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地球,人間煉獄 LXXXVI (86th、八十六 ) :紐約時報專門報導;印度等多國再次封成;新一波「武漢肺炎」襲日已造成重創* 蔡漢勳;oronavirus World Map: Tracking The Spread Of The Outbreak. banon's Full Hospitals. London Mayor Says City 'At Crisis Point,' Declares 'Major Incident'. Another COVID summer? Katharin Tai「毫無封鎖—- 台灣完全掌控疫情」





NPR


紐約時報












新一波「武漢肺炎」襲日已造成重創* 蔡漢勳





Another COVID summer?
A fast-spreading variant of the coronavirus that originated in Britain is likely to push back the timetable for returning to normal, epidemiologist Marc Lipsitch says.




Marwan Naamani/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

























德國🇩🇪記者凱特琳•泰(Katharin Tai)曾先後在中國、法國及英國攻讀國際關係,自2018年9月以來便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中國互聯網和外交政策的博士學位,目前居住台灣以自由記者身分為各類報刊雜誌撰稿。凱特琳•泰在去(2020)年11月26日入境台灣🇹🇼後,隨即於社群媒體介紹台灣防疫當局精密設計的隔離措施,推文高達上百則。繼去年12月1日以「毫無封鎖—- 台灣完全掌控疫情」為題接受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專訪後,凱特琳•泰於1月6號又在德國「時代週報」以「正常」為題,藉樸實的文筆分享伊在台灣接受隔離的經驗,以及伊在德國經歷將近一年的疫情後,在台灣享受著全球疫情下的另外一種生活-重新得到「自由」的感覺。以下為本文摘要:
1⃣️從新冠疫情肆虐的國度飛到了一個沒有疫情的世界:我在空蕩蕩的飛機上渡過了15個小時,從新冠疫情肆虐的歐洲飛到了台灣。在這個沒有新冠疫情的世界中見到的第一個人是從頭到腳都穿著防護衣的機場人員,他們在飛機降落之後便就定位,他們並不知道這些來台旅客中有無感染新冠病毒者。旅客自由下機後接著是另一位穿戴手套、口罩及防護衣的機場人員,幫助旅客輸入早已登記有案的入境資料並轉知衛生單位。為避免這次台灣之旅變得侷促,我計劃先在台灣待上幾個月,首先我必須先在防疫旅館做兩週的隔離。對台灣而言,世界的其他部分都是疫區,所以對每位入境者都必須先做隔離。疫情大流行在這兒只是去年冬天的一個陰暗的回憶,這個島國從去年四月以來僅有一例本土感染,過去疫情肆虐的一年中,台灣非但沒有封鎖反而還很快地把疫情控制住。防疫計程車把我從機場載到旅館,透過車窗我目睹了首都台北街上的尋常景象,就好像幾年前我來台灣讀書時的情景一樣。在騎樓下有許多店家以及便利商店。在一家7-11前我看到居民穿著短褲和T恤,等待垃圾車到來。此時我的胃已經因為渴望這樣的正常生活而緊縮在一起了。到達旅館時,一位旅館人員穿著全套防護衣,首先消毒計程車和我的行李,然後消毒我的手腳,之後便熟悉地引導我上電梯,然後進入我即將隔離的房間。17平方公尺大的房間對我來說夠大了,地面鋪了灰色的地毯,牆上有一個橢圓形的置物架,單人床邊還有放得下一個瑜伽墊的空間。在浴室裡我發現了事先準備好的八條疊好的毛巾和各式潔身及清潔用品。我不能夠出房間,飯店人員也不准進入,所以我必須自行打掃和整理我的房間。房間內唯一對外開放的窗戶已做過處理不能打開。雨水打在窗上,我看見隔壁的頂樓屋簷下有一個人在澆花。同一時間的我完全不知道外面的空氣是什麼是什麼樣的:是濕熱的熱帶雨,抑或是寒涼的冬雨?旅館房間的過濾空氣讓我彷彿感覺到一股氛圍,好像我還在坐在飛往歐洲和台灣之間飛機的內某個角落。
