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防毒不成反中毒?Google 揭露賽門鐵克軟體嚴重安全漏洞,建議立即更新!

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遭Google揭露有許多嚴重的安全漏洞,企業資安服務和諾頓防毒系列產品的用戶反而更容易遭受攻擊。目前賽門鐵克表示漏洞已修補,建議使用者立即更新,快來看看受影響的有哪些軟體吧。
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遭Google揭露有無數嚴重的安全漏洞,旗下企業資安
BNEXT.COM.TW

Franklin Allen, The Causes of Systemic Risk — And Ways to Prevent Them

財界的全系統性問題,非能由"程序的微控"所能解決.....

FINANCE
The Causes of Systemic Risk — And Ways to Prevent Them
Jun 30, 2016


As the U.K.’s vote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shows, the act of one nation could have widespread impli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Similarly, the U.S. housing market meltdown of 2007 to 2009 led 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effects of which are still being felt today. These examples underscore the need by nations to pay attention not only to what goes on within their borders, but also to factors that lead to systemic risk that could bring down outside economies.


Traditionally, the response of banking regulators has been to issue microprudential rules, which seek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oundness of individual banks such as mandating minimum capital levels. If banks are prevented from taking risks, the theory goes, then one avoids risk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blem with that is it ignores systemic risk,” said Franklin Allen, a professor of finance Wharton and also at th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t a recent conference on risks, regulation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Philadelphia. The event was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and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While the full facets of systemic risk are still unclear, Allen pointed to six things that lead to it: banking panics; banking crises due to falling asset prices; contagion; financial architecture; foreign exchange mismatches in the banking system and behavioral effects from ‘Knightian uncertainty’ — or uncharted waters such as the recent referendum on the ‘Brexit’. His paper, “The Interplay Between Financial Regulation, Resilience and Growth” discusses some of these causes and offers potential solutions.


Banking Panics


Banking panics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occur when depositors withdraw more money than they need for consumption because they see other people taking money out in a bank run.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 solution has been to offer deposit insurance or other guarantees. But the game has changed, Allen said. Today there are many more kinds of deposits that fall outside these guarantees, as well as wholesale funding (money tapped by banks outside of traditional customer deposits) and shadow banking (loosely regulated financial firms such as hedge funds).


“The problem with [focusing on microprudential rules] is it ignores systemic risk.”–Franklin Allen


Moreover, the idea that government guarantees should expand and cover these new instruments to prevent crises doesn’t work. Allen pointed to Ireland as a case example. When its real estate bubble burst, the banks ran into peril. But because the Irish government had a blanket guarantee of bank debt, it also neared collapse and had to be bailed out. “So we need, in my view, a much richer view of systemic risk,” he said.


Asset Price Declines


Asset price declines such as in housing or stocks can lead to bank crises, which could trigger systemic risk. According to Allen, reasons for falling asset prices include the bursting of real estate and other bubbles, a rise in interest rates, sovereign default, mispricings due to limits to arbitrage and ‘flash crashes,’ the business cycle and politics. He said real estate is the culprit in a majority of financial crises — as many as two-thirds of the time. And when the bubble bursts, its effects spread beyond the financial sector.

Loose monetary policy and excessive availability of credit — meaning it is easy and relatively cheap to get loans — create these real estate bubbles. “By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significantly below the current rate of house price appreciation, the Fed effectively created a profitable opportunity to buy property,” he wrote. “Loose monetary policy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emergence of bubbles.” Does that mean the solution is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to pierce bubbles? Allen argued that such a blanket solution in a diverse society could backfire. For instance, higher rates could cool housing prices in California but might trigger a recession in Michigan, where home values have not risen as much. Even in homogenous nations such as Sweden, there is a big debate about whether or not hiking rates is the way to go.


Instead, governments could institute more accountability for central banks or issue a clear mandate that they should prevent asset bubbles. For instance, the Fed has a dual congressional mandate of aiming for 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by controlling inflation. “Central bankers … need to focus more on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which require a whole range of policies, and a little bit less on whether we have 1% inflation, or 2% or 3%,” Allen said.


“Loose monetary policy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emergence of bubbles.”–Franklin Allen


While interest rates globally are at all-time lows, Allen sees them going back up. If it happens gradually, people can adjust to it. But if inflation takes off and rate hikes come quickly, it will cause problems for many assets, even best-rated ones such as German bonds or U.S. Treasurys. “They’re going to fall in value” and cause “potentially huge financial stability problems.”


Besides interest rates, other levers to cool down a housing market include lowering the limits on loan-to-value ratios as property prices go up at a faster rate. This ratio reflects the size of a real estate loan vis-à-vis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the higher it is, the riskier is the loan. But Allen said adjusting the ratio may be difficult for commercial property because businesses can use pyramids of companies to increase their indebtedness. Other options are to increase property transfer taxes as housing prices heat up and to restrict real estate loans in certain regions.


Contagion and Uncharted Waters


Contagion occurs when the distress of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fects others in the system and leads to a systemic crisis, such as what happened in the Great Recession of 2007 to 2009. Allen said central banks often use the risk of contagion as justification to intervene, especially when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big or occupies a key position in particular markets.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too big to fail’,” he wrote.


While the U.S. has rebounded quite well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measured by GDP growth, some other economies had not. Allen cited Japan and Finland as examples. Even though these countries’ banks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U.S. housing crisis, their GDP had fallen by 10%. “We don’t understand that,” Allen said. Such uncertainties include the impact of Brexit. “If it’s a vote to leave, direct effects of that would be significant, particularly in Europe,” he said ahead of the June 23 referendum. Indirect effects of Brexit would be a signal to other nations to leave the EU.


While regulations are one way to deal with systemic risk, Allen concluded, “regulation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create financial stability.”


