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 06:16 AM
“偉大社會”的反思
《經濟學人》主編約翰•米克爾思韋特, 熊彼特專欄作家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50年前,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宣布了他的“偉大社會”構想(林登•約翰遜著名的“偉大社會”演說發表於1964年5月22日,此文的英文版則發表於2014年5月22日的ft.com。——編者按)。這將是一個沒有孩子挨餓、每個學童都有學上的社會,一個戰勝了種族主義和不公正這兩大古老惡魔的社會;最重要的是,這將是一個國家能創造公正、提供機會的社會。
大多數週年紀念日沒有人注意就過去了,也理應如此。但這個週年紀念日很重要。 “偉大社會”時代或許是美國人最後一次相信,政府真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1964年大選中,約翰遜的對手是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後者堅決主張政府最小化。約翰遜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選舉。
上世紀60年代也是歐洲福利國家的黃金時期。最先提出福利國家的是比阿特麗斯(Beatrice)和西德尼•韋伯(Sidney Webb)夫婦等費邊主義者。他們的理念最初在美國未受到重視。但先後經歷了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及集體主義在二戰中的成功之後,國家計劃最終流行了起來。約翰遜的偉大社會計劃,是英國工黨“新耶路撒冷”計劃的美國民主黨版本。就連“偉大社會”這個說法,也是從一位英國費邊主義者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那裡“剽竊”來的。
如今美國政治陷入僵局,約翰遜的“大政府自由主義”無人問津。上世紀70年代,偉大社會計劃在對貧困、犯罪和不平等(還有越南)的“戰爭”中節節敗退,自那以後,美國選民支持過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他曾說過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這樣的保守派,也支持過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他宣稱大政府的時代已經終結)這樣的民主黨人。如今10個美國人中只有1個相信政客會做正確的事,而在約翰遜那個時代有60%的人持有這種信念。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美國的方式仍然是大政府。偉大社會的許多項目,從聯邦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到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都得以存續。政府繼續膨脹,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推動了政府的擴張。小布什(George W Bush)增加政府支出的幅度,超過了約翰遜以來的任何其他總統。監管的觸手伸向四面八方。西德尼•韋伯是理髮師的兒子,若在今天,他也會感到萬分驚訝,自己的母親居然得先花一年時間學習剪吹手藝,才能在加州取得從事這一營生的牌照。
歐洲政治同樣已陷入僵局,情況或許比美國更甚。不久前不辭辛苦來到投票站投票的歐洲選民中,很少有人指望他們的政客能夠拿出解決方案。然而歐洲仍然擁有龐大的福利國家:如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所指出,歐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GDP佔全世界GDP的35%,社會支出佔全世界社會支出的50%。事實上,在今年5月22日所在的這一周裡,更重要的事件是西方福利國家誕生滿百年,而不是偉大社會計劃誕生50週年。福利國家是為工業時代設計的,那個時代的人們認為,專家的科學管理、以及類似亨利•福特(Henry Ford)工廠裡的那種規模經濟效應,真的可以實現平等和公平。如今這一概念已顯得過時了。
有關政府的有趣實驗大多在遠離華盛頓的地方進行。在新加坡,政府用遠低於美國的成本,提供了質量好得多的公共服務。在巴西,政府推出了“有條件的”福利項目,能否享受福利取決於個人的表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社會主義”瑞典將政府支出與GDP之比從1993年的67%降到了49%,推出了教育券(school voucher),並通過提高法定退休年齡、讓社會保障恢復了收支平衡。在美國,亮點在於一些市級政府,在那裡,務實的市長們正在嘗試引入科技。
偉大社會計劃有何替代方案?對共和黨人而言,答案看上去很簡單:縮小政府就行了。但這一本能反應面臨兩大問題。政府邪惡論意味著,政府永遠不會當真縮小自己(新加坡的政府非常小,但最優秀的公務員享有200萬美元的年薪)。並且在現實世界中,美國保守派有大政府癮,因此美國稅則中才會有總計1.3萬億美元的免稅額,其中大多事實上讓美國變成了富人的福利國家。
對民主黨人而言,問題更為嚴重。因習慣於向選民承諾越來越多的福利,他們面臨一系列不光彩的選擇:是(通過改善學校)為社會整體服務,還是保護公共部門工會(其中很多活動人士都是老師)?是向全體民眾提供越來越吝嗇的普惠福利,還是針對處境較差的人群提供扶持?
