不放扁有違人道


天底下就真有被經濟學人嘲笑這麼笨的元首...
居然在 2015年 伊始便丟人現眼 ! 台灣藍綠和解堪虞~
或許這正是他想要的?


蘋論:妾身千萬難


 
昨天法務部以手續來不及完備為由,決定不放陳水扁回家跨年,能否保外就醫要等1月5日「再議」。
法務部說過多次,只要醫療小組經專業鑑定認為扁必須保外就醫,就會讓扁回家治療。但是台北榮總醫療小組早已做出扁應該就醫的專業鑑定;新組成的醫療團隊也認定扁應保外就醫,法務部竟食言毀諾,拒絕元旦前釋扁,要等到5日才「再議」。再議者再說是也,是句官僚主義的推延之詞。
再什麼議呢?再組一個醫療小組去檢驗扁的病情嗎?台大、榮總和最新的醫療小組都已確定扁的病情,還有問題嗎?法務部這次應該找中國醫療小組來鑑定扁,保證報告是扁健康無比,裝病裝死,關死他都不為過。法務部要不一開始就找中國醫生來鑑定扁的病情,要不就按台灣醫生的結論去做。現在台灣醫生一致認為扁應回家就醫,法務部很不甘願,只能刁難拖延,耍這種官僚氣息的日後「再議」。
我們理解扁以總統之尊涉及貪瀆案的嚴重性,也痛恨他家人的貪財不眨眼,如果他沒病是不可能同意他保外就醫的。但是他目前的諸多病情經醫師一再確認,不讓他保外就醫有違人道,也牴觸聯合國人權公約,會受國際譴責。此外,台灣深受藍綠對立及認同撕裂之苦,釋扁可以緩和藍綠矛盾,彌合政治分裂,對台灣的政治和社會的穩定都有利無害。 

馬做法小鼻子小眼

這固然是有關情理法,也是重大的政治事件。馬及法務部明知扁必然即將保外就醫,那就俐落大方地處置之,不要小鼻子小眼,不放不行,放又不甘心,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簡直貽笑大方了。 





南方朔:素人平民政治 VS.官僚政治

素人平民政治 VS.官僚政治
2014-12-31 17:24
[完整介紹]
作家、詩人、評論家及新聞工作者、民報總主筆
素人平民政治 VS.官僚政治
國民黨的官僚主義已經很久了,它的積弊無能日益嚴重,台灣已需要改變,一個素人醫生出來當首長的台北市長,以全新的透明作風替政治注入新血,這等於是替官僚主義治病。(記者黃謙賢攝、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以前的政治是官僚主導的政治,由於它的主體是官僚,甚至是官僚背後的政黨,所以當然有許多積弊,人們被官僚政治同化已久,對它已習慣,而缺乏了反省的能力。
事實上,官僚政治是很有問題的:
(一)任何一個社會,政府永遠是最大的購買者。小到原子筆和咖啡茶葉,大到政府的採購及各種契約,政府經手的金錢每年都幾百幾千億,因而政府有無數藏污納垢的空間,為了隱藏這些污垢,官僚體系已習慣以業務機密為名,躲在暗處上下其手。德國思想家韋伯就說過:「機密,乃是官僚體制最厲害的發明。」
(二)官僚體系有極大的行政裁量權及調控權。一件事辦與不辦,或者要怎麼辦,都是官僚說了算。因而官僚遂有了自由裁量的空間,於是有了大大小小各種特權。當政府睜隻眼,人民就不會作奸犯科,當政府閉隻眼,就違建橫行,小奸小壞四起。
(三)官僚體系和政黨利益經常合成一體,刻意做出浪費,會去做無益的工程,偷工減料,台灣充斥著蚊子建築物,以及為了拼政績而作的大工程,這種制度性的浪費,以及為了照顧自己人而作的無必要工程極多。
(四)官僚作事,經常只考慮自己的方便,而不管對人民是否方便。因而程序繁瑣,造成極大的擾民。
(五)台灣長期以來早已形成頑固的官本位習慣,上述弊端早已積重難改,官僚體系的小官並非不知道,但他們官小言輕,請了也沒用,至於大官首長,他們泡在官僚體系裡已久,對這些弊端已經習以為常而無感。
這時候,一個素人性格,而且主觀意志極強的行政首長出現,他的一些想法,就會對官僚體系造成極大的刺激。現在柯文哲已經上任,他一上台就拆除無用的工程,並表示將會政治透明,他的作風也毫無僚氣。雖然我們還看不到他的行事風格,但他上任的許多表現,的確已很接近庶民,與官僚政治大不相同。所以我對他的表現打了很高的評價。我相信他如果堅持初衷,往透明、非官僚、節約有效的方向努力,一定可以帶動出全台灣的改革。今天世界各國,論進步有效率、不貪污,北歐的丹麥排名第一,北歐的芬蘭第三,瑞典第四,挪威第五。最近我讀過北歐的研究報導,就發現北歐這四國,人口總和還沒有台灣多,但透明、不貪腐、不浪費,以及產業競爭力,都是全球排名前面。北歐的經驗證明了:
(1)當政府透明,黑箱就無法存在,特權、貪腐、浪費、僚氣等壞習慣就會消失。政府自然會有效率。
(2)當政府透明,官僚主義的反生產性就會改變,官吏的政治生產力就會被激發,形成創意政府、活力政府,並帶動出民間和企業的活力和創意。近年來,我一直注意北歐國家的活力來源,他們在電子、傳統產業的升級,以及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甚至青年創業的鼓勵上均非常傑出,我就發現它們政府的生產力乃是主因。今天台灣經濟惡化,政府缺乏了生產力,難辭其咎。
也正因此,我對素人柯文哲當台北市長,的確寄予厚望。國民黨的官僚主義已經很久了,它的積弊無能日益嚴重,台灣已需要改變,一個素人醫生出來當首長的台北市長,以全新的透明作風替政治注入新血,這等於是替官僚主義治病。台灣政治之病,就從台北的治療開始!