How the Banking System Got So Complicated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crises led to a global, voluntary agreement in 1998 among banks to institute common standards to strengthen their businesses, called the Basel Accord. It was a response to a shared view that the world’s banking system has become riskier as banks’ ability to absorb losses has declined, Wharton finance professor Richard J. Herring said during the conference. The rationale for a global agreement came about because individual countries found out that when they tried to raise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their banks, these institutions would shift activities to other nations with laxer rules.


Basel III was a “virtual blizzard of new legislation and rulemaking.”–Richard J. Herring


The Basel Accord — or Basel I — defined the regulatory capital or reserves that banks needed to hold. The goal was to make banks hold higher-quality and more liquid assets so they can better withstand economic shocks. But a lack of consensus between the German and French led to a compromise that resulted in two types of regulatory capital, Tier 1 and Tier 2, Herring said. Tier 1 comprised mainly equity, which conforms to the German view, while Tier 2 included other types of assets such as hybrid instruments and subordinated debt, closer to the French view.


But banks intent on increasing their exposure to risk – which promises higher rewards – had several options to do so without needing to raise required reserves, thereby undermining the intent of Basel I. This led to Basel II in 2004, which added “considerably more” complexity, Herring said. For example, the computation of regulatory capital requirements now entailed more than 200 million calculations, defying effective monitoring by regulators and the market and hampering comparisons across banks or even of the same bank over time. Moreover, new types of securities – or innovations in hybrid capital – degraded the quality of Tier 1 capital.


One product that arose from this complex system was the 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 or CDO, which became the ban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 CDO contained layers of debt, such as subprime mortgages, and each could have about 750,000 mortgages with 30,000 pages of accompanying documentation, Herring said. The CDOs were so complicated that their market value became divorced from any rational value based on their fundamentals. When investors began questioning the value of CDOs, markets seized up as a resul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Basel III came about, which introduced even more complications. Herring called it a “virtual blizzard of new legislation and rulemaking.” While the third accord tightened the definition of regulatory capital, it multiplied the number of ratios to calculate. Herring argued that a “simple leverage ratio” outperformed more complex risk-based ratio in determining bank strength. Mindful of the criticisms,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reated the Task Force on Simplicity and Comparability in 2012 to avoid complexity. But Herring said there is “scant evidence” that the group has made an impact.


The problem, Herring said, is that most reform proposals focus on tinkering around the margins of the existing structure — and perhaps the focus should be on fixing the process itself.

Ally turned nemesis: How Gove forced Boris Johnson to surrender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how Boris Johnson went from bookies’ favourite to non-runner in the race to becom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K.
Mr Johnson’s nemesis was Michael Gove, the justice secretary — the man…
ON.FT.COM

"工商團體大老們"




THEUNION.ORG.TW

【0701採訪通知】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016工鬥連線
2016-06-30 07:44


本週一(6月27日),包含工業總會、商業總會與工商協進會,七大工商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表達「震怒」,強勢要求行政院刪除經勞工團體9個多月來爭取,終於在6月22日正式恢復的七天國定假日。就在工商團體聯合「放話」後,勞動部隔天馬上火速送出「砍假」修法版本,再隔日,立即召開行政立法協調會報,並在週四(30日)行政院院會中,強渡關山拍板定案「砍掉勞工七天假」。大老闆們一震怒,短短四天內行政院立馬照辦。

然而,這段期間不斷對媒體放話的工商團體大老們,當我們查詢這些大老闆們旗下經營的企業記錄時,卻發現:這些企業根本充斥著長期違法亂紀的現象,多數企業更是年年違反勞動基準法,而遭到勞工主管機關連續裁罰。除了違反勞基法以外,更有不少工商團體大老本身就是製造種種社會問題的最大元兇,包括失業問題與嚴重的環境污染,更有工商團體大老闆違法將外籍移工當做「奴隸」拘禁家中而遭到重罰。勞工團體嚴重質疑,這些由惡名昭彰的違法大老闆所聯合組成的組織,到底是工商團體?還是犯罪慣犯集團?更要強烈譴責,民進黨新政府在攸關全體900萬勞工權益的政策上,過程居然完全跳過與勞工團體協商,卻急著跟這些堪稱「犯罪集團」的大老闆們不斷「密室協商」,出賣勞工權益!

高教工會與2016工鬥連線將在記者會中一次踢爆!將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等三大工商團體理事長、常務理事、監事會召集人等大老闆旗下企業,近年來驚人的違法記錄,全部公開揭露!將統計這些在媒體前大小聲、對政策與政府說三到四的財團老闆旗下企業,這些年來到底累積違反了多少法令!也強烈呼籲民進黨行政部門,必須立即對社會說明,究竟與這些「犯罪集團」大老闆的關係為何?更具體要求所有立法委員,必須在日後修法過程中拒絕「犯罪集團」的種種要求,誰出賣勞工權益、誰挺違法財團,都必須接受勞工最嚴厲的制裁!

【時間】:2016年7月1日 上午10:00

【地點】: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辦公室(台北市伊通街59巷6號4樓)

【出席代表】:

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會長 孫秀鑾

2016工鬥連線成員 郭冠均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代表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談" 台灣飛利浦電子公司竹北廠廠務部加班待遇 (1960s~1990s)"


我過去服務的某家公司,1960年代起就有工會,勞資關係不錯。
這次的空服員抗爭勝利之餘,讓中華航空公司落後的管理缺失,多攤在陽光下。
如果你在外商上過班,空服員/工會所抗爭7大訴求,可能是勞基法的"基本要求",不過,馬政府的華航管理團隊似乎只懂得:剝削員工,來節約成本,維持利潤。

----蘋論:華航罷工的里程碑、勞資協議取代對立;空服員抗爭勝利!企業無法"一國兩制",http://hcnew.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47.html

