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今天的社論,真的很有意思,換句話說北海道 Rapidus 能夠成功募集到資金,如果思維不變,最後可能也是一場悲劇。
⋯⋯⋯⋯⋯⋯⋯⋯⋯⋯⋯⋯⋯⋯⋯⋯⋯⋯⋯⋯⋯⋯⋯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復甦的關鍵時刻。18日,從東芝分拆出的記憶體公司「鎧俠控股」(Kioxia Holdings)成功上市,然而,由於記憶體市場持續低迷,鎧俠的開盤價低於公開發行價,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前景的審慎態度。
此外,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設立的「Rapidus」也即將迎來2025年春季的試產階段,能否順利量產最先進的微細製程邏輯半導體,成為日本半導體重返國際舞台的重要考驗。隨著數位時代對半導體需求的不斷增加,這一產業的重要性正持續提升。石破茂在臨時國會上表示:「政府將在2030年前,對人工智慧(AI)和半導體領域提供超過10兆日圓的公共資金支援」,顯示出政府對該產業的高度重視。
然而,即便資金充足,也不能保證事業的成功。日本曾經輝煌一時的半導體產業,之所以走向衰退,與過去的經營失誤不無關係。要實現復興,必須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並以創新的方式迎接挑戰。
首先,需要改變過度依賴自身技術的封閉思維。過去,日本企業過於執著於自家技術和人才,忽視了與外部合作的可能性,導致競爭力逐漸喪失。Rapidus則與美國IBM合作引進次世代技術,並與荷蘭的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建立夥伴關係。而鎧俠則選擇與台灣和韓國企業聯手,共同開發次世代記憶體技術。這種與外部合作創造價值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將成為復甦的關鍵。
其次,日本企業必須擺脫過度重視技術研發的傳統,將目光轉向市場需求和應用開發。過去,美國英特爾(Intel)與微軟(Microsoft)共同開拓個人電腦市場,而輝達(NVIDIA)則透過AI技術,成為不可或缺的半導體供應商。Rapidus計劃以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高端邏輯半導體,並在自動駕駛、遠端醫療和機器人領域嵌入自家產品。能否成功開創新市場,將取決於能否與豐田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係。
第三,面對台積電(TSMC)和三星電子等半導體巨頭,日本需要採取迂迴戰略,避免正面交鋒。考量到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快速成長,日本可以在市場細分領域中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間,與大廠共存發展。
針對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大規模資助,社會上存在不同意見。然而,政府的介入若能成功吸引民間投資,進一步強化半導體技術、人才和生產基礎,這樣的策略便能發揮積極作用。2025年,將是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的關鍵一步。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四大日本企業的黑暗命運
政經趨勢, 日本, 社會脈衝, OLYMPUS, SHARP, TOSHIBA, 三洋電機, 企業, 夏普, 聲寶, 電器, 電子工業
2017年5月9日 BY 仲韋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出品,信心保證,日本曾經是首屈一指的電子工業大國,三菱、本田、東芝、三洋、日產、Sony……是許多人必然用過的品牌。可是,現時不少大日企或因決策失誤、爆出醜聞,讓它們成為大眾新焦點,赫赫有名日企黑暗史例如有以下四間:
Toshiba(東芝)
東芝(Toshiba)製造出日本第一台雪櫃、洗衣機,一直領導日本電器日產,但光是近 18 個月東芝就虧損了近 6,000 億日元(約港幣 411 億),需要出售極重要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一半以上股權,及向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借錢紓困。交易所買賣基金 WisdomTree Investments 日本行總裁形容:「東芝是最後的喪屍。」
東芝 2006 年以 54 億美元收購美國核電廠商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十年來卻虧損超 7,000 億日元。 2015 年東芝遭揭發,其於 2008 至 2013 年度虛報利潤超過 2,200 億日元。東芝股價現時只有半年前的一半。
Sharp(聲寶 / 夏普)
Sharp 在 80 年代著名生產高科技計算機、VCRs、可携帶卡式帶播放器。集團後來投放大量資源在 LCD 電視與顯示器生產,初時還帶來可觀利潤,但日元在 2008 年開始走強,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產品需求大不如前,Sharp 業績也開始下滑,自 2009 年起進入長期虧損。
2015 年 Sharp 全球大幅裁員 5,000 人,看起來不算是大數目,不過顧問公司 Asia Strategy 創辦人 Keith Henry 則表示,日本文化往往期望公司讓所有人就業,這就算得上大數目。 2016 年 Sharp 讓台灣鴻海科技集團注資,鴻海持有 66% 股權成母公司,Sharp 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日企了。
Olympus(奧林巴斯)