年度十大消費新聞(消基會)

今年消費爭議、黑心商品仍紛擾,消基會今公布年度十大消費新聞,其中第一名就是引發全民關注的「黑心油風波」,其次則是「高鐵財務爛攤和故障頻傳」、「eTag上路出包不斷」。消基會也選出年度最該檢討單位金酸莓獎,衛生福利部因業管的食安案件不斷奪下,連同高雄、彰化縣、台南市政府衛生局也共同並列。
 
消基會公布年度十大消費新聞包含,「黑心油風波影響,一年二修食安法」、「高鐵財務爛攤子,行政院通過接管高鐵條款」、「eTag全面上路出包不斷」、「北市府委託消基會狀告胖達人假天然麵包案」、「醫美糾紛日增,消基會主張屬商業行為納消保法規範」。
 
另「油價跌破3字頭,電價不降惹議」、「台鐵228史上最嚴重誤點」、「垃圾食品廣告,兒少頻道將禁播」、「健保補充保費上路引發檢討」、「成本對半砍、嬰兒奶粉硬不降」也都入榜。
 
另今也公佈需檢討單位,除衛福部獲金酸莓獎,交通部則獲銀酸莓獎,至於揭發黑心油風波的屏東老農消基會則頒榮譽志工證給予肯定。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表示,今年食安風波引發社會震驚關注,希望有關單位能夠痛定思痛,落實執法。(朱正庭/台北報導)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管碧玲: 交通部應速協助計程車業者跟新的資訊服務競爭

管碧玲 (kuanbiling)
面對Uber衝擊,交通部應速協助計程車業者跟新的資訊服務競爭
Uber以全球都會區為目標的交通服務,在高速網路與智慧行動通訊時代浪潮下,短短四年已在各國掀起對傳統個人運輸服務的衝擊與挑戰。這是交通部門必須面對的發展,單純以現行法令圍堵或威嚇,短期或許可以阻卻,但長遠來看,難以阻擋網路時代的浪潮。
我認為更開放、彈性的計程車表(計費器)是一個契機,可惜交通部缺乏想像和效率。
長久以來,計程車表因為涉及費率、計程與計時,需依照政府核定府率、由標準局認證度量準確。但在網路時代,費率與度量都可以被更精準的GPS及智慧設備取代,交通部應該趕快做的,就是藉由計費器標準的建立及開放,架構一個網路平台,推動相關產業和計程車業者的網路化、智慧化,並以更安全、準確、聰明的方式服務民眾,並同時展開修法配套。
這樣的機會近在眼前,但也可能迅速溜走。由於eTag衍生計程車行駛國道的計費問題,2013年12月27日,交通部長公開承諾「半年全面更換新式計程車計費表」,我在2014年4月14日質詢時就預測,部長一定跳票(http://youtu.be/Uo0yokQf6b0)。那天葉部長說『半年內有一個簡易的計程車收費(表)…簡易的收費(表)運研所有在研發』;路政司長也說『六月把規範定下來,後半年輔導表商上市…年底結案前上市販賣』。
果然,今天是2014年最後一天了,不但部長說的新式計程車計費表沒半個影子,連簡易計費表都是空話。交通部這幾個月把力氣都花在鼓吹高鐵要破產,計程車表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如此的效率和守舊的心態,如何能在網路時代協助計程車業者跟新的資訊服務競爭?又如何期待交通部有創意和想像,能順勢推動新的交通運輸產業發展?
站在保護更廣大的民眾安全、個資保護,以及傳統計程車業者生計的考量,我並不贊成Uber目前的經營方式,尤其這兩天Uber揚言發動網路聲援後,Uber以借道用戶APP之便發動郵件攻勢,我的國會辦公室信箱目前為止收到七、八十封的郵件,這樣的行為也有用戶認為並不可取。但我也要呼籲交通部,Uber帶來的是不可迴避的挑戰,「計程車計費表」和「交通資訊服務雲」要儘速在此一時勢下提出有想像力和有效率的因應,機會一旦流失,網路的力量將迅速淹沒舊時代舊思維。

柯文哲:上網公布226戶涉及公共安全的違建名單,市政會議就是處理衝突跟協調;交給長官的公文應是「交考­卷」而非「出考卷」



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表示,將上網公布226戶違建名單,涉及公共安全的,請於3月20日前自行處理,若無法改善,就直接拆,市議員也不用來關說,從現在開始也不要再蓋新的違建,一建就拆。
新頭殼newtalk2014.12.30 劉奕霆/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30)日上午舉行上任後第一次市政會議。柯文哲說,新的時代新的方法,市政會議會把每週在市長室討論的新的規章、規範宣讀一遍、確定一遍,有意見就舉手表達,沒有就公共上網;另外,柯文哲認為市政會議不是討論用,議程中的討論事項應該在前一天晚上透過Line發送給大家,如果有超越局處需要協調、有衝突的才拿到市政會議上處理,「剩下的你們自己處理掉」。

柯文哲上任後舉行第一次市政會議。柯文哲在聽完研考會主委陳銘薰5分多鐘的討論事項報告後表示,他會請秘書長將來在市政會議上列出規範,因為新的時代、新的方法,市政會議會把每週在市長室討論的新的規章、規範宣讀一遍、確定一遍,有意見就舉手表達,沒有就公共上網。

柯文哲也說,將來會把內部操作用的「內規」全部公告到網站上,他的態度是「依法行事、依法不依人」,所有規定都在網站上,就照規定走。他也舉例說將來局處長有出缺的時候要怎麼遴選,事實上他也已經針對這次局處首長遴選遭遇到的困難,修改遴選辦法,未來就按照職務選,再加上一個市長指定的人,不要再用召集人挑遴選委員的方式,不然都是召集人自己的人。

另外,未來副局長、專門委員、科長等人要怎麼選,也會請研考會寫新的法令,再拿出來大家都確定一遍。

最後,柯文哲說開會是鼓掌跟蓋章用,不是討論;他認為議程中的討論事項應該在前一天晚上透過Line發送給大家;還有討論的事項太多,「超過人類大腦的負荷程度」他希望每個局處長都是獨立作戰的個體,市政會議就是處理衝突跟協調,那才要拿到大會上,不然各局處在自己底下自己解決就好,柯文哲強調,「超越局處需要協調的,有衝突才拿到這裡處理,剩下的你們自己處理掉」。



專訪/公文出包 柯文哲:下次沒先看過一遍「試試看」

Published on Dec 26, 2014
記者劉康彥/專訪
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的市長柯文哲,26日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獨家專訪。­途中,辦公室主任蔡壁如手持一份公文進入,柯借題發揮,強調交給長官的公文應是「交考­卷」而非「出考卷」,並透露自己上午K了人事室員工一頓,還警告對方,下次交公文上來­「如果自己沒有先看一遍,你試試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Z88gPTo4I

新聞全文: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27/...

