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李鴻源:馬政府的問題與危機

服貿公聽會不是溝通;當政者對政策要有明確的看法,先做好專業分析,決策公開透明,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6日指出,台灣政府一直都缺乏專業分析,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技術官僚組成的智庫來輔助決策者,但台灣政府的智庫卻用在選舉而非施政。圖:台北之音提供
新頭殼newtalk2014.05.06 謝莉慧/台北報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6)日在接受廣播專訪時坦承,馬政府用了太多學者,所以民調低,而政府政策只想討好人、只為少數幾個人轉彎,最後就變成四不像,至於執政黨的智庫只是為了選舉而存在。

李鴻源剛上任時就適逢大埔案,因此,他今天以土地徵收為例表示,他曾問過部會首長「台灣到底需要多少科學園區?」但沒有人能回答。李鴻源認為,如果沒有人 知道台灣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科學園區,政府憑什麼要去圈人家的地?李鴻源進一步指出,台灣政府一直都缺乏專業分析,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技術官僚組成的智庫 來輔助決策者,但台灣政府的智庫卻用在選舉而非施政,政府官員也缺乏尊重專業的傳統,至今如此。

李鴻源還透露,馬政府的決策太注重民調,甚至看了50台到56台的政論節目,政策的節奏就變了,「熬不過那2、3個月,一個對的政策到最後都四不像。」李鴻源也質疑,「政府要做對的事情?還是做討好民眾的事情?」

李鴻源也憂心,經過反服貿、反核四等街頭運動後,社會對立將越來越嚴重,「台灣這條小船禁不起這樣折騰」,當政者對政策要有明確的看法,先做好專業分析,決策公開透明,然後,和不同意見的人溝通,「要有自己的節奏往前走」。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6)日接受廣播專訪,他以自身曾參加多場公聽會為例指出,服貿及核四的公聽會不是溝通,是溝而不通、各自表述、流於形式。圖:台北之音提供
新頭殼newtalk2014.05.06 謝莉慧/台北報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6)日接受廣播專訪,對於近來民眾對於多項政策失去信心、衍生街頭衝突,而《經濟學人》甚至報導台灣的未來要在街頭決定,他以自身曾 參加過的公聽會表示,服貿及核四的公聽會不是溝通,是溝而不通、各自表述、流於形式,這種公聽會只是浪費時間跟資源,假如一開始沒做好溝通及分析,抗爭是 必然的。

重返杏壇的李鴻源談到,他在任內參加過數場服貿公聽會,但那不是溝通,而是雙方立場對立的人各說各話,從第1場到最後1場氛圍都沒有改變。李鴻源卸任後, 陸續有街頭抗爭發生,他指出,「有人說我運氣好」,事實上,如果剛開始沒有做好分析溝通,抗爭是必然,反核是很多人的信仰。

而有關核四的問題,李鴻源認為,政府不是談論到底要不要核四,而是要討論台灣的能源政策,政府需要思考假如沒有核四的替代能源在哪?並設定短、中、長期的階段規劃完成再來公投。他也斷言,在這種情況下,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是不會有結果的。

談到近來的街頭運動,李鴻源說,政府推動政策應該要有專業分析在背後支撐,並且有讓步的底線,不應該由街頭主導政策,以太陽花學運為例,應該在3月18日 就進行危機處理,而不是等到後續效應發酵後,讓武裝鎮壓拉大政府與民間的隔閡,造成無法挽回的撕裂。而如今再度重回校園的他也表示,學生不應該全都跑上街 頭表達訴求,仍要用功唸書,成為未來可以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的中堅分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李鴻源從2011年4月擔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入閣,直到今年2月底從內政部長職務卸任,返回台大任教。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