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從殖民主義中得到了什麼?
瑞士沒有殖民地。但它卻因此而獲益,得到了諸多殖民大國的保護,從而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或許正是因為瑞士人沒有殖民的野心,所以歐洲列強對它比較寬容。早在90年前,經濟學家Richard Behrendt就寫道:作為微笑的旁觀者,瑞士從帝國主義中所獲取的利益甚至比歐洲列強還多。畢竟為了維持殖民帝國,列強們花費不菲。
Andreas Zangger
那時在瑞士,誰要能找到殖民地的門路,一定能大賺一筆,特別是當時的富裕階層,沒少從中受益。
軍官和商人成為城市新貴
早在17世紀初,就有瑞士人受僱於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但他們的命運大多比較悲慘。不過有些軍官卻得到了財富和人脈,開始投身大規模種植經濟,生產糖和其他產品。從非洲來的奴隸便是他們的勞工。
有些瑞士的商貿公司-比如巴塞爾的Christoph Burckhardt和納沙泰爾的Louis de Pourtalès,都從橫貫歐洲、非洲和美洲的紡織品、奴隸、大規模種植產品的三角貿易中大賺了一筆。投資這種跨洋貿易的不僅有私人企業,當時的伯恩市政府甚至也參與其中。 1719年,它成為英國南海公司的最大股東,而該公司負責在英屬殖民地為南美洲提供奴隸。
駐紮海外的紡織業商人
殖民貿易將來自印度的緊俏棉織品運往歐洲,隨之而來的還有棉花的加工和染色工藝。歐洲的工業起飛就始於對印度棉織品的仿造,這一模式在19世紀很普及。由於鄰國的關稅壁壘高築,瑞士的紡織業不得不把目標鎖定在遙遠的市場,複製外國的花樣,並進行工業化生產,之後再以低於當地手工產品的價格傾銷到他地。
這就需要穩固的全球網絡。紡織廠將年輕商人派駐到當地的貿易重鎮並建立分支機構。在那個去往東南亞需要耗時3、4個月的年代,聯絡是極為不便的。所以只有得到帝國主義巨頭的軍事和法律保障,商人們才肯去冒險。對於日本、中國、泰國、伊朗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非殖民地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商人們需要更多的保障。
成功的原材料供應商
將來自殖民地的原材料供給歐洲工廠,這樣的生意雖然風險巨大,但很有賺頭。一些貿易公司就取得了很大成功,例如洛桑的André就是糧食貿易的領頭羊。溫特圖爾的Volkart憑藉在英屬印度的分公司創建了原棉和咖啡貿易的世界帝國。
Siber Hegner壟斷日本的絲綢生意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此外還有巴塞爾傳教會:他們在加納種植可可,並成為可可貿易中的重要一員。
這些商行極大地推動了瑞士金融業的發展。一些靠殖民貿易起家的成功商人在回國後,紛紛成為保險公司和銀行的理事。這些公司還為瑞士當代的原材料貿易奠定了基礎。
瑞士的商業和金融服務業知識也得到了長期的積累。而原物料貿易一直在間接地從殖民主義中獲益。
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殖民給非洲留下了為數不少的孱弱國家和腐敗政府,而大多數的歐洲人也並不介意對當地的礦藏進行掠奪。
熱帶地區成為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的蓄水池
從殖民地中受益的不僅是歐洲的商業,還有科學和技術。在地理、生物、古生物和人類學領域,熱帶地區提供了不少有意思且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製藥學家們對土生土長的藥材很感興趣。通過走訪熱帶地區,並在當地實驗室對熱帶物質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在學術上也取得了不少進展。地理學家還為殼牌和其他石油企業勘探了原始森林和沙漠。
正如棉花和外國的印花花樣引來了工業化的第一次浪潮,來自殖民地的物資,又在化學、汽車和電子工業掀起了第二次工業浪潮。產自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錫蘭大規模種植的便宜橡膠,也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進程。
人們總是在尋找可替代更新、更有潛力的物質。為了興建歐洲人的工業化大規模種植,當地大量原始森林被砍伐。許多瑞士人就在這樣的大規模種植裡工作,少數人攫取了巨大財富,並在回國後修建了別墅和規模宏大的花園,以彰顯自己的財力。
然而對國民經濟來說,這些靠殖民地起家的百萬富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瑞士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而這正是在殖民地時代形成的:瑞士既是原材料的供應商;又是工業化的生產商。恰恰因為取得了殖民地的“入場券”和原材料,瑞士的工業化國家地位才得以札實。
儘管隨著新的全球化發展,工業生產又轉移到了前殖民地國家,但如今更起作用的還是科學和技術產品的製造。不僅如此,如果不是得益於殖民地,那麼瑞士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也一定會相對遜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