記者劉康彥/專訪
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的市長柯文哲,26日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獨家專訪。途中,辦公室主任蔡壁如手持一份公文進入,柯借題發揮,強調交給長官的公文應是「交考卷」而非「出考卷」,並透露自己上午K了人事室員工一頓,還警告對方,下次交公文上來「如果自己沒有先看一遍,你試試看」。
柯文哲得力助手、前台大葉克膜團隊組長蔡壁如,選後受邀擔任市長辦公室主任,由於柯行程滿檔,她只好冒著頭皮打斷專訪,請他親簽公文。
記者好奇詢問蔡壁如是否習慣新工作,只見她笑而不答,反倒是老長官柯文哲在旁插話,形容她的工作就是「每天講故事給大家聽」(指分享過往與柯文哲互動的模式與經驗)。

柯文哲自爆,人事室員工26日上午送公文到辦公室,卻被他「痛罵一頓」。他指出,公文一送上來,很明顯就是某個職缺欄「空了一格」,員工見狀急忙拿筆填寫,柯不留情面當場質問:「你是交考卷還是出考卷?」、「交上來之前自己有沒有看一遍?」

柯解釋,所謂「交考卷」指的是認真完成試題給老師改,「出考卷」則是考驗「柯文哲有沒有認真看我的公文」,加上該員工坦言沒有事先詳查,柯一度嚴詞訓斥:「下一次再交公文上來,自己沒有先看一遍你試試看」。

記者追問柯文哲,究竟是以「屬下」還是「夥伴」看待市府成員?柯語氣平淡,表示「都有吧」,但他也承認「人才有人才的用法,奴才有奴才的用法,你當人才我就把你當人才看,你要當奴才我就把你當奴才管」,還強調「如果有一天,我要盯著你看,你就要忍受一下甚麼叫酷吏!」

柯文哲舉例,目前允許各局處自行發布新聞,如果覺得需要長官「背書」的,就送上來,如果沒有知會長官自己發新聞,「那就是你自己負責」。整體而言,柯希望部下是獨立個體、不要凡事請示,他開玩笑說,「凡事請示也會被我罵,自己要想辦法。」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國營事業轉民營背後財團無形的手

民營化還是財團化?國營事業轉民營背後無形的手

人氣指數: 900
友善列印版本
年關將近,國營事業的年終獎金成為民眾的話題焦點。在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刻,中油對油價的調幅並不符合國人期待,又傳出員工可領取高額年終,令辛苦工作的勞工們氣憤不平。每當談及國營事業時,人們常持有低效率、員工績效差、價格跟不上市場等負面評價,中油也遭受此類批評。自2000年起,台塑石化開始量產,中油面臨競爭,但每年仍能維持一定的盈餘。每當國際油價波動,政府為穩定物價,時常要求中油抑制油價漲幅。面對市場競爭與凍漲所犧牲的獲利,中油公司的財務表現漸趨不理想。
中油在高雄的煉油廠。(來源:高雄市政府都發局網站)
政府在面對中油的困境,提出的因應方案,是透過釋股來民營化,讓投資人挹注資金去彌補虧損。營運不善的國營企業民營化,藉由市場競爭來提高績效與服務品質,聽起來是滿正當的一件事。但是在了解國營事業史與政府管理的績效後,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民營化的利與弊。
國營專賣制度:台灣被人掌握的經濟命脈
1897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首倡鴉片專賣制,這是台灣國營事業的濫觴。隨後新式工業開始在台灣建立,日本人將專賣的項目擴大到10項。台灣總督府所建立的工業生產與專賣制度,目的是確保穩定的財源與榨取物產,但在政府的控管與經營下,各種民生與工業製品在台灣的產量與價格均維持在充足的水平。
在日本投降之後,台灣依照麥克阿瑟將軍的指令,交由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來代管。日本人在台灣留下的國營企業與私人公司,全部由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當時的台灣有統一的鐵路與通訊系統、產能豐沛的工廠與田野、便利的電力與水利設施,以及管理嚴謹的專賣產業。這座富庶的島嶼,很不幸的交由貪官汙吏給治理。出任行政長官公署的各部長的國民黨高官們,利用其影響力,私吞農工業成品,再走私到中國大陸或在台灣本地以高價販售,賺取暴利。
以礦業為例,政府規定礦產要透過政府的工礦處買賣,台灣的煤礦商希望能簽訂合約,以確保一定比率的利潤。但陳儀的親信立刻用賤價把礦產售給其他政府部門,營造出虛構的交易價格,再付給依照比率計算的極低利潤給台灣人。政府再設法偷運這些煤礦到上海以高價出售,獲取其中的價差。
類似的經濟剝削事件層出不窮。中國官員組織國家資源委員會,與私人財團共同將日人留下的重要產業如發電廠、糖廠、化肥廠、紙廠、鹽場等全部網羅。台灣的產業在經過「中國式經營」後,產值急遽萎縮,工業產出也沒有帶給台灣人好處,全都肥了國民黨官員。依據當時聯合國救濟總署的統計,以1937年的物價指數為基價100,日本投降不久的1945年11月是3323,但在國府統治2年後的1947年1月已高漲至21058。製造業在戰前雇用約四到五萬人,然而戰後兩年內卻雇用不到五千人。而台灣最著名的製糖工業,在政府的剝削政策影響下,其產量也大幅減少:從1939年的140萬噸銳減成1947年的3萬噸,差不多是清治時期的產量。(註1)
披著民營外皮的獨佔財閥
國民政府在國營產業的作為,讓戰後台灣的生產水準衰退半世紀,進而引發社會動盪。數十年後,台灣的工業在美援與重新建設後已逐漸恢復。約1990年代起,國營事業開始轉為民營。但在複雜的管理與經濟術語堆疊下,大眾難以深入了解這些民營化企業的成效。政府與財團頻頻推促民營化腳步,勤奮的反而啟人疑竇。我們來看實際的案例:中鋼公司。
在1989年行政院公布的「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中,中鋼是第一波優先對象之一,並在同年4月開始釋股,直到1995年完成民營化。民營化後,中鋼的獲利與營運皆穩定成長,但實際上已成為財團的俎上肉。當中鋼正準備進行第六次釋股時,原本由外商美林證券簽約經銷,但在前一年立法院與經濟聯席會卻突然決議要轉為國內券商經銷,對象是威京集團的京華證券。這家券商才剛利用承銷之便,取得特定人出席股東會委託書,控制了中工與中石化兩家的經營權。
國營會後與京華證券簽約,欲將中鋼的25%股票全部釋出,扣除保留給給員工的股數,剩下的部分僅28%開放給大眾,其餘72%均交由特定對象銷售。也就是說,京華證券可循中石化模式再次掌握中鋼的股權,而當時中工與中石化在被財團掌握之後,員工裁員與減薪的事件才發生不久。
為了避免慘劇再次發生,工會動員群眾抗爭,並在中鋼老總趙耀東先生的奔走下,最後由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提出質詢,引起社會關注。最後在各界的輿論壓力下,迫使經濟部將72%的股份改為一般大眾優先承購。(註2)
民營化利弊的省思
或許會有人指出,中鋼公司在民營化後績效表現不差,為何中油就不能民營化?筆者認為,將中油與其他國營事業如中鋼、中華電信等一併比較,不能充份反應出現實。中油公司時常得負擔政府的政策性任務,配合物價來調整油價,其餘國營企業較少有負擔此任務。因此,中油公司若以民間企業的標準比較,營運績效必然無法完全發揮。
當股份為民間投資人掌握時,獲利至上的營運方針將成為民營公司的首要,政策的配合就不會是公司董事所優先考量。於是,當面臨國際油價的浮動,以獲利為目標的企業必然會跟著調升油價,如此一來苦的還是老百姓。
近年來中共不斷透過經濟統戰,以商逼政的企圖已十分明顯,不論是服貿或者自經區,馬政府想大開台灣之門來迎接中國資本的表現歷歷在目。不禁讓人聯想到半世紀前被財團與貪官運往中國大陸「反共救國」的產品,造成台灣島內民生與經濟制度的崩潰。考量到外國資本入主民生產業帶來的衝擊,其持股的比例與管制條例必須妥善規劃。
參考險遭財團壟斷的中鋼之案例,影響民生巨大的中油公司,其民營化應當有健全的配套措施與管制,釋股的程序必須要謹慎。從2008年蔡衍明入主中時的經驗,時至今日我們不難發現,被財團與中資主掌的媒體集團表現是如何的失能。同樣的事件發生在攸關民生的中油、台電上,顯然是弊大於利。
提升國營事業的績效,民營化並非萬靈丹。中油公司所遭遇的批評,其實可以透過各種方案改善。如將油價成本透明化,讓民眾了解油價漲跌的原因;徹底執行考績,以杜絕空領高薪並提升效率;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節省成本並落實企業化管理。倘若經各界評估,民營化勢在必行,也應該經過完善的說明會與制度,讓社會大眾能清楚了解民營化的流程,防範官商勾結對社會造成的危害。