上文的外商指台灣杜邦。
底下是Philips Taiwan 竹北廠


江燦騰
台灣勞工團體與資方團體,正為休假與加班費的問題,互相對嗆,劍拔弩張。我是真正勞工族出身的工人博士,所以在此略微談談我的上班經驗。

我在台灣飛利浦電子公司竹北廠廠務部,擔任機房操作員。

這是外資工廠,一切照台灣法律規定。

我是1971年就考進去服務。
當時,要輪三班,也要加班,可是待遇合理。
輪班者,早班沒有加津貼。中班加20%。夜班加30%。
當時,周休一天半。所以,星期六加班時,加班費是當日薪資加1.5倍。星期天則是加班費2倍日薪。

除夕,加班,多五倍。
初一,加班,多五倍。
初二,加班,多四倍。
初三,加班,多三倍。
初四,加班,多二倍。

可是,台灣的勞工,迄今仍未有此加班費的水準。

Ian Shih 菲利浦羅總跟公司很不簡單還大力的投資了早期的Tsmc
Hanching Chung 羅先生不錯。不過投資TSMC 是不得已的,利潤無法匯出。
我跟江博士都在竹北廠工作過。我想提醒大家我的看法,外商"多"能守法;這種加班酬勞也有台商實施;加班報酬或跟產業有關,大家應該記住,竹北廠區有幾種不同性質的廠,廠務部跟玻璃廠的"全天候全年服務"密切相關,換句話說,相對於窯爐等等投資和要求,人工,包括服務人員的,都是"小事".....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勞動部稱民調81.1%的民眾..... 周休二日與「一例一休」差在哪?

我與James Sun上周談徐旭東先生。
他近日的發言多帥,不會再鬧意氣,不說不投資台灣了;不會像那些工商團體的頭頭般沒見識,只會幻想與政府翻桌,拒絕與工會協商......
你(我)們等著瞧吧。



勞方對「一例一休」反彈大,勞動部加碼盼滅火。
政院宣示未來落實週休二日修法,勞動法將朝「一例一休」方向修正,引發勞團不滿,認有讓勞工變相加班疑慮,對此,勞動部今(28)日公布新的勞動基準法修法說帖,其中休息日的工資計算方式再度加碼,勞工在休息日工作1小時,最多可以領到6小時加班費。
勞動部次長郭國文說,新的版本已送到行政院,將會再跟勞資雙方溝通;至於外界希望廢除民國75年的函釋部分,郭國文表示,勞動部將會檢討。
???勞動部稱民調81.1%的民眾贊成勞動部推動落實勞工週休二日的修法;85.8%民眾贊成週休二日為「一例一休」,而「週休二例」只獲得53.0%民眾支持。
但親民黨團認為,該民調問卷明顯隱瞞資訊,刻意誤導民眾,
無法反應民意,更不能作為政策方向的依據。
親民黨團舉例,「該份問卷65歲以上民眾(法定退休年齡)占了總樣本數的15.9%(65-69歲60次、5.5%,70歲以上113次,10.4%),
公司負責人(39人次,5.8%)+店家老闆(88人次,13.1%)
占有工作者671人次中的127人次,占了18.9%。
該份問卷的數據顯然無法代表真正廣大在職勞工的心聲」。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準備推翻周休二日,七天國定假日「只紀念,不放假」…
STORM.MG

*****

政院:週休二日修法將採「一例一休」制
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勞動部日前暫時恢復勞工國定7天休假,惹來7大工商團體反彈,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27日表示,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對落實週休二日修法達成共識,將採「一例一休」,30日送行政院會。但童振源不願透露,修法版本是否刪除7天假。

行政院27日傍晚召開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由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主持。

童振源會後轉述,關於推動勞動基準法「週休二日」修法,勞動部說明,根據民調,81.1%的民眾贊成勞動部推動落實勞工週休二日的修法;85.8%民眾贊成週休二日為「一例一休」,而「週休二例」只獲得53.0%民眾支持;落實週休二日後,73.6%民眾贊成勞工國定假日放假天數比照公務人員。根據此民調結果,勞動部認為,週休二日的做法,採「一例一休」制是目前勞資雙方接受度較高的方案。

童振源表示,經過討論之後,行政院與立法院民進黨黨團達成共識,會依照此方案積極與社會各界廣泛溝通。勞動部將在30日送交行政院會,通過後將送立法院審議,盡快完成勞動基準法修法。

另根據中央社報導,童振源不願透露修法細節,或是否刪除7天假,僅表示勞動部會努力和各界溝通,今天達成的共識,應該是勞工、工商界都比較能接受的折衷版本,配套部分還要再溝通,為避免誤解,目前不宜就個別項目進行說明,但希望這會期能通過修法。




勞工不可不知!周休二日與「一例一休」差在哪?

2016-06-28 10:36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大家都知道勞工團體在爭取明文規定周休二日,但你可知道「一例一休」中的例假與休息日到底差別在哪裡?其實就在休息日比例假有更多彈性,公司只要徵得勞工同意就可要求上班,雖然目前勞動部研擬發加倍薪資,卻可不必補假。
原勞基法第36條規定,「勞工每7日中至少應有1日休息,作為例假」。目前法定規定一周一天的例假,政院版周休二日將傾向採「一例一休」,也就是一例假日、一休息日。可是這樣就能防止資方要求勞工加班了嗎?其實並不然。
例假日與休息日的差別就在可否要求員工加班與是否有補班。例假日僅有在天災、突發事變等才可要求勞工上班,而且必須發給加倍工資與補假。但是,休假日僅須徵得勞工同意就可要求上班,且不需補假。
例假日:僅有在天災、突發事變等才可要求勞工上班;必須發給加倍工資與補假
休息日:徵得勞工同意就可要求上班;發加倍工資但不需補假
雖然勞動部認為加入休息日可以保持企業運作的彈性,且規劃加倍給薪與納入加班時數;但勞工團體認為休息日門檻比例假低,形同打假球,未來爭議多,加上又將取消原恢復的七天國定假日,仍讓勞工團體非常不滿。
而原訂將退還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則在受到工商團體強烈反彈下將再度取消。七大工商團體表示,台灣與韓國、日本跟新加坡比,工時並不是最長的,更以全國企業多放一天假就損失90億元計,七天假等同要他們多負擔630億元,強烈抨擊政府,政府要如何平衡勞資雙方將成為一大難題。

政院、民進黨團版周休二日方案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李寧 Li Ning 頹勢與中國名牌2012/2013~ 2016

Li Ning won 6 medals in 1984 Summer Olympics, but his challenge now? To turn around the company he founded.