這將是大西洋兩岸未來政治的戰場。這場戰鬥將不會像偉大社會計劃那樣激動人心。它的主題將是縮小政府,促進政府現代化,將養老金與預期壽命掛鉤,以及將科技引入公共部門。
但美國以及歐洲需要的是冷靜的務實主義。政府既不是猛獸,也不是救星,而是良好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和大多數組織一樣,在專注於做好為數不多的幾件事時,效率是最高的。
注:本文兩位作者分別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主編和熊彼特(Schumpeter)專欄作家。兩人剛剛出版《第四次革命》(The Fourth Revolution)一書。
譯者/闌天
廣告
Blogs by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4
(526)
-
▼
6月
(55)
- 台電招考新員工的新聞上國際版面
- 台灣政府信心崩潰(何飛鵬)
- 家樂氏(Kellogg’s)等廠商大傷腦筋;Yogurt
- 一些危機領導力的書: :領導團隊解決危機的十種方法等等; TAKING PEOPLE WITH YO...
- Silicon Valley's culture of failure … and 'the wal...
- 蘋論:粗暴執法的警方背後
- 奧林巴斯事件與日本媒體的責任 2011
- 中國監獄囚 工; 蘋論:台灣政府失敗得太成功了
- Lex專欄:新蘋果救不了富士康
- Apple’s New Phone Drives a Wedge Between Korea and...
- 烏龍? 台灣央行有新的規定,居留期限不滿一年的,不再提供Paypal轉賬服務 (王丹)
- 蘋論:朱立倫PK扶不起的綠阿斗
- 從健保DRG談起 醫師為什麼跑光光(洪宗賢)
- 混米遭撤照 ,山水米提訴願, 復照成
- 餐風露宿的CEO (Adam Wu)
- “表揚三明治”(praise sandwich)
- 台大藥學系校友會史
- 蘋論:只拉弓 不放箭
- 從Sony的衰落,看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問題
- 網絡戰爭 避無可避
- 蘋論:先把考監院安樂死
- 誠品中國
- 王健壯:舉國竟無人能制金溥聰
- MIT SMR Summer 2014, Volume 55, Issue # 4
-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Inc. 哈佛校產基金 高層爆離職潮
- To Become a Better Leader, Be Aware
- 南方朔:台灣已到大變天的前夕!
- Lyndon Johnson “偉大社會”的反思
- 蘋論:官員的蔣偉寧心態;遠雄案摧毀誠信金字塔(何飛鵬)
- 「新竹炊粉」或可得食品命名諾貝爾獎
- 社會企業;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 消基會: 衛福部干擾民間檢驗權
- 王健壯專欄:金溥聰犯了侵官大錯
- 廣達在全球前50大雲端中心客戶市佔率已經突破5成
- Companies Should Empower 'Shadow IT' From Their Mo...
- 德國車大勝利
- Reward MH370 馬航370家屬募捐 為飛機線索懸賞
- Organiz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 View fr...
- 中華郵政花200億 「國營企業使用國有地」 (A7產業專區)
- 蘋論:江宜樺告訴我們的事
- 各公校各工地的醜態。 清大宜蘭校區不玩了
- 蕭建華,六四後起家的億萬富豪
- 從統計數字談學用落差及人才培育
- 丁學良: “鄧小平模式”的命運
- 通用汽車公司 因點火開關問題解僱15人General Motors 竟成落水狗 General Mo...
- 葉世文貪污案絕非個案,只是冰山的一角。貪腐傷及經濟成長。
- 日記半則;張忠謀: 留住人才是一個產業、企業非常重要的任務 盼員工健康平衡生活
- 「良好的溝通能力」等"滿級分"又怎樣
- 名牌發音: Nike, Hermès, Givenchy, Porsche, Adidas, Sau...
- 瑞典測試每天工時6小時制
- 合宜住宅的騙人把戲 (林萬億)
- 游錫堃曾「炒」了葉世文 國民黨執政竟升官
- 蘋論:內閣博士神話的幻滅:馬政府輕視技能、學歷會掩飾能力
- 南方朔:台灣已成了「貪腐共和國」!台灣已大官大貪、小官小貪、無官不貪、無商不貪
- 貪官奸商:別忘美河市雙子星。官二代果然是阿斗。買通大報
-
▼
6月
(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