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集團企業時代結束了 GE contemplates a break-up;中國共產黨與 General Electric (GE)公司;官場轉型習近平的兩難選擇



General Electric is discovering how decisions made long ago, and often long since forgotten, can come back to haunt



After a huge loss on old reinsurance contracts, GE contemplates a break-up
The company’s new boss, John Flannery, sinks still more of his predecessor’s legacy
ECONOMIST.COM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商業】集團企業時代結束了
1967年9月份一期《時代》(Time)週刊的封面是實業家金寧(Harold Geneen)滿臉堆笑的一張頭像,頭像上方的通欄標題赫然寫著《集團企業:新一代商業巨人》(CONGLOMERATES: The New Business Giants)。在那個時代,這似乎還算貼切。上世紀60年代期間,金寧透過數百次收購交易將International Telephone & Telegraph(簡稱ITT)打造成了一家令人眼花繚亂的企業集合體,旗下企業包羅萬象:從做麵包的Wonder Bread、經營酒店和度假村的喜來登(Sheraton Hotels & Resorts)、到木材林地經營領域的巨頭、美國最大的私有土地所有者之一Rayonier等等。ITT的這些子公司除了擁有同一家母公司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相同之處。然而,就在成為代表美國最尖端商業模式的標桿之後,這家巨人企業卻一落千丈。隨後的幾十年里,一系列分拆出售交易蠶食掉了ITT的大部分業務,如今這家公司只剩下一些規模不大的工業和航太零件製造業務。
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究企業組織結構的工商學教授戴維斯(Jerry Davis)看來,ITT的隕落並非特例。在昔日簡單的資本市場中,集團企業——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跨行業企業或是多業務集團——曾經可以給投資者帶來他們從資本市場中得不到的效率。在「協同效應」和「競爭優勢」等諸如此類的概念尚未漸漸侵蝕掉集團企業存在價值的那個年代,像ITT、利頓工業(Litton Industries Inc.)和Ling-Temco-Vought這樣擁有龐大繁複分支機構的集團企業,實際上一部分是以採積極管理策略的共同基金身份在經營,同時還扮演著私募股權投資的角色。那些精於交易的管理者是否有能力管理從羹湯到堅果在內的所有業務?一旦投資者們開始對此產生懷疑,這些集團企業就迅速走向了衰落。「在六七十年代,我們喜愛這類企業,」戴維斯說道,「而後,我們憎恨它們。」
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正後知後覺地吸取著這一教訓。這家典型的美國集團企業本應擔起重任,向人們證明這種擴張式的業務結構能夠行得通。這家歷史可以追溯到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公司,在十九世紀用電燈泡和烤麵包機改變了人們的居家生活,並用噴氣機發動機和電廠構建起支撐美國發展成為超級大國的工業支柱。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擔任公司行政總裁的韋爾奇(Jack Welch),堪稱促進通用電氣公司發展的利器,事實證明,他也是美國最受敬仰的企業管理大師,韋爾奇在通用電氣的製造業業務之外,又打造出一家規模居先的美國金融服務企業,這為集團企業神話添加了更多可信色彩。
昔日高高在上、遠播四海的美名卻一落千丈:自2016年12月迄今,通用電氣股價已跌去一半,該公司正考慮放棄諸如照明和機車這樣的核心業務子公司,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簡稱SEC)正針對該公司過去的會計操作展開調查。至少可以說,通用電氣似乎正走向巨變,而該公司作為集團企業巨頭的日子似乎也已是屈指可數了。
通用電氣並非唯一一家仍然貼著集團企業標籤的機構。像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和霍尼韋爾(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這樣的工業時代遺老們,從來都沒有過通用電氣那樣的擴張規模——而今在提到分拆對象時,常常可以聽到它們的名字。數碼時代也造就了一批新的集團企業,如亞馬遜(Amazon.com Inc.)和Alphabet。(Berkshire Hathaway也常常被稱為集團企業,不過這家公司更接近於一家擁有諸多獨立企業的控股公司。)
這一模式在美國之外仍頗有響應者——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就是一個,這家企業的業務從鋼材到酒店和飲料,跨越很廣。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卡納(Tarun Khanna)和帕雷普(Krishna Palepu)曾於2010年提出一套「機構缺失」(institutional voids)理論,認為跨行業企業的規模和資源能夠彌補新興市場中高質量機構的缺失。畢竟,需要有人來促成商業交易並傳播市場信息——這正是美國各集團企業在60年代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為文章節選,如欲查閱本文,歡迎訂閱)
#集團企業 #通用電氣



習近平上台時,迅速接管了軍隊、外交政策、國內安全和一個令人生畏的反腐委員會。在把決策權集中到自己手裡的同時,他還掌管了經濟政策。


在政治上,習近平的威權主義本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對經濟和法律改革來說,鞏固黨的控制都不是好兆頭。事實恰恰相反,這種行為本能地促使經濟決策朝更加保守的方向發展,只能損害經濟。


習近平需要決定他是想成為政治強人,還是經濟改革家。他只能二選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本文發表於時報觀點與評論版面,作者是Richard McGregor。)


習近平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是政治上的強人。但是他越強化黨的控制,就越難推行有效的經濟改革,中國只會朝著更保守的方向發展。
CN.NYTIMES.COM



中國共產黨與General Electric (GE)公司


對於人類超大型組織,如中國共產黨與美國General Electric (GE)公司等等---的觀察員如我,昨天簡單地更新GE公司的情況:
How General Electric became a general disappointment...GE大裁員..At Any Cost: Jack Welch, General Electric, and the Pursuit of ProfitHCBOOKS.BLOGSPOT.PE
恰巧,朋友阿邦提醒我 葉永烈 的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簡單黨史:《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末》2016*:
不論你的政見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九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不過隻有五十多名黨員。然而,如今它已是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並且深度影響了現代中國的進程。中國共產黨當初是怎樣誕生,成為一個眾所關注的話題。





* 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

我只簡單地說:7~8年前當廈門台商顧問時,共產黨也大肆慶生......
這7~8年,中國共產黨在習近平--有如80~90年代的美國GE公司的Jack Welch--的領導下,更是旺得很.......然而,這也許是中興,也許是迴光返照......

*****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如此多的罪名羅列反映了魯煒和其他落馬的中共高官所共有的官場普遍作風,即政治投機、生活腐化、官商勾結、玩弄權力等,但批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極端不忠誠"和"兩面人"上,顯示政治效忠是本屆中央最為在意的事情。他說:"通告用詞很具文革色彩,感情強烈,有很強的道德主義,即按照傳統中國政治倫理來進行政治人格描繪,把魯煒用一百餘字塑造為一個道德敗壞的壞人,或許也反映了習個人的印象和評價。這種傳統政治倫理仍是儒家式的,而非現代政治的責任倫理,系對上峰的忠誠為第一,而非對公眾或法律的責任為尺度。"

新官僚要效忠

十九大之後,除魯煒外,迄今已有遼寧省副省長劉強、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傑輝、陝西副省長馮新柱、山東副省長季緗綺、江西副省長李貽煌、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曉林等8虎落馬。盡管"老虎"下馬如今已屢見不鮮,但這些貪腐案仍引發公眾的疑問,他們是怎麼被提拔上來的?吳強認為,中國的官場正在進行著一場轉型:"這些人都是過去20年幹部年輕化專業化選拔體系的產物,是黨組織的系統產物,代表中國的官僚。中國領導人正在拋棄這一官僚遴選機制,而越來越傾向採用政務官選拔機制,主要從效忠和專業角度組建個人化的高層班底,而對舊任官僚持不信任態度。"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