"Professionalism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in China; there is a lot of room for professional ethical standards and capabilities." -- Olympic medalist Li Ning, interim CEO/founder of Li Ning Co.

Knowledge@Wharton Network 和 The Wharton School 都分享了 1 條連結
Founder Li Ning is “making the changes” (the company’s six-year-old…
HTTP://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LORD-RI...
李寧頹勢與中國名牌2012/2013

 李宁再融资稀释股权
李宁公司的大投资者上周修改了他们一年前购买的可转换债券的条款,令小投资者感觉严重吃亏。
难怪这家中国运动服装集团上周五股价大跌15%。


 2012.12.20
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中国运动用品制造商面临困境。

模仿者百度2010;百度投資人工智能技術 未來5-10年會盈利


2016.6.27【即時頭條】百度投資人工智能技術 未來5-10年會盈利
6月26日,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2016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2015年百度投入研發創新的資金佔公司總營收的16%,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向物聯網、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不過,未來30年甚至更遠,這些技術都將無法達到讓「機械人取代人」的地步。
此次達沃斯論壇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主題,張亞勤認為人工智能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我覺得大眾對於人工智能有一種誤解,覺得它是一種要和人類智慧競爭或者超越人類大腦的存在。但實際上,我更希望它能夠起到一種補充性的作用。」
自2014年以來,百度在新戰略中將人工智能作為「後搜索引擎時代」的核心發展方向,先後在矽谷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在北京成立深度學習實驗室,核心項目「百度大腦」已接近四歲兒童的智力水平。語音識別、LBS、影像識別等技術也大量應用於百度各類App中。
張亞勤判斷,這些技術將在未來5到10年內為百度帶來利潤回報。他解釋稱:「我們只投資於那些我們相信能夠在5年、10年的週期可以看到實際效果的技術,作為上市公司,我們需要對股東的回報率負責。」談及百度與微軟研究院研發導向的不同時,曾參與創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張亞勤表示,對百度這樣的上市公司而言,目前盈利為第一要義。「前些年,像微軟研究院這樣的研究機構是美國創新的支柱,他們對待新技術是非常有耐心的,但現在的狀況已經不同。熱門的研究項目,比如人工智能,就需要巨大的資料量,研究院單槍匹馬的開展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使用者基數龐大的企業主導更合適。美國矽谷也是同樣,研發方向由Google、IBM、Facebook等公司引領。企業都需要儘快盈利。毫無疑問,他們的研究預期也不會超過未來15年的範圍。」
張亞勤認為,人工智能目前未來最大的隱憂在於,如何確保企業能夠控制這項技術所產生的大資料的流向。「這涉及使用者私隱和安全,怎麼才能夠讓我們設計的機器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這是需要考慮的」。百度仍需在資料的可獲取性、開放性和私隱保護之間進行平衡。 「人們可以上網搜索、分享各種資訊,我們也通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的形式向開發者公開了很多技術,我們會繼續宣揚這種開放性,但是當然也不能洩露資料。」今年年初,百度在埃及等阿拉伯語言地區推出阿拉伯語開發者平台。張亞勤希望中美私營企業都能夠進一步開放資料和技術,合力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
對於百度在「魏則西事件」後面臨的信任危機,張亞勤回應稱,「過去半年,百度確實面臨著一些風波,資訊的可信度、索引的可信度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處理,變得更精確、可靠。5年前,百度還只是一個小公司,現在政府和使用者都對我們投入了更多的期望。我們需要做得更好。」撰文/文億





2010 年09月06日 06:12 AM 百度与谷歌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造访百度公司(Baidu)的参观者,可能会以为自 己到了硅谷。
这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总部设在北京,拥有8000多名员工,办公空间类似于美国硅谷的竞争对手,目的是激发员工迸发改变世界的创意。巨大的玻璃建筑 包括自然光照明的开放空间,婴儿护理室,甚至屋顶花园——一个年轻人正在午日的阳光下小憩。
但是在现实中,在百度工作与这种第一印象颇为不同。在三楼会议室里,一群年轻工程师围坐在桌子旁,桌上杂乱摆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垃圾食品包装袋。他们 的工作不是去空想。
百度高管们解释称,在百度,首要任务不是拿出前沿技术,而是最终功能。 百度高级技术总监王梦秋表示,百度的产品开发理念与(竞争对手)谷歌 (Google)不同。后者致力于“非常酷”的技术。她表示:“我们的理念有所不同——我们考虑的是用户最需要什么。”
王梦秋是百度元老,于2003年加入百度,此前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硕士学位,并在旧金山一家初创公司工作过一年。
这位扎着辫子的高管的见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们得以了解这家传统上缄默的公司的文化。
百度一直不愿开放,尤其是对外国媒体,因为该公司对有关自己是谷歌模仿者的媒体报道耿耿于怀。
王梦秋对此类言论不以为然。她表示:“许多人说百度不能创新,这我不管,你必须问的是,人们是否需要全新的东西?”
王梦秋表示,例如,百度永远不会开发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这样的产品。她辩称,对于中国近5亿网民(百度的目标市场)而言,谷歌的互动世界地图没有什么价值。
她表示:“这是一款令人眼花缭乱、非常酷的产品,但真正思考一下,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端用户。”
对百度来说,理想的有用产品之一是百度贴吧(Baidu Post Bar),这是一个集合了搜索和社交网络的平台,根据网民所用的搜索关键词,帮助他们找到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的人。
百度还一直重点开发让网络搜索更符合中国人喜好的功能。例如,其搜索框的大小就更适合汉字词组的平均长度。此外,百度还是最早提供联想词搜索的公司 之一——该功能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汉字输入要比字母输入更繁琐。
另一方面,百度没有花太多时间和财力,研究如何搜索图片和视频。
与谷歌不同的是,百度的产品开发是由产品经理(而非工程师)决定的,这反映出两者的重点不同。
他们在搜索引擎用户中进行广泛研究,以确定产品内容。在许多西方高科技企业受到近乎膜拜礼遇的研发工程师,在百度的任务就是为产品经理想要的产品找 到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让整个过程尽可能切合实际,权力最大的产品营销部门的员工,均由网络搜索用户和客户等有实践经验的人组成。
有些人是互联网专家,他们花大量时间上网,对应用程序和网民习惯有着全面了解。还有一些人曾创立或运营网站,或曾担任新闻门户网站的编辑,或是有学 位的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
虽然百度的研发人员异常忙碌,他们不能错失考虑新想法和创新的时机。30多岁的搜索技术项目经理Ivan Liu近来长时间地投入百度最新的研发项目——一种可搜索的应用开放平台,周末都在加班。他表示,员工们工作都很努力,但“真的很有热情”。
然而,尽管百度培养了员工为中国本土科技公司工作的自豪感,但他们仍感觉自己还没有完全赶上那些全球竞争对手。当被问及百度在哪个技术领域特别强 时,Ivan笑了笑,接着轻声说:“和一些全球同行相比,我们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百度的务实做法确实得到了回报。过去10年,在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百度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遥遥领先的市场领导者。随着谷歌今年将 Google.cn用户重新定向到香港站点(不在中国内地审查制度范围内),百度的市场份额有所扩大,目前已超过70%。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分析师张永恒(Wallace Cheung)表示:“成为一个快速模仿者没有错。中国互联网公司一直非常擅长将他人发明的概念商业化。”
译者/何黎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林全感嘆故宮南院施工品質嚴重瑕疵