Olympus 發跡於生產家用相機和光學鏡頭,50 年代開始發展醫學儀器的鏡頭製造。可是,Olympus 於 2011 年爆出做假帳醜聞,讓其清晰的「鏡頭」蒙上污點。
2011 年,來自英國的 Michael Woodord 成為 Olympus 首位非日裔的行政總裁,正當以為 Olympus 走向更開放的管治, Woodord 在上任兩星期後便遭解僱,因他曾質疑公司以往一連串的帳目問題,包括虛報超過 10 億美元的併購交易顧問費和金額。前總裁菊川剛、前副總裁森久志、前常務監事山田秀雄,因隱匿投資虧損達 13年,做假帳 17 億美元遭檢控。Olympus 股價因該事件一度下跌 48%,承蒙穩固的醫學器材業務,在 2013 年終於收復失地。
Sanyo(三洋)
三洋曾經為日本第三大電子生產商,售賣手機電池及家居電器。公司於 1947 年成立,三洋寓意公司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橫跨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三個海洋。可是在 2000 年以後,面對中國和韓國的競爭,品牌地位不像以般穩固,加上日元升值,為三洋接受併購提供動機。2009 年 Panasonic 取得 50.27% 三洋股權,成為三洋的母公司。
三洋在 Panasonic 之下並沒有得以荀延殘喘。Panasonic 自 2010 年起連續兩年虧損超過 7,000 億日元,2011 年開始把三洋半導體業務出售給美國安森美半導體,小型馬達業務出售給日本電產;2012 年將旗下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海爾,同年 Panasonic 宣布停止營運「日本三洋」品牌,翌年日本三洋與台灣三洋分道揚鑣,而日本三洋旗下約 7000 名員工,於 2015 年轉至母公司 Panasonic。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出品,信心保證,日本曾經是首屈一指的電子工業大國,三菱、本田、東芝、三洋、日產、Sony……是許多人必然用過的品牌。可是,現時不少大日企或因決策失誤、爆出醜聞,讓它們成為大眾新焦點,赫赫有名日企黑暗史例如有以下四間:
Toshiba(東芝)
東芝(Toshiba)製造出日本第一台雪櫃、洗衣機,一直領導日本電器日產,但光是近 18 個月東芝就虧損了近 6,000 億日元(約港幣 411 億),需要出售極重要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一半以上股權,及向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借錢紓困。交易所買賣基金 WisdomTree Investments 日本行總裁形容:「東芝是最後的喪屍。」
東芝 2006 年以 54 億美元收購美國核電廠商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十年來卻虧損超 7,000 億日元。 2015 年東芝遭揭發,其於 2008 至 2013 年度虛報利潤超過 2,200 億日元。東芝股價現時只有半年前的一半。
Sharp(聲寶 / 夏普)
Sharp 在 80 年代著名生產高科技計算機、VCRs、可携帶卡式帶播放器。集團後來投放大量資源在 LCD 電視與顯示器生產,初時還帶來可觀利潤,但日元在 2008 年開始走強,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產品需求大不如前,Sharp 業績也開始下滑,自 2009 年起進入長期虧損。
2015 年 Sharp 全球大幅裁員 5,000 人,看起來不算是大數目,不過顧問公司 Asia Strategy 創辦人 Keith Henry 則表示,日本文化往往期望公司讓所有人就業,這就算得上大數目。 2016 年 Sharp 讓台灣鴻海科技集團注資,鴻海持有 66% 股權成母公司,Sharp 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日企了。
Olympus(奧林巴斯)
Olympus 發跡於生產家用相機和光學鏡頭,50 年代開始發展醫學儀器的鏡頭製造。可是,Olympus 於 2011 年爆出做假帳醜聞,讓其清晰的「鏡頭」蒙上污點。
2011 年,來自英國的 Michael Woodord 成為 Olympus 首位非日裔的行政總裁,正當以為 Olympus 走向更開放的管治, Woodord 在上任兩星期後便遭解僱,因他曾質疑公司以往一連串的帳目問題,包括虛報超過 10 億美元的併購交易顧問費和金額。前總裁菊川剛、前副總裁森久志、前常務監事山田秀雄,因隱匿投資虧損達 13年,做假帳 17 億美元遭檢控。Olympus 股價因該事件一度下跌 48%,承蒙穩固的醫學器材業務,在 2013 年終於收復失地。
Sanyo(三洋)
三洋曾經為日本第三大電子生產商,售賣手機電池及家居電器。公司於 1947 年成立,三洋寓意公司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橫跨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三個海洋。可是在 2000 年以後,面對中國和韓國的競爭,品牌地位不像以般穩固,加上日元升值,為三洋接受併購提供動機。2009 年 Panasonic 取得 50.27% 三洋股權,成為三洋的母公司。
三洋在 Panasonic 之下並沒有得以荀延殘喘。Panasonic 自 2010 年起連續兩年虧損超過 7,000 億日元,2011 年開始把三洋半導體業務出售給美國安森美半導體,小型馬達業務出售給日本電產;2012 年將旗下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海爾,同年 Panasonic 宣布停止營運「日本三洋」品牌,翌年日本三洋與台灣三洋分道揚鑣,而日本三洋旗下約 7000 名員工,於 2015 年轉至母公司 Panasoni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