註1:此處的數據主要參考為吳聰敏先生的研究<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link is external)>。以及葛智超《被出賣的台灣》一書。關於台灣糖業遭受的國民政府的剝削,可參考吳聰敏先生另一篇研究<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link is external)>第4章。
註2:詳細的數據參考<中油民營化風險評估報告(摘要版)>
- See more at: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553#sthash.mXjJBjEB.dpuf

市立醫院回復社區醫院角色(選前政策 2014-10-17 )



選前政策

政策大轉彎 柯文哲打破市立醫院回復社區醫院角色

記者朱蒲青/台北報導 2014-10-17

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今(17)日推出「貼心的醫療」,柯文哲表示,他今天做一個很重要的宣示,就是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回復到社區醫院的角色,這是完全打破當年馬英九市長企圖把整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為醫學中心的概念,是政策的大轉彎。

柯文哲認為市立聯合醫院的角色,應該是更貼近民間醫療需要,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成為醫學中心。柯文哲表示醫療還是個體系,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中間還是有一大塊,醫療體系不應當只有上述兩種角色,還是要建立個完整的體系。柯文哲認為他的目標相當清楚,市立聯合醫院要回復社區醫院的角色,重建整個台北市的醫療體系。

他如果當市長,最有把握的是整個台北市醫療照顧系統會改進,他本身在台大醫院工作將近30年,對於整個醫療體系相當熟悉,也知道整個醫療體系應該要怎麼做才會更方便、更有效。

柯文哲說,今天他主要討論的是市立聯合醫院功能,開始推廣社會福利企業,柯文哲表示他曾經參觀一些安養院、老人銀髮族的照護中心,他認為最需要獲得解決的是,當這些老人有醫療需求的時候,要怎麼後送?因此,柯文哲希望市立聯合醫院,變成社區照護中心系統的後送跟支應系統,讓這些銀髮族的照護中心、托育中心,具有良好的後送照應系統。

柯文哲表示,依他個人在台大醫院的經驗,於台大加護病房擔任主任的時候,統計過近五年數字,大概10%的病人耗掉50%的加護病房資源,根據台大同事在金山醫院的經驗,大概6%的病人用掉50%的健保資源,換句話說,醫療人口的使用極端不平均,很少數的一部分人,用掉大多數人的醫療資源,事實上,若要讓醫療體系更有效的被應用,少數人應該做個案管理。

柯文哲認為,以他在台大醫院的經驗,一般內科病房出院以後的病人,一個月內在入院的機率大概是20%,當時他在臺大醫院就設立「高風險在入院病人」的個案管理系統,成效非常好,也曾發表在國際醫療雜誌。將來,柯文哲將在市立聯合醫院推廣這種制度,將進進出出的病人跟病房系統做連結,有需要時,病人可以很容易住院,好的時候,病人便可以出院。柯文哲表示很多病人,為什麼現今住院以後不想出院,柯文哲認為,因為病人發現有問題的時候,卻住不進來,且會被送到急診或是其他區。因此,若是將病人納入個案管理系統,使病人可以很方便的住院,也就比較有意願容易出院,柯文哲表示他在台大醫院有試辦過一段期間,成效不錯。

柯文哲表示,做為醫學中心,所有的科目都必須要有,所以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對市立聯合醫院來說,若某家醫院發展特色專科,因為規模小,領域小,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的資源,可以將它發展如醫學中心的水準。柯文哲認為台北市大多的民眾,不管大病或小病,都跑醫學中心,讓整個醫學中心變成超級大門診。

柯文哲表示,將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某個醫學領域、某個醫院或醫師,致力於發展到醫學中心的水準,當然,柯文哲認為不可能所有的科別都可以如此,必須要針對個別醫師的專長或特殊能力。「有時候看醫生,是找菩薩不是找廟」,柯文哲認為比較特別好的醫生,必須給他足夠的資源,讓醫生能力可以達到醫學中心的水準,民眾在某些疾病需要照護時,就不用跑到醫學中心,增加醫學中心的負擔。

柯文哲表示,台灣是電腦王國,資訊產業在整個醫療體系運用的還不夠徹底,事實上,他以前在台大醫院7D病房,大概是全台大醫院最電子化的病房,且錢用的不多,效率相當高。基於過去的經驗,柯文哲表示他將加速整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智慧醫療的引進,至少在病房管理系統,透過電子化,讓它有效率。