故宮南院遠看很美,近看…會漏水,
這讓行政院長林全很感嘆。
關切故宮南院的修繕工程品質與進度,行政院長林全今(25)日視察「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時指出,過去故宮南院為求提前開幕而造成施工品質嚴重瑕疵,未來工程不需要趕工,但必須確保100%的施工品質,以符合國人的期待,成為國際知名的景點。
故宮博物院長林正儀也表示,去年底施工單位為配合開幕倉促趕工,工程施工品質不確實,產生嚴重漏水,造成後續整修工程工序更複雜施工更困難。新政府要求必須全面檢測及確保最高品質,以達到國際級博物館為目標。
關切故宮南院的修繕工程品質與進度,行政院長林全今(25)日視察「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時指出,過去故宮南院為求提前開幕而造成施工品…
PEOPLENEWS.TW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台塑集團三千二百億投資大困局;越南第一線看衝突(杜雨春);台塑越鋼損1.5億?

【台塑集團三千二百億投資大困局】
原本正歡欣舉辦竣工儀式,沒想到卻迎來令人錯愕的「停工要求」;近十年來台塑集團最大金額投資的台塑河靜鋼廠,投產之際卻先後遇上越南政府刁難,以及鋼鐵市場的低迷不振的虧損挑戰。





台塑越鋼損1.5億 將向越求償


2014-05-20 〔記者張慧雯、曹伯晏、林詩萍/台北報導〕越南反中事件至今,台塑越南河靜鋼廠董事長林信義昨正式對外說明,強調將會向越南政府提出求償,承包商也已陸續復工。
林 信義指出,越鋼廠粗估家電類損失約三百萬美元、冷氣等設備損失超過一七六萬美元,合計近一.五億台幣。不過,承包商損失恐比越鋼廠本身更多,因有十四個貨 櫃的工具全被打開拿走,電線電纜也被偷走,損失金額更大;但工程一定依照合約繼續走,部分工程可能延宕一至兩個月,不至於影響建廠進度。
他強調,越鋼廠未發生內部員工衝突,而是承包商的越籍及中籍勞工爆發衝突,台塑越鋼廠的台籍幹部並無傷亡;他也澄清,絕對沒有要求員工簽署「切結書」,只是發放通知書,提醒員工不要任意外出,以免發生意外。
林信義還特別與河靜鋼廠以視訊方式連線,證明廠區已非常安全;河靜省副省長鄧國慶也在視訊中承諾,會定時巡邏廠內重要工區,保證河靜廠區是河靜省最安全的地區。



 *****

我猜作者杜雨春是越南台塑鋼廠的幹部。
他這篇的野心大,想用左派的觀點看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剝削、國族、勞資-產業分工.....
成績見仁見智,一如原文的一些人的評說。
我認為它的前半,很可以參考,讓外行人了解這超大工程的轉包方式以及工人的待命和環境;後段的,國際衝突,要看你的興趣了。


台 灣工人、中國工人跟越南工人,本質都是勞動者,但卻因為全球化資本的趨利算計,導致彼此間弱弱相殘,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看起來真的好困難;受薪 階級就是勞動者,全球化資本的壓迫是不分民族的,越南工人、中國工人、台灣工人都是處在同樣的境地,而很多時候所謂的「管理」,讓台灣工人處在幹部的這個 位置上面,就以為自己也是資方了,看不清自己在勞動場域的真正處境。馬克思喊出無產階級要團結起來,但喊了一百多年過去,勞工的困境只有每況愈下,因為太 容易被分化。
除了第一線的觀察之外,杜雨春也將他在跨國的生產線上,看到沿著國族...
coolloud.org.tw