2⃣️就像重新學習社會生活的青少年:我的隔離世界甚至比在飛機中的還小,因為我是完全孤獨一人。每天我只能透過門孔觀察清潔人員戴著口罩在旅館的走道間來回操作著吸塵器,再來就是旅館人員送來三餐的時候。當晚餐有煎魚和白飯時,我知道其他房間的隔離旅客也吃著跟我一樣的飯菜;除此之外我能夠感覺到的也只是隔壁偶爾傳來的鼾聲和屋外的噪音。一日過一日,我試圖使單調的日子有點結構性。第十天,我和兩個在德國的朋友透過Zoom玩遊戲,他們嫉妒我:「儘管妳不准離開旅館房間,但至少知道四天後會結束這一切的單調,我們則還得停留在這個狀況(封鎖令)幾個月。」之後我問自己,是否我走出去之後外面世界的人會感覺到我幾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沒跟人相處了,現在的我就像個必須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的青少年一樣。
3⃣️終於解脫束縛來到新的自由:第15天來了一通電話,突然終止了我的隔離狀態。櫃檯人員指著一個專門為我消毒過的電梯說:「請您直接坐到一樓,然後就離開這棟建築物」。從隔離到正常的世界感覺突然,但也沒有戲劇化的場面。在17平方公尺的空間呆了整整兩個禮拜後我感覺連狹窄的台北街道都都變大變寬了。我甚至感覺到暈眩,好像我的時差從現在才開始。密密麻麻排列的房屋,潮濕的熱帶氣候造成的灰白外牆,許多房子的小陽台栽滿了綠色植物。一陣溫暖的雨從屋簷滴了下來,人們穿著短褲從我身邊走過,他們是我兩週以來第一次不用透過電腦螢幕或門孔看到的人。接著我搭公車到臨時的住處,住處外一些老人戴著口罩散坐在板凳上。相對於德國人畏懼可怕病毒四散的心態,老人家戴著口罩是基於先做到預防就不必害怕病毒擴散的道理。他們看起來很輕鬆,沒有人告訴誰要保持距離,更沒人抱怨誰沒有保持距離,反而是我發現自己正用手肘打開門把。我試著要把這個看不見的危險甩去,但是過去將近一年的小心謹慎在經過14天的隔離之後仍然沒有辦法馬上消失。重獲自由的第一個晚上該做什麼呢?我想像著充滿人群的人行道和有著玻璃帷幕的現代的購物中心,還有同樣屬於這個城市,可以在深夜享受宵夜的諸多夜市。在台北有著充滿小廟、住宅和商家的巷弄,也有大至多線道的,直達中正紀念堂的大道。我發現,我走在路上還處處注意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這是來自疾管局的規定,我必須在結束14天隔離之後再遵行七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外出在人群中我必須帶著口罩,因為新冠病毒理論上的潛伏期可以達到22天。我最後決定去萬華區的南機場夜市,因為它是露天的,我可以帶著口罩進去,喜歡的話也可以把我的食物帶走。
4⃣️像個窩心甜品的後疫情的世界:萬華是台北最老的市區之一,夜市周邊的區域由歷史悠久的幫派控制,這點在遊覽時完全不會注意到。這裡的氣氛輕鬆,人們手拉著手或成群結隊地聚在擁擠的攤位上。有些販售的食物可供打包外帶,也有攤位提供遮蔭和桌椅供當場食用。夜市的遊客大多帶著口罩,吃喝時才摘下來。在過去的九個月中,沒有人一直擔心害怕被傳染的問題。夜市入口有一家販賣滷肉飯的餐廳,大鍋旁滿滿地坐著前來的食客。香味直衝我的鼻子,不過對自主健康管理第一天的我來說並不太適合,所以呢,我去了另一家,買了一份紅豆湯圓。我滿心歡喜迎接這個重回自由的第一天,既然我不能擁抱街上的陌生人,那麼我就細細品嚐這個猶如擁抱般的暖暖甜湯。接下來的幾天我試著慢慢地踏上與人群一致的腳步。當不下雨時,台北的冬天是很棒的: 攝氏20度的陽光和藍天,暖得可以穿著短褲,卻不會熱到一出門就滿頭大汗。我在路上用搭乘公車的同一張卡(悠遊卡)租了一台腳踏車,向淡水河畔騎去。淡水河是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分界,騎得越遠,高樓大廈就愈模糊。經過河濱公園的籃球場時,我見到了青少年們邊打球邊彼此交談,我想他們也靠得太近了吧!不過你當我看見無數的親子像我一樣享受溫暖的冬陽,騎車從我身邊經過時,這個批評的想法就慢慢消失了。舞廳裡一開始只有年輕人,他們的打扮都很酷,口罩在這裡最高只能算是流行的象徵。隨著節奏由快轉至狂野,我伴著音樂跟著其他人一起移動,感覺這場派對,這個晚上就好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一樣,是我的光榮時刻。幾個月來,我第一次甩開一切的恐懼、疑慮、警覺和憂心。我的眼睛被煙味刺激著,我的身體因為舞動而全身酸痛,這些都讓我想起不久之前還在渴望著可整夜跳舞的生活。現在我終於來到了後疫情的世界,但是直到最近還是會回想起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