柯文哲認為,市立聯合醫院的角色,應該是更貼近民間醫療需要,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成為醫學中心。柯文哲表示,醫療還是個體系,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中間還是有一大塊,醫療體系不應當只有上述兩種角色,還是要建立個完整的體系。柯文哲認為他的目標相當清楚,市立聯合醫院要回復社區醫院的角色,重建整個台北市的醫療體系。

思考台灣用水問題


全面思考水問題
不是想幫工業用水說話,工業用水當然有不正義問題。
但是必須要說,在全部水庫、攔河堰蓄水,工業用水只佔用水總量的10%,全部停供,拿來給70%農業也不夠。
工業用水更嚴重是,另一半需水靠抽地下水,越限制它水庫取水,它越去打深井取地下水。
要求節制工業用水,算是正義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在總水量有限下,保護濕地、埤塘,要求回歸多元保水,分散蓄水的作法,才是解決缺水之道。
在淤積無水的泥庫裡爭水源,就算爭贏排優先,也是無水可施。
別讓議題落入兩造相爭的打稻草人,落入政府怠惰之計,就算限制工業用水消民怨,卻無解用水危機。而是此時,應該要求政府全面正視森林保水、埤塘蓄水問題,別再一年混過一年。

鈔票沒顏色(江春男)。 蘋論:大貪若廉,豬仔綠議員與黑金國民黨

蘋論:大貪若廉

 
民進黨才恢復元氣,就立刻露出貪婪的面目,在議長選舉中拿錢跑票,使民眾好不容易對他恢復一點信心,又灰心失望。民進黨啊,你們的貪婪難道不能有點耐心,等後年選上總統再大貪特貪,現在就等不及貪,後年大選誰還敢投你們一票?又便宜了國民黨。小不忍則亂大謀,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真是群沒出息的東西!
貪要貪得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者要在人們想不到的時間貪,像扁馬行政當局都在第二任開動貪污壯舉,太過招搖,智者不取。要在別人還在觀風之時,祕密貪污,神不知鬼不覺。高明的貪污要「大貪若廉」、像是無時無刻見人就說:「我這輩子最恨貪污」云云。很耳熟是吧?林益世被捕時大聲說的。地利者就是在什麼地點貪污。像在議長選舉場地跑票洩露貪污就很不智,誰都睜大眼睛在看,此時此地貪污跑票豈非白痴?笨就不要貪,貪就不能笨,又笨又貪不抓你抓誰? 

綠跑票讓選民失望

貪污貪到人和乃最高境界。付錢的大悅、白手套大悅、反貪的大悅、自己人也大悅;簡直就是天不叫你貪,萬古如長夜。這工夫不容易,一要慷慨捨得,雨露均霑,而且出手闊綽,不可刻薄寡恩;二要順水推舟,不可強人所難,以免得罪人而遭報復;三要口風奇緊,打死不招。於是無論調查局、政風處、廉政署都把你當哥兒們、當兄弟,你不貪他們還覺得對你不起,此之謂貪污之神的最高境界也。
議長選舉為什麼要花大錢買票?因為他具有分配財源的權力,工程款、回扣、墊付款等等名目的錢,也由他優先入袋,不消一年,就能把買票的錢回收,以後的都是賺的純利。民進黨議員跑票用膝蓋想都知道被買掉了。國民黨政府應該大張旗鼓逮捕民進黨收錢議員,讓本來還沒擺到底的鐘擺在2016大選前提前擺到底,總統勝選還有機會。因為選民會想,選民進黨也一樣貪,還是選國民黨吧,至少國民黨候選人吃相好看些。 

歐美國會記名投票

我們主張議會表決重大議案和議會首長選舉,採「記名投票」制,才能確保議員不辜負選民所託,向選民負責。在歐美國會也都是如此。祕密投票適用於選民不受威脅的投票自主性,但代議士投票不是自主投票,而是代表選民投票,必須展示沒有背叛選民。 

鈔票沒顏色(江春男)


這次選舉,民進黨贏得太多,贏得有點心虛。想不到,接著議會選舉就發生大翻轉,國民黨獲得17席,民進黨僅得3席。尤其台南巿議會民進黨佔了絕對優勢,卻因買票疑雲,議長拱手讓給國民黨,賴清德氣得發抖。
賴清德這次得票率7成多,全國最高,議員也以29席比16席,選得太漂亮了,賴清德聲望一柱擎天,被稱為賴神,許多人期待他進軍2016。但是興奮沒幾天,劇情就急轉直下。台南那些跑票議員早已落袋為安,被稱為豬仔議員,似乎不以為意。
台灣的地方議會水準不高,成分很複雜,有案底的議長、副議長,不少於7成。議會是小型的喬家大院,議長要罩得住,不是靠理念,而是靠手腕,國民黨在這方面經驗豐富,民進黨火候未到,只能徒呼負負。
台南議會選舉時,突然莫名其妙地吵翻了天,其實是為掩護倒戈者,逃避亮票責任,特別推出的煙幕。傳言有高人幕後策劃,打探綠營內部矛盾,再分別以500萬至2000萬元的價碼綁標。賴神一時輕敵,被李全教扳倒,民進黨形象大受傷害。 

陳菊嚴密布局成功

其實,高雄巿議會比台南更難搞,前議長色彩強烈,對巿政大力杯葛,讓陳菊吃足苦頭,這次,陳菊嚴密布局,步步為營,不只在議會過半,而且拿下議長寶座,為民進黨留下紀錄。 

綠曾批藍動用黨紀

民進黨以前批判國民黨動用黨紀,現在自己祭出黨紀,卻振振有詞,說地方議會和立法院所適用的法條不同。這種說法有點牽強,應該吵出一個統一標準才行。
有趣的是,疑似跑票的議員,有幾位屬於一邊一國的成員,有人還在就職前專程跑到台中培德,向正在服刑的阿扁宣誓。
鈔票沒顏色,本質上超越藍綠,跑票與人格有關,和政黨旗幟無關,台南巿議會為公民社會補上了一課。 