台電全面開放原始數據 Opentaipower:時間電價、智慧型電子式電表

這或許是解開台電等公營企業之"管理顢頇"或"舞弊"的敲門磚。
其實,公開數據就可知道台電如何玩弄產能數字、投資方向、決策良窳.....
Opentaipower 新增了 2 張相片
林郝會,行政院長林全裁示,台電全面開放原始數據,每周追蹤進度。這則關係全民資訊權利、生活權益的新聞,不但人人關心;也是首度打開台電原始資料的歷史紀錄,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是一項重大的里程碑。
自由時報在財經版,以橫跨全報的頭條,來報導此一歷史事件;蘋果日報則在政治版以二條居中的地位報導。其他報紙、電子媒體也多有報導
「開放台電」解開「缺電之謎」,將持續不斷的公開相關訊息,請大家一起重視大家的權益。



行政院急推時間電價 台電轉彎年底前裝設20萬台電子式電表、不敢貿然實施時間電價 因為政府最怕這件事… (06/24/2016 風傳媒)
(尹俞歡 報導)今年用電量連兩天創新高,台電供電壓力也越趨升高。據了解,為了盡快啟動時間電價機制壓低尖峰用電,行政院長林全緊盯台電裝設智慧電表進度,要求台電先鎖定每月用電度數破千的用電大戶、在今年底先裝20萬台沒有通訊功能的智慧型電子式電表,以便推動分時電價。
裝設智慧電表 原定2020年20萬戶
現在一般家庭所使用的多為機械式電表,只能記錄總用電度數、無法詳細分出不同時段用電狀況。可以分時段記錄用電量的則為電子式電表,而智慧電表相較於一般電子式電表則又多了通訊功能,能直接把度數透過無線方式傳回給台電。全台目前高壓用戶多已裝智慧電表,台電原本還要推廣至一般民生用戶,但後來發現除了成本過高、削減用電尖峰效益不彰外,一般家戶電表多裝在地下室、導致傳輸訊號受阻,因此台電目前改為「慢慢推動」、預計2020年才裝設20萬戶。
然而今年因天氣炎熱、加上核一、二部分機組停轉,導致限電危機提早到來。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指出,為避免限電,將推動尖峰與離峰時段不同價格的「分時電價」、也就是時間電價,鼓勵民眾在用電尖峰節能。由於分時電價需搭配能記錄不同時段用電的智慧電表,林全也屢次找台電開會、希望協助台電「清除」各種路障。
NCC將開放頻譜專供公部門使用
針對智慧電表訊號傳輸問題,台電官員指出,目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初步同意將原本開放所有人使用的2.4G赫茲(GHz)的頻譜限縮只給公部門使用。台電目前將進一步爭取865赫茲的低頻頻道,以利訊號能傳得更遠。
即使解決頻譜問題,但礙於智慧電表尚無統一的通訊模組,萬一公開採購、恐讓不同廠商製造的電表有不同的傳訊規格,台電目前也仍得等工研院測試、調校出一統一規格。為了盡快讓時間電價上路,台電因此決定先使用少了通訊功能的智慧型電子式電表,記錄不同時段用電、再由人工抄表方式獲得資料。官員表示,未來有設計出統一通訊規格後,會再以外加方式裝設通訊零件,就能讓電子式電表「進化」成智慧電表。
加購20萬台電表 台電將花7億元
據了解,由於行政院盯得緊,台電預計今年底就要先為全台20萬用戶裝設智慧型電子式電表,初期將先鎖定每月用電度數破千的大用戶。即便先前已買好的8萬個電子式電表,因與未來規劃加裝通訊零件的機組規格不同,台電得另外購入20萬台新的電子式電表,若以一台電子式電表要價3500元來算,開銷將達7億元。
不敢貿然實施時間電價 因為政府最怕這件事…
時間電價不是省錢萬靈丹,如果用電習慣不改,電費恐怕更高。
台灣電力的備轉容量率在5月31日創下10年新低,為新政府上任後的三把火添了不少柴薪。經濟部除了祭出大戶需量競價、緊急購電等手段解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也計畫全面落實一般用戶時間電價制,以削減尖峰用電。其實台電早在3月時就提出小家戶時間電價的構想,但能源局擔心一旦宣導不足導致民眾誤用,省不到電費,會埋怨政府,目前仍在審查、評估中。
用電大戶已採時間電價 尖峰負載仍大
時間電價是將每天分為離峰、半尖峰及尖峰3種時段,尖峰時段電價高、離峰電價低。透過區分不同時段的電價,希望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避免所有人都同時在尖峰時間用電。若能將用電尖峰「挪移」到離峰時段,中午及晚上的供電壓力就會變小,台電也不用一直苦惱要增加負載容量。
過去台電以為高壓用電大戶是抬升尖峰負載量的元兇,因此早已為這些用戶安裝智慧電表、採時間電價計費。但去年台電評估發現,即使高壓用戶已改在深夜、凌晨等離峰時間用電,尖峰負載仍大,低壓用戶用電量更佔整個尖峰時間負載用電量的51%。台電因此計畫推動住宅及小商家也適用的時間電價。
用電習慣不改 選用時間電價恐更花錢
時間電價的概念說來簡單,但對於要實際推動的台電、能源局來說則是傷透腦筋,原因之一便是選用時間電價並不全然等於電費打折。
能源局官員表示,常有人誤解時間電價是省錢方案,但事實上要真正省到電費,必須高價時段的用電,改在離峰、電價較低的時段用電才有可能。
若選用時間電價制後仍維持中午、晚上開冷氣或洗衣等習慣,電費可能不減反增。因此能源局得先想出簡單易懂的說明,讓民眾了解、試算究竟自家適不適用時間電價制、是否真的能省到,「不然民眾選錯了、又會怪政府。」
此外,如何引導民眾改變生活習慣,也是難題之一。「民眾選擇時間電價不見得是為了節能,而是自利比較多,」官員說,為了讓民眾覺得有利、且願意為了利益改變生活習慣,目前內部仍在調整尖離峰時段電價差距,希望提供足夠誘因讓民眾願意改變生活習慣,達成民眾省電費、台電不限電的雙贏局面。
強制高壓用戶採時間電價 花了10年
台電早在1979年就已針對大用戶推動時間電價,2003年起住宅、小商家如便利超商等用戶也可選用時間電價,截至去年底,全台已有12.2萬用戶使用時間電價,用電量涵蓋全國總用電量的66.5%。
官員指出,早年推動高壓用戶時間電價時,花了10年時間才從宣導改為強制,可見要改變用電行為並非短時間達成,政策推動同樣不應躁進。但他也說,現在開發電廠益發困難,但再生能源發展才剛起步,「大家拒絕電廠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先從個人做起、改變用電習慣呢?」
圖片說明:
時間電價用電時段分析 - 運用時間電價離峰用電相對費率較低之特質,針對某些特定產業店面或是某些用電型態之店家,即適合使用這種電價制度。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storm.mg/article/133662

