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談"文藝復興式領導者的條件"說 (蘋論)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the great organisational thinker Peter Drucker wryly observed that although he'd spent half a century speaking about the mysterious, seductive, much sought-after quality called "leadership", he wasn't sure there was much to be said about it at all. "The only thing you can say about a leader," he remarked, "is that a leader is somebody who has followers." This circularity hasn't stopped numerous gurus presenting themselves as purveyors of the "laws" or "secrets" of leadership


談"文藝復興式領導者的條件"說 (蘋論)


我很怕讀到關於"大學校長"或"研究機構"的執行長/院長之類的文章。

我有一本約四、五百頁的"領導學"稿本,對於中西方近2000年的相關論述有齋論,卻一直沒勇氣讓它問世,因為要有讓所有人信服的"領導者的條件",幾乎不可能。譬如說,美國的"總統學"很發達,學者可以選出近一打的總統比較英明、有貢獻,可是誰最令人佩服?這可是很見仁見智的事。

很少有人提"文藝復興式領導者"作為條件的說法,因為"蘋論"的界定很模糊,無法運作。
我想美國的建國英豪中,有好幾位可屬於"文藝復興式領導者" (譬如說,Wen Hui Hung :有次看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也是其中一個開國者)的自傳時,就很驚訝當時他們法治觀念的進步。),不過,為什麼第4~5任之後的總統 (約200年),沒這種人呢?

所以今天的蘋論,或可當它是愚人節之說法。2016.4.1



蘋論:中研院長的條件 | 蘋果日報
翁啟惠神隱落跑,創下中研院有史以來從沒有的紀錄。身為院長竟像小賊般縮頭縮腦,讓人拍案驚奇,可以寫新版《儒林外史》了。
APPLEDAILY.COM.TW|作者:蘋果日報 2016.4.1





......地位崇高的人,要負的責任不只守法,更要注意道德與倫理,人品重要性高於一切,高於學術地位、高於守法、高於名氣財富,就算他已獲得諾貝爾獎,在人品上失格也得不到尊敬。 
中研院新院長出缺,總統有權任命院長,但馬總統卸任在即,原則上不該再任命重大人事;可等蔡英文上任後任命。經過翁案,民眾對中研院的人事開始產生參與的興趣,也希望過程透明。以往總統可以關起門來選院長的時代過去了,民意伸展到全國最高的象牙塔內,也許是翁啟惠無心插柳的貢獻吧。 

需文藝復興式領導

院士們對新院長的期許是:兼具理工、人文素養、有學者風骨、不向政治低頭、不把錢看得太重。這些都很對,其中兼具理工與人文素養應是最關鍵的條件。但是台灣的大學和歐美的不同,太急功近利,太早把理工與人文分家,使得理工科學生欠缺人文素養;人文科學生對自然科學鴨子聽雷,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全貌沒有理解,只懂得自己選擇的部分。這種對人類文明認識殘缺、零件化的了解,是台灣沒有思想家、沒有哲學家、沒有大師級學者的主因。
直白說,台灣需要「文藝復興人」那樣的學者來領導中研院。15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式的知識份子,是科學、天文、哲學、神學、工藝、歷史、文學、藝術都淵博的學者,達文西就是例子,胡適算半個。這樣的知識人方能讓中研院蓬勃、平衡地發展,並引領全國博學的風潮。可是我們的文藝復興人何處可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