蘋論:豬仔綠議員與黑金國民黨
 
地方議長選舉,泛綠陣營大跑票,民進黨與台聯黨氣得揚言要揪出跑票議員,開除黨籍。其實,真的敢跑票的議員,還會在乎黨籍嗎;更甚者,1年後就是總統與立委大選,這些地方議員可都是大選樁腳,黨紀真的走得下去嗎?這次好幾個在台南市跑票的民進黨議員,不早就是「跑票累犯」?4年前為了「顧全大局」才不予追究。
有人搞政治是為了下一次的選票,希望自己的理念想法能獲得多數選民的支持,獲得連任;但也有搞政治是為了鈔票,想以權牟私,逐利而居。賴清德這次在台南獲得史無前例的7成3選票,民進黨在台南形勢大好,但居然有5名民進黨議員公然跑票,這顯然不是因為選票,而是為了鈔票。它的「前金」與「後謝」到底是怎麼走?不可能毫無動靜。
法務部長只會恫嚇議員別亮票,地方檢調單位對此也默不作聲,這是為虎作倀,寬待了這群可能拿錢辦事的「豬仔議員」。 

法務部搞錯重點

沒錯,《地方制度法》的確規定地方議會議長由議員以「無記名」投票選出;不過該條文毫無罰則,而根據近年法院的實務見解,也多不認為議員亮票屬《刑法》第132條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秘密罪,多以無罪判決。幾十年來,這抱殘守缺的無記名投票,反成為地方議員被圍標綁樁的溫床。法務部長羅瑩雪不催促內政部修法補救,還聲言要釋憲解決院檢不同調的問題,完全搞錯重點,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朱立倫被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影射介入新北市議長選舉,朱隨即怒批這是「無的放矢」。其實,這位即將接任國民黨主席的新北市長也不用太氣,因為很多人都在好奇:一、台聯議員跑票根本是政治自殺,她為何要做呢?二、別的政黨都沒有,唯獨國民黨擁有豐厚黨產可以幫自己的黨主席消災解厄。三、國民黨是現在的執政黨,擁有指揮檢調的公權力。如果你是民進黨,你不會懷疑昔日同志到底是怎麼被「買」了嗎?
台灣有個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卻沒有任何政黨法制來作為政黨內部規範與政黨競爭的準則,才是這場地方議會選舉亂象的核心關鍵。 

對賣票不聞不問

法務部高檢署只對所謂的亮票行為全面蒐證,卻對可能的賣票行為不聞不問,這是圍魏救趙,為這場藏污納垢的選舉塗脂抹粉。

國寶與(幸福人壽「繳黨費,送保單),全民買單」


幸福人壽「繳黨費,送保單,全民買單」
保險安定基金昨天公告標售國寶人壽與幸福人壽,明年三月廿三日開標,至六月底幸福人壽淨值負二四五億元,國寶人壽淨值負三○一億元,因此,得標者承受國寶人壽與幸福人壽的資產負債,國庫還要支付數百億元,經濟日報估七百億元,自由時報估七百到八百億元。以七百億元計算,等於2300萬人平均每人要分擔約三千元,四口之家,每戶要負擔1萬2千元。
但是,為什麼當年國民黨營事業(幸福人壽)「繳黨費,送保單」的負債要全民買單,為何國寶人壽、幸福人壽炒樓炒房的虧損要全民買單?
2014-12-30
〔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金管會今年八月接管國寶與幸福人壽,兩家公司財務缺口續擴大,至今合計帳上淨值已攀抵負五四六億元。保險安定基金昨公布國寶與幸福公開標售事宜,預訂明年三月廿三日開標;據了解,此次標售比照國華,接手的買家將有廿年行政寬容措施,賠付金額應不會超越國華,估將高達七、八百億元。
金管會今年八月接管國寶與幸福人壽,當時國寶人壽的淨值為新台幣負二五二億元、幸福人壽淨值負二三九億元。根據兩家公司官網九月底的財報顯示,國寶淨值從六月底的負二五二億元擴大到負三○一億元,今年前九月稅後累計虧損廿二.三七億元;幸福人壽淨值則從六月底的負二三九億元擴大到負二四五億元,前九月累計虧損十四億元。
保險安定基金昨公布國寶與幸福公開標售事宜,區分三種標售方案,包括合併標售國寶跟幸福人壽、或是把國寶跟幸福分開獨立標售;至於鎖定的買家分為六類,包括壽險、產險、外商壽險、金控、銀行及非金融業的一般公司,預訂三月廿三日開標。
據了解,此次標售國寶跟幸福,幾乎比照國華,除了天價賠付金外,也將給承接的買家廿年的行政寬容期,也就是說,這廿年的時間,若得標者的RBC低於法定標準,保險局不會開罰,但期限一到必須恢復一般水準,藉此來增加國寶跟幸福的賣相。
  1. risk-based capital (RBC) requirements - Insurance Glossary

    www.irmi.com › ... › Terms › R
    risk-based capital (RBC) requirements. A method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Insurance Commissioners (NAIC)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amount ...

壽險業主管分析,國寶與幸福人壽目前帳面淨值達負五四六億元,接手買家必須先把淨值翻正,至少要投入不低於此金額,加上之後還得承擔跟彌補國寶和幸福未來虧損,勢必還得投入一筆錢;但依國寶跟幸福資產規模來看,應不會大於國華的賠付金額八八三億餘元,估計約在七、八百億元左右。
保險安定基金主管說,底價(賠付金)不會公布,必須等買家自己評估出價,至於兩壽險財務缺口續擴大,國寶主要是因責任準備金不足增加提存。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高鐵延長特許40年, 8000億利益給誰?

高鐵延長特許 8000億利益給誰?

2014-12-29
〔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交通部今日將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高鐵財改方案」,不僅要「延長高鐵特許四十年」、並「引進新股東」;但學者專家警告,延長特許期四十年,不僅破壞原BOT案的遊戲規則,多出的八千億龐大利益,到底要圖利誰?
  • 交通部宣稱如果高鐵財改方案未過,明年將破產,但專家點明高鐵早已轉虧為盈,而且淨值近九十億元,為何急推財改,質疑政府到底要圖利誰? (資料照)
    交通部宣稱如果高鐵財改方案未過,明年將破產,但專家點明高鐵早已轉虧為盈,而且淨值近九十億元,為何急推財改,質疑政府到底要圖利誰? (資料照)

賀陳旦質疑 財改幕後有黑手

前交通部政務次長、新任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賀陳旦受訪時更直言,交通部對高鐵的議題設定,感覺像是經過精心設計,讓人毛骨悚然,外界都想弄清楚政府透過這個手段,下一步到底是要分配龐大利益給誰?賀強調:「我感覺不像官方自己想出來的,倒像是商場上的大公司,殲滅對手、獵取經營權的橋段。」