蘋論:華航罷工的里程碑、勞資協議取代對立;空服員抗爭勝利!企業無法"一國兩制",




我過去服務的某家公司,1960年代起就有工會,勞資關係不錯。
這次的空服員抗爭勝利之餘,讓中華航空公司落後的管理缺失,多攤在陽光下。
如果你在外商上過班,空服員/工會所抗爭7大訴求,可能是勞基法的"基本要求",不過,馬政府的華航管理團隊似乎只懂得:剝削員工,來節約成本,維持利潤。




空服員大勝利!抗爭7大訴求 全獲正面回應
文/生活中心 2016-06-24 21:50
2016.6.24

勞動部協助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與華航公司進行5小時協商,雙方在理性平和下,終達成7項共識,工會代表將向會員說明內容後,期爭議盡速和平落幕。

勞動部於今(24)日主動邀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與中華航空公司針對工會所提七項訴求,於勞動部展開協商,會中由勞動部郭部長親自斡旋,雙方經歷數小時折衝談判,終於達成七項訴求之共識,出席之工會代表將盡速向會員說明協議內容,期紛爭順利盡快解決。

勞動部表示,空服員工會於6月24日宣告啟動罷工行動,社會大眾極為關注,勞動部基於保障勞工權益及兼顧民眾交通便利,昨(23)晚郭國文次長及潘鴻麟主秘、王厚偉司長銜郭部長之命,前往抗爭現場,先行與工會協商小組進行協商,達成今日下午4時於勞動部進行勞資談判,該談判由郭部長親自主持進行磋商,並由郭次長及王司長協助處理,工會由趙剛理事長等9位代表,資方則由今日剛上任的何煖軒董事長與謝世謙總經理等10位代表,共同於勞動部進行協商。

協商會議全程由勞動部郭芳煜部長親自主持,勞資雙方於協商會議初始,公司隨即適出善意同意恢復「報到(離)地點」及「報到(離)時間」,之後,逐一對工會所提七項訴求進行溝通,會議過程中,雙方多次雖因主張不同而有困難,惟在郭部長持續居中斡旋,勞資雙方善意下,化異求同,尋求雙方可接受之方案,最後,終於晚間8時勞資雙方獲致包括「恢復原報到地點」等7項共識。

以下是 7 項達成的訴求:
1、反對勞動基準法第84-1條迫害,除越洋航線外,其餘工作條件一律回歸勞基法。
2、外站津貼應從每小時2元美金,分兩階段提高至5元美金。今年7月先提高到4美元,明年5月提高到5美元,非本會會員不得享有。
3、未經工會同意,不得變更報到地點及工時計算方式。
4、國定假日依法給予雙倍工資。
5、保證年休假123天、月休8天、季休30天
6、實施考績雙向互評
7、給予本會代表、理事及監事會務公假。
****

華航‬ 空服員罷工,這件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罷工之所以爆發絕非一夕之間,回顧去年上千名員工上街抗議,進而因華航無預警針對發言的工會第三分會數名幹部做出停飛懲處的事件開始。
早在2014年9月初,就有約80名華航工會成員赴桃園縣政府陳情,空服員指出,華航為求營利,加開多班從午夜12點至清晨6點「紅眼班機」,桃園機場在這個時段只有廉價航空和華航飛,而華航就包了四成的紅眼班。對於輪班制的工作人員來說,「紅眼班」(如同醫院大夜班)、「花花班表」(值班時段不固定造成作息混亂)和人力短缺,是職場健康的三大殺手,而華航三個問題全包了...

曾有一個年代,空姐是許多少女心目中最夢幻的工作,小時候,太多女孩都…
OPINION.CW.COM.TW|作者:獨立評論在天下


****



蘋論:勞資協議取代對立

2016年06月23日

在國際勞工運動遭全球化的打擊下顯得奄奄一息的此刻,台灣華航空服員前晚首次取得合法罷工權。對於國內久蟄的勞工人心,不啻是一劑強心針。

過勞恐危及公安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發動罷工投票,投票率高達96%,支持罷工率達99.4%,全程有律師監票,確定通過罷工門檻,職業工會將於暑假擇日罷工。去年4月,華航機師也以工時、休時不合理發起罷工,並取得合法罷工權,最後勞資協商達成共識,取消罷工。
華航近年來加開許多深夜班機,空服員人力不足,待命和工作時間也太長,勞動條件很差,空服員常有積勞成疾的案例。華航表示尊重空服員的罷工權,並盡量與工會協商溝通,希望罷工不會影響大眾交通。資方表示從未剋扣空服員的工時,更改報到地點也不致影響空服員既有的住宿與休時,薪資沒有減少,華航呼籲請主管機關交付仲裁。
台灣是世界上勞動時間最長,平均一年的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全球第一。不但違反人權,也不利於健康,甚至因過勞而釀成公共安全的危機。民航機師和空服員尤其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機師的過勞直接威脅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給予機組人員合理的工時與休時,是沒得商量的事。 

