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間煉獄 CLXLVII (197期) :
|
参考。流感化的說法,似乎過於樂觀
【不要害怕與病毒共存─加緊提升疫苗完全接種覆蓋率】
在漫長的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上,人類只撲滅了天花病毒,而與所有的其他傳染病原體共存了數千年。人類不斷發明天然藥物、小分子藥物、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疫苗來對抗病原體,病原體也不斷藉著突變、演化、抗藥性、疫苗逃避性、跨宿主傳染性來尋找自己生命的出路。
我在2020年2月10日的臉書,提出「冠狀病毒流感化的醫藥產業因應對策」的觀點,並且提到「冠狀病毒也逐漸從低傳染、高致死的SARS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的武漢肺炎病毒!它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換句話說,它可能成為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應這種「冠狀病毒流感化」的演變,我們應該要加強武漢肺炎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以及疫苗等藥物,希望都能夠早日研發成功,來確保人類的免受疫災之難!」
兩年後的現在,COVID-19的演化果真朝著「傳染力越來越強、毒力越來越弱」的方向來演化。如圖一所示,Omicron變異株從去年12月起,很快成為各國的主要變異株,佔所有定序病毒變異株的百分比超過90%。Omicron傳染很快但重症很少,更令人慶幸的是「快篩、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等防疫三寶,都已經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正在被廣泛使用。
在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尚未上市以前,我們只能靠「非藥物介入(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來全力阻斷病毒的社區傳播,由於當時COVID-19的平均致死率高達2%,零確診(Zero COVID-19)成為第一階段防疫的目標。
除了加強全民防疫的知識、警覺、態度與實踐,更要透過疫區入境者的管控、健康檢查與居家檢疫,疑似病例的通報與確定診斷,確診病例的住院隔離、治療與疫調,密切接觸者的匡列、檢驗與居家隔離,一般民眾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活動,汙染環境的清潔消毒等,來做到COVID-19的阻絕境外、避免社區傳播、本土病例清零。
接種疫苗可以增強體液免疫力(中和抗體濃度上升)和細胞免疫力,預防COVID-19的感染、發病、重症或死亡的發生。疫苗上市後,我們就進入COVID-19防疫的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是快速提升疫苗覆蓋率。
一群人接種疫苗所激發的中和抗體濃度,是呈現常態分佈,有人濃度高、有人濃度低。中和抗體濃度低的人,避免感染、發病、重症或死亡的保護力就小。接種第一劑疫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中和抗體濃度會自然逐漸下降,必須藉著接種第二、三劑,繼續提升中和抗體濃度至高原值,來增加疫苗的保護力。
中和抗體濃度偏低的人,在暴露於COVID-19 Omicron變異株之後,會產生突破性感染,但是絕大多數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重症與死亡比例相當低。圖二是各國COVID-19七天滾動平均每百萬人發生率,從去年11月底就不斷的大幅升高,到了今年1月19日,每百萬人發生率是以色列5625、法國4747、美國2294、挪威2154、英國1355、加拿大684、新加坡208、台灣3。
但是,圖三的各國COVID-19七天滾動平均致死率,從去年11月底就不斷的大幅下降,到了今年1月19日,七天平均致死率是台灣0.34% (因確診感染數偏低,數值起伏大)、加拿大0.28%、美國0.24%、英國0.15%、新加坡與挪威0.09%、法國與以色列是0.07%。顯而易見,Omicron變異株是以高傳染力和低致死率橫掃世界各國。
曾經被感染過或是打過兩劑疫苗,都會產生保護力,降低被其他變異株感染或發病的機會。圖四的各國COVID-19每百萬人累計確診感染率,從去年11月底就不斷的大幅上升,到了今年1月19日,各國的累計確診感染率(以百分比表示),分別是法國23%、英國23%、以色列22%、美國21%、挪威10%、加拿大7%、新加坡5%、台灣0.08%。
圖五是各國COVID-19疫苗接種覆蓋率,到了今年1月19日,各國的完全接種覆蓋率(以百分比表示),分別是新加坡87%、加拿大78%、法國75%、挪威73%、台灣71%、英國70%、以色列65%、美國63%。
曾經被感染過或打過兩劑疫苗的人口百分比(亦即,累計確診感染率加上完全接種覆蓋率),分別是法國98%、英國93%、新加坡92%、以色列87%、加拿大85%、挪威83%、美國83%、台灣71%。由於九成以上的人民已經具有保護力,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經採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對策。
COVID-19已演變出傳染力高而輕症或無症狀佔多數的新變異株,人類很難完全撲滅它,COVID-19很可能會轉變成地方性疾病,而且我們已經有快篩、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追求「零確診」已經不切實際,而要有「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由於台灣防疫很成功,累計確診感染率是全球最低的少數國家之一,我們必須比其他國家更加努力,繼續提升完全接種覆蓋率,才能確實保護全民健康!
|
Three studies released Friday offered more evidence that COVID-19 vaccines are standing up to the omicron variant, at least among people who received booster shots. https://to.pbs.org/3nLfppH
【不打疫苗不等於反疫苗,台灣首份「疫苗猶豫」研究剖析各族群的真心話……】
隨著Omicron本土疫情升溫,疫苗預約系統再爆「搶打潮」,然而有的人卻連第一劑都尚未接種,為什麼?
COVID-19全球大流行下,有一個關鍵字「疫苗猶豫」,在全球熱烈討論,這個2019年就被WHO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國際公衛研究者都疾呼,各國政府應重視對疫苗猶豫者的多元思考和溝通。英國國家統計局甚至每3個月做一次調查,了解不同年齡層、職業、種族、健康程度的人,如何看待疫苗。
台大公衛學院日前完成了全台第一份COVID-19疫苗猶豫族群的質性研究,統整分析高齡者、慢性病患、孕婦、藍領弱勢族群、另類療法使用者等67位不同風險族群的民眾對疫苗卻步原因,發現「疫苗猶豫」背後反映了「資訊疑慮與溝通不足」問題。
《報導者》取得這份報告,剖析不同族群的考量與資訊需求各自是什麼?與民溝通、回應疑慮,有哪些溝通的實務技巧與重點?國際社會怎麼做?未來若要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政府的疫苗溝通與策略需要怎麼加強?https://bit.ly/3tMbeh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