綠營甲動力阻 防中資新股東

交通部長葉匡時急推高鐵財改案、要延長特許期,甚至揚言「財改不過、高鐵明年破產」;對於高鐵財改報告案,民進黨團發出甲級動員令,要先將財改案擋下,避免舊財團可能換來「中資」等新股東。
無黨籍立委陳雪生及部分國民黨立委則擬提案將財改案「兩階段化」,先優先處理高鐵減資、增資案,讓政府占高鐵股份超過四十一%、達主導地位;至於最受爭議的延長特許期四十年則擱置,以後再談。國民黨立委李鴻鈞、林國正昨晚也認同表示,將高鐵財改案「一刀切開」分兩部分,先處理財務,再慢慢討論延長特許期,較可行。
交通部送至立院的「高鐵延長特許期及未來財務改善方案」報告指出,高鐵為籌措興建資金發行特別股,迄今積欠股本三九二億元,股東前年陸續提訴,最快明年三月將官司三審定讞而引發特別股訴訟連鎖效應,高鐵若未財改,結果必是破產。

延長特許 破壞原BOT遊戲規則

交部建議,高鐵特許期延長四十年,折舊攤銷費用可由平均每年二三五億元降為一六四億元,年省七十一億元。省下的支出,四十億元要作減資後剩餘股本及增資的股東報酬;另約卅一億元,則將透過票價調降回饋旅客。
但第一銀行前董事長張兆順質疑,高鐵營運已轉虧為盈,去年三百六十一億營運收入減一百多億營運成本支出,已有穩定的兩百億收入現金流,以現階段來說是賺錢的。若延長四十年,以每年兩百億盈餘計算,等於把八千億營運現金流龐大利益送給財改後的股東,這筆利益如何分配?是否應全民共享,而不是落入少數人手裡。

學者抨擊 高鐵要倒是狼來了

淡江大學交管系教授張勝雄表示,任何企業投資都有風險,不能「投資就保證賺錢,風險都丟給政府負擔」,當初台灣高鐵聯盟以政府零出資、每年回饋稅前盈餘一成給政府,因而得標,現在不只跳票,政府還要負責入股、募資救高鐵,甚至還要延長特許四十年,根本違反當初BOT招標的遊戲規則。
張勝雄說,交通部的角色混淆更令人咋舌,至今高鐵並未對外宣稱面臨破產,交通部卻第一個跳出來告訴大家高鐵要倒了,他懷疑根本是「狼來了」。

小米——中國的“蘋果”?(Lex)

2014年12月17日 12:32 PM

Lex專欄:小米——中國的“蘋果”?

 

在軟件領域,如果一家企業成長足夠迅速,所有其他問題都會被原諒。
小米(Xiaomi)則將這一原則擴張到了硬件領域。在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之際,該公司在最新一輪融資中被估值400億美元。
周一,高德納(Gartner)公佈了智能手機市場的季度報告,遮不住小米亮眼的強勁增長。該公司占全球市場的份額超過5%,處於華為(Huawei)和聯想(Lenovo)之間,位居全球第四。三季度小米出貨量1600萬部,比去年同期增長1200萬部。在出貨量的增長上,只有蘋果(Apple)的800萬部與它最接近。
小米的盈利狀況也令人放心。上個月,《華爾街日報》(WSJ)曾報道過小米提交給銀行的數據,顯示去年小米實現了44億美元的銷售額、5.66億美元的凈利潤,今年盈利目標則接近10億美元。近13%的利潤率比銷量第一的生產商三星(Samsung)更高。(去年,三星在移動領域曾實現18%的利潤率,當時其銷售額也更高一些。)
小米的盈利狀況雖然很不錯,但盈利本身卻沒有那麽重要。當小米公開上市時,它將無需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而以上數字顯示,只要它願意,隨時可以上市。如果你能賣出很多手機,就具備盈利的能力,而許多企業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馬上就能想到摩托羅拉(Motorola)、黑莓(BlackBerry)和諾基亞(Nokia)。強勁的毛利足以證明盈利能力;在現在這樣的早期階段,小米的註意力更應該集中於投資,而不是凈利潤上。而巨額的估值要想站得住腳,就必須證明客戶會保持對小米的忠誠度。只有蘋果一家企業長時間做到了這一點,它憑借的是強大的品牌以及一整套服務,後者會提高顧客轉投別家的成本。
小米在中國人氣很高,擁有一款廣受歡迎的消息應用,還在投資於服務和內容。
上述所有因素,是否在低端市場替代產品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讓小米獲得了與蘋果一樣的用戶粘性?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經過幾個產品周期才能揭曉。如果是中國的“蘋果”,400億美元的估值是合理的。如果是中國的“諾基亞”,估值會低得多。