全球化扼殺工運

工業革命時,資本家剝削勞工,一天工作超過14小時,還有許多童工和女工,形成悲慘世界。左翼思潮和暴動、革命興起後,各國開始關心勞方的權益,歐洲富裕國家為了抑制無產階級革命,紛紛推出福利政策,立法保障工人的工資、工時與休時;也賦予勞工組織工會的權利。20世紀有二分之一的時間,世界有一半關進共產陣營的鐵幕內,另外二分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福利國家改造,罷工運動如雨後春筍,沛然莫之能禦,它固然給予工人階級較合理的地位與待遇,但矯枉過正也降低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像是戰後的英國。
工運一直亢奮到柴契爾和雷根時代其氣燄才遭壓制,而接下來的由數位科技導致的全球化更是打擊工運的劊子手,資金和就業紛紛湧向廉價工資的外國,使先進國家的失業問題變得更嚴重,傳統大工廠遷出,大量工人失業,還有什麼工運可進行?於是工運奄奄一息。 

多溝通創造雙贏

全球化使得勞資雙方不再你死我活,必須誠懇協商溝通,找出妥協點,創造雙贏。華航的例子具有啟發性,可供大家學習。

****

蘋論:華航罷工的里程碑


航空服員突然罷工,殺得許多人措手不及,旅客更是怨聲載道。有人痛批:空服員罷工為何不先預告?就算不想給資方準備時間,也不應殃及無辜旅客;空服員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也不該造成別人的不便啊!
關於這個問題,專研勞動法令的京都大學博士張智程在一篇《美國空服員工會怎麼罷工?》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1993年,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員工為抗議勞動條件改變進行大罷工,但資方始終預備好替代人力使罷工幾無殺傷力;後來,空服員用到登機口才宣布罷工等無預警罷工的行為,讓資方幾乎無從防禦,從而提告法庭。此事後來歷經法院審理,聯邦法院判決空服員勝訴。

領導幾無協調能力

這項名為CHAOS的罷工方法傳唱至今,美國空服員工會與資方的團體協議幾乎不曾失手,因為資方都怕CHAOS。
罷工若要有效,當然就是要製造所有人(不只是資方)的困擾與不方便,惟有如此,才能吸引目光、延長戰線,進而透過論述,爭取外界的同情與共感。華航空服員抗爭經過先前的論述、上街頭、揚言罷工,再到最後選在總統出訪以及華航董事會召開的日子,迅雷不及掩耳地宣布罷工,顯然經過有系統的沙盤推演,其成功絕非偶然,也勢必在台灣的工運史上留下紀錄。但華航空服員抗爭仍凸顯諸多問題:
一、從華航資方片面更改勞動條件,到空服員集結抗議,甚而突襲罷工,癱瘓國籍航空,華航管理階層幾無(或根本不想有)溝通協調能力。此事凸顯半官半民的華航領導階層疏離員工、無視民瘼,形同結構崩壞。
二、空服員抗爭當下,華航資方無感開趴歡送董事長固然令人髮指,所謂原任總經理張有恒拒接新任董事長何煖軒的電話同樣令人不可思議。不過,桃園機場淹水重創林全內閣民調的案例在前,新政府無法防患於未然,還以為可以用「我們太慢撤換這群『垃圾』」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與失職,顯然低估民眾的智商。 

哀矜勿喜尋求啟發

三、勞資雙贏或和諧社會永遠是個相對應的概念,它不可能透過政府或資本家單方面地給予,而是需要協商、抗爭甚至罷工等手段動態地維持均衡。但罷工也是雙面刃,它會重創資方,但勞方也同時喪失薪資請求權,從而可能出現生計上的問題。華航空服員罷工造成社會震撼、民眾不便,但卻樹立了新的里程碑,無論政府、資本家或勞工,都應哀矜勿喜,從中獲得啟發。 
****這篇邏輯說得通,不過,不甘願。

蘋論:為何也要支持華航地勤



華航空服員罷工成功後,當初一路不相挺的華航企業工會才跳出來,揚言如果沒有爭取到與空服員一樣的條件,「我們也要罷工」。抗爭之初,這所謂的企業工會跳出來痛斥這場抗爭是「被外部勢力操控」,還要員工「共體時艱」;等到空服員抗爭有成,卻又立刻出面要搭便車、撿現成,如此首鼠兩端,當然被噓爆。

身分差別工時不同

不過,噓爆華航的企業工會並無法化解華航內部接踵而來的一國兩制問題。在華航資方與空服員職業工會簽下的7點訴求中,儘管諸如外站津貼等與地勤維修人員較無直接關係,但當同屬華航公司的空服員、地勤以及維修人員一起搭上公司往來台北桃園的交通車,竟因身分差別出現工時起算時間不同時,自然會引爆華航後續的企業治理問題。
很多人讚揚這是一場「顏值」極高的「超完美罷工」,卻貶抑華航地勤及維修人員「自甘為奴」,並對他們要求與空服員一致待遇不以為然。不過,空服員與地勤維修人員的利益本來就不完全一致,加上所屬工會不同,引用《團體協約法》裡的禁止搭便車條款,限制沒參加抗爭的其他員工比照空服員條件,勢必出現漏洞。這種「空服員好棒,其他人沒罷工就少囉唆」的態度,並非爭取勞動權益的適切態度。 

企業工會動機惹議

華航企業工會長期與資方友好親善,先前空服員在內部請願協商抗爭時,都遭到企業工會的強烈反對。
這次華航發起全國矚目的勞工抗爭運動,竟是以外部職業工會為主體,作為單一企業的工會領導階層早該引咎下台。華航企業工會如今還大言不慚地宣稱「不排除發動罷工」,除惹人厭外,還有「想打垮華航新領導班底」的政治動機,根本不利於後續勞資協商。
其實,正是因為有一個不思為勞工爭取權益的企業工會,才造就一個顢頇無能的華航資方;而資方的倨傲怠惰,終於讓空服員一躍而起、兵臨城下,當雙方以是否復飛作為籌碼時,華航作為一個國籍航空早已丟盔棄甲,籌碼全失。
要從這個雙輸格局裡走出來,華航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這其中,重整工會、支持華航地勤維修人員,弭平企業內部的一國兩制,恐怕都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網誌存檔