The hidden poetry of industrial-supply catalogs

Power Tools

July 15, 2014 | by 
The hidden poetry of industrial-supply catalogs.
MuralesRome
Photo: Nicholas Gemini
When I was nine or ten, riding in the backseat of my mom’s car as we drove the gauntlet of strip malls, car dealerships, big-box stores, and fast-food franchises that constituted our suburb’s commercial district, I realized that all of the tall signs and buildings had been constructed and erected by actual people, different crews of people. I thought about all the Burger King and Mattress Discounters signs in the world, how each had been shipped from somewhere, delivered to someone, received, assembled, mounted, electrified. I attributed a lot of power and reach to corporation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dvertised on TV, and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comprised real people was something of an epiphany—especially in suburbia, where corporate authority rests in the illusion that no human labor has gone into transforming and homogenizing the landscape. All the stores were just there. What else could there be?
That moment is part of what informs my fascination with the Grainger catalog, a massive, 4,322-plus page industrial-supply inventory with which I first became acquainted last year, when a friend gave it to me for my birthday. Released annually on February 1, it’s an omnibus of 590,000 products—power tools, fasteners, pneumatics, hydraulics, pumps, raw materials, janitorial necessities, HVAC and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a work of pure utility, designed, honed, and focus-grouped to provide ready access to its most arcane sections. I can’t get enough of it. For the uninitiated, it provides a glimpse at the invisible infrastructure girding the world of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repair, and operations. Grainger’s aggressively salt-of-the-earth slogan is “For the Ones Who Get It Done,” and the joy of perusing its catalog is in seeing how very many things there are to get done, and how many ways we have of doing them.
And so I often reach for it in pursuit of a kind of materialist awe. It makes for a reading experience more engaging, imaginative, and informative than almost anything that passes as literature. I’ve put down novels to pick up the Grainger catalog, which holds court on my coffee table and which could, in a pinch, serve as a coffee table unto itself.
Grainger sells mail-room organizers, carpet deodorizers, hairnet dispensers, and gutter-deicing cables. They sell a three-stage, heavy-traffic floor-matting system designed to entrap heavy debris. They sell miniature high-precision stainless-steel ball bearings with extended inner rings. They sell 550-foot rolls of foam for protecting electronics and an oil-filtration system for high-viscosity fluids. Their catalog contains a proliferation of heavily modified nouns that denote things I never knew existed, or things I’d intuited to exist, but had never really considered.
Metalized polyester film tape.
GMP/GLP data output moisture analyzers.
Electrostatic dissipative (ESD) gloves.
Cup point alloy steel socket set screws.
grainger1
Catalog #405
In the specificity of its language, the catalog summons a rigorously taxonomic legion of hardware and stuff, the matter from which cities and roads are composed, the contrivances that keep machines running and power flowing and ventilators ventilating. It puts a real gleam on human ingenuity. We made these things. They’re everywhere. Spend enough time poring over the catalog and it begins to color your world; you’ll close it and walk to the refrigerator only to find yourself marveling at the hinges, screws, grilles, handles, nozzles, toggles, crisper drawers, and various constituents of the appliance instead of getting a beer. Who needs a beer? You could own a wide selection of pneumatic solenoid air valves.
Or push/pull paddle tubular locksets.
NIOSH-approved ISCBA industrial SCBAs.
Wall-switch occupancy sensors.
NSF-listed plate casters.
Then there are the item descriptions. If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counts as a story, then so, too, must “all-wood coffins store flat and assemble without tools. Can be stacked 3-high when assembled to maximize space in mass-casualty emergencies.” Or: “High-visibility warning whips alert other vehicles of your presence.” Or: “Stretch knit material covers head to protect from overspray.”
Arguably literature’s basic charge is to describe being in the world—the Grainger catalog reveals just how extensively our writers have failed to document the varieties of work happening now, and the hyper-precise terminology surrounding that work. Poetry and prose are some of the few venues for a culture to examine its language; in a sense, the bulk of our poetry and prose is marked by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Granted, a novel full of phrases like “light- to medium-traffic dry-area antifatigue matting” wouldn’t make for a terribly lively read—if someone were to publish a hyperrealist story in which a plumber solves a complicated problem with a schedule-eighty polypropylene socket-fused fitting, I alone might find merit in it. But look at writers like Wallace, whose fascination with neologisms captures the sea change tha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o bear on how we communicate; or Leyner, with his satirical slumgullion of pharmaceutical jargon and high-impact ad copy; or DeLillo, whose “Human Moments in World War III” declares, “The thing science does best is name the features of the world.” There’s room for potent work that wrestles with the flux and expansion of our syntax.
I want the Great American Static-Resistant Sorbent Novel.
Two-in-one squeegee pushbrooms.
Negative-rake carbine turning inserts.
Flange-mount disconnect enclosures.
* * *
door closers
A sample page from the latest Grainger catalog.
Grainger was founded in 1927 by William Wallace Grainger, a Chicago electrical engineer who sold hard-to-find motors out of the back of his station wagon. His first catalog was eight pages. He called it the MotorBook.
Deb Oler—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Grainger Brand—was kind enough to indulge my obsession with the catalog, which she proclaimed “the largest printed book in the world.”
“We can’t actually make it any bigger,” Oler told me. “We spent a huge amount of time working with the people who make our paper to make it as thin as it can possibly be while still holding up for a really long period of time. We always think, What are things we can do to get more space? But we can’t bind any bigger than we bind now.”
Its distribution is two and a half million. Only two printers in the world have the technology to produce it. The ultra-lightweight paper—that’s the technical term—is so tissue thin that a Bible’s looks lavish in comparison. The entire project comes down to a “team of thirty, a very tenured group of people,” and of these, only eight are dedicated to copyediting—no mean feat, given that in my many hours with the catalog I’ve discovered only one typo.
Compiling a book of this size poses obvious editorial challenges. For one: What goes in, what stays out? Oler said, “We have hard hats that have every football team in America’s logo on them. Do we need to show all of those, or can we show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Will people’s feelings be hurt because their team isn’t there?”
And what do you call things, how do you file them? Drinking fountains, for instance, which Grainger sells, are known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nation as water fountains, bubblers, or coolers. There are trash cans and then there are waste receptacles and garbage bins. All of this occasions impassioned semantic debate. The deep, quasi-Teutonic satisfaction of the Grainger catalog is that everything, finally, has been named. Everything has been indexed and put where it belongs.
Diamond-knurled press inserts.
Self-sealing pan-head machine screws.
Octal-base specialty voltage relays.
“We spend time watching people use the catalog in native situations,” Oler said. “We time how long it takes to find things. We time what happens when we take things out or put new things in.”
There are those who would object to the waste of a printed volume like this. No matter how responsibly its paper is sourced—Oler made mention of the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it’s still a cumbersome, tree-hungry tome. But there are few books whose design and function make such a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their existence in print. The Grainger catalog has colored indices at its center, where the book stays open and its pages can be flipped more easily with one hand. It has a durable spine and a series of black bands running down its edge to designate different sections.
“When the customer shows up, they have a problem,” Oler said. “Either something isn’t working or isn’t going to work.” The catalog is one of the few reference texts around whose print iter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its digital counterpart. You look in it to find things and you find them. It is, itself, a tool,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right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make a decision quickly.”
1935 mcmaster carr
The back of a 1935 McMaster-Carr catalog.
Of course, though it’s nearest to my heart, the Grainger catalog is not the only one of its kind. There’s also the McMaster-Carr, whose distinctive yellow cover and limited print runs make it especially coveted by industrial-supply fetishists: the backsides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editions bore the label “An Industrial Encyclopedia.” There’s Fastenal, which calls its catalog “Big Blue,” and MSC Industrial Direct, which puts out “The Big Book”—names that suggest the engulfing totality of this enterprise. Above all, an industrial supplier strives to be comprehensive. What’s seductive about these catalogs is the promise of a certain exhaustive quality, a list so meticulous as to seem interminable. “Our customers have told us time and again,” Deb Oler said, “I want to be able to come to you for everything.”
Such as solar-powered automatic gable-mount attic ventilators.
Ultrasonic wall-thickness gages.
Expandable gravity skate-wheel conveyors.
“Our customers are the people that sit in the background of every business,” Oler told me. “You don’t think about your light bulbs until they’re off. You don’t care about the toilet or the sink until it doesn’t work. The people who are our customers … they’re MacGyvers. They see themselves as problem solvers, and they are. If you look at any building and the people who work in it, there are literally thousands of products that you would need to keep that building operating.”
Even so, their best-selling product, Oler said, is probably